䷰【离下兑上】
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說文:革,獸皮,治去其毛,革更之。又云:古文从三十,三十年為一世而道更也,故革為改舊之義】。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革,變革也。凡不合然後變生。此卦兑澤在上,離火在下,火然則水乾,水決則火滅,物理之不合也。中少二女,合為一卦,而少上中下,名位已紊,嫌隙易生,人情之不合也,故曰革。革者,所以處變之道也。凡民可與習常,難與適變;可與樂成,難與慮始。故革之為道,即日不孚,已日乃孚也。革而信,而字正發明乃字,謂其革至是而人信之也。夫革何以得人之信?卦德内離文明,則酌義理而非妄革;外兑和說,則隨時勢而非強革。斟酌調停,必然大通而且至正矣。夫大亨而以正,則所革者上當天心,下當民心,妄革之悔,乃可亡耳。不則悔有不可勝言者,如介甫新法噬臍何及,當字即是貞字。乃孚故乃亡,乃者難辭也。致其孚者在已日之前,驗其孚者在已日之後。
卦與睽體同而位異,睽上火下澤,兩不相涉,此澤上火下,各據其勝。睽上中下少,倫序秩然,此少上中下,名分倒置。
睽,未嫁之姊妹也,故曰不同行。革,已嫁之妯娌也,故曰不相得。不同行,不過有相别之意,故止於睽。不相得,則將有相克之事,故至於革。
不曰相勝而曰相息,滅息而後生息,正是除舊布新之義。
蘇子瞻曰:兌金離火。火者,金之所畏也。而金非火則無以成器,器成而後知火之利也。故夫革不信於革之日,而信于已革之日。以其始之不信,是以知悔者,革之所不免也,特有以亡之耳。
離為日,日入澤,有已日象。
卓去病曰:已日。
干令升曰:天命已至之日。于是季氏申之曰:已,謂事窮而當革之日。即張子所謂一日之間,天命未絶,則為君臣;當日命絶,即為獨夫之義。盖已者,事理決絶之辭。已日,言弊當革,害當除,已在必然當為之日,是以革之即可革,孚之即可孚。若不到此時而為此,則人情必有未便,是非必致復淆。愚者未洞其本末,必以為多事;私者未受其決裂,必以為害已。事如何可革?人如何可孚?
蔡子木曰:元亨利貞,乾道也。隨不可以妄隨,必元亨利貞,乃得无咎。革不可以妄革,必元亨利貞,乃得悔亡。卦詞未有言悔亡者,自革始重之也。
錢塞菴曰:革春而夏,革秋而冬,方成歲功。然離、兌之交,春夏為陽,盡於離;秋冬為隂,始于兌。是一歲中間大變易處,凡繼世更代皆為革。惟湯、武革命,以仁易暴,以臣放君,以征誅變揖讓非常之原,黎民懼焉。必信後乃革,革後愈信,至天順人應,而後與四時合其序。故曰:革之時大矣哉!高存之曰:天地之四時,差一日不得;湯、武之革命,早一日不得。
王汝吉曰:天下之革莫大於時變,故主革者必如四時之不爽,使人灼見而不疑;又如寒暑之密移,使人相忘而不駭。
象曰: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歷明時。
項平甫曰:水在澤下謂之無水,言當有而伏,與無同也。火在澤下謂之有火,言非其地,不當有也。
朱康流曰:不曰澤在火上,而曰澤中有火,即水火相息之義也。治歷明時者,亦明其消長之變而已。一歲有一歲之消長,歲差有多寡,而歲為之進退矣。一月有一月之消長,月離有遲疾,而朔為之損益矣。一日有一日之消長,日躔有盈縮,而晷刻為之饒乏矣。此則歷法之通于易道者。後世乃以日法閏餘強合象數,何其固哉!
按:古者考天象,驗人時,皆以火為證。三月火出於辰,五月火中於午,七月火流於申,十月火伏於亥是也。南方火之本位,秋冬春夏皆取相生,惟自夏徂秋,自離轉兌,火金之氣不免相尅,賴坤土以聯屬于其間,而五行始相生不斷。故特取兌離相合之卦,表天地革而四時成之義。
吴幼清曰:歷謂日月五緯之躔次,時謂春夏秋冬之代序。推日月而後可以定四時,故治歷所以明時。李季辨曰:晝夜者一日之革,晦望者一月之革,分至者一歲之革,歷元者無窮之革。歷貴乎革,三辰有差,歷亦萬變也。
朱元晦曰:由遲速以定推遷,由積分以考盈縮,有晦朔弦望之序,有分至啟閉之期。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氣朔不差,寒暑不忒,在上者得以敬天而勤民,在下者得以因時而趨事。
丹鉛録:素問云:澤中有陽燄如火,烟騰而起于水面者是也。盖澤有陽燄,乃山氣通澤;山有隂靄,乃澤氣通山。文選海賦隂火潜然,唐顧况使新羅詩隂火暝潜然是也。東坡遊金山寺詩云: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燄照山棲鳥驚。悵然歸卧心莫識,非鬼非仙竟何物。凡山林藪澤,晦明之夜,則野火生焉,散見如人秉燭,其色青,異乎人火。
洪景盧曰:大衍之用四十有九,一行以之起歷,而革卦之序在易正當四十九,故後世以大衍名歷。
初九,鞏用黄牛之革。
象曰:鞏用黄牛,不可以有為也。
革之諸爻,下則議革者也,上則主革者也。初非獨在下無應,權不在我,實以當革之初,法猶未敝,事屬可仍,故象曰不可有為,言非不欲為時不可也。鞏,固也。黄,中色。牛,順物。以中順自守,堅確不移,此有能革之才,而為能固之用者也。卦以革名,聖人即借牛革以寓言,此文章游戲之處。
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象曰:已日革之,行有嘉也。
《程傳》:以六居二,柔順中正文明之主,與五正應。中正則無偏蔽,文明則盡事理,體順則無違悖,應上則得權勢。時可矣,才足矣,位得矣,猶且從容慎重,擬議于已日之久,然後從而革之,則人有從善之樂,已無紛更之失,甚矣革之難也。
一爻為一日,初至二已日也。卦辭已日,是革後之日,以人言信而後革。此爻已日,是將革之日,以事言草而後信。
王注:二五雖有澤火之異,同處厥中,隂陽相應,往必合志,不憂咎也。
徐進齋曰:凡卦中言嘉者,皆二與五應,如隨之孚嘉,遯之嘉遯是也。
薛文清曰:立法之初,貴於斟酌事情,必輕重得宜,久行無弊。既立之後,謹守勿失,則民知所畏而不敢犯。萬一參酌不審,輕重失倫,遽施於下,既而見其不可行,不得不隱忍廢格,則後雖有良法,人將視為不信之具矣,令何自而行,禁何自而止乎?
九三,征凶,貞厲。革言三就,有孚。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凡革之事,時未至,其守宜固;時既至,其變宜決。少有係累,非遲疑而喪幾,則躁擾而多事。九三當上下之際,時未可為,不可遽為,征則凶也;事有當革,不可不革,貞則厲也。時勢兩難,斟酌商量,改革之言,至于三就,則有孚而可革矣。三就即洪範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之意。
張彦陵曰:革之弊莫大於輕躁,故以詳審為戒。然詳審而復狐疑,則人懷苟且之念,事有叢脞之虞,故以又何之贊決之。
丘行可曰:革之征一也,而二征吉,三征凶者,以六居二,才順而位中;以九居三,才剛而位偏。革雖同,而時位異也。
兑為口,故象。言第三爻,故象三就。士喪禮云:馬纓三就。注:刺繡一匝,還復刺為一就。今云三就,猶言三匝也。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下三爻皆斟酌之詞,上三爻皆決斷之語。
方革之時,初不可為,首創其事者二也,經營謀議者三也,皆有謹重不輕改之意。至于四,離下而上,居水火之際,革之時也;得近君之位,革之任也;剛柔相濟,革之用也。彖所謂悔亡,所謂有孚,皆于四觀厥成矣,故直曰改命吉。將革而謀謂之言,革而行之謂之命。四乃出納王命之人,革言三就之後,天下曉然知其當革四,直舉而布之耳。象曰信志,盖非獨信其事,直信其志。信事者,孚在事後;信志者,孚在事先。自三至五,皆言有孚,三議革而後孚,四有孚而後改,淺深之序也。爻在離火兌澤之交,夏令改為秋令改命之象。陸君啟曰:卦之悔亡,亡於事後;四之悔亡,亡於事先。卦當日新之初,四在三就之後故耳。
九五:大人虎變,未占有孚,【虎下从人,俗从几,誤】。
象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二、三、四共襄革事,九五居中處尊,以大人之德為革之主,創制立法,煥然一新,故曰虎變。變者,革之成也。乾九五龍飛,革九五虎變,堯、舜揖遜如龍,湯、武征誅如虎,皆大人造之象。占在未革之先,孚又在未占之先。未占有孚,是龜筮有所弗詢,鬼神有所弗謀也。成湯未革夏命,而室家相慶於來蘇,正是此象。
陸君啟曰:天下莫安于仍舊,莫美于更新。莫患于因循既久,而不為振刷之謀,聖人以蠱幹天下之弊;莫禍于瑕釁已萌,而猶為調停之說,聖人以革新天下之治。然而一規一隨,庸人足以諧時;三甲三庚,聖人不免駭世。夫非常之原,黎民懼焉。不與衆人同之,則利不長;不與衆人信之,則志不行。故革莫重于孚。孚也者,聖人之所以消懼而免駭,以行其志者也。孚事先于孚人,孚人莫如孚志。卦語事,故革而後孚;二語人,故孚而後革。三以言孚者也,四以志孚者也。五之孚,天作之合,非但無就革之言,亦豈待改命之志哉?盖未占而已然矣。孚而不待其孚,則變而不覺其變。殺不怨,利不庸,遷善而不知變,革之道于是為極。故以虎變之文,當龍飛之造,均稱大人焉。
兌為虎,虎變謂希革而毛毨。盖仲夏毛希革,易仲秋毛落更生。卦體離夏,革為兑秋,故有此象。
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凶,居貞吉。
象曰: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
革道既成,君子如豹之變,小人亦脱皮換骨,毫無違忤,故曰順從,非謂面革而心不革也。夫天下事,始則患乎難革,已革又患不能久。初未可革,當中順以自守;上既已革,當靜正以自居。故曰征凶,居貞吉。三之征凶,戒於未革之先;上之征凶,戒于既革之後。鄼侯立法平陽,以清靜寧一守之,即此意也。
兑之陽爻稱虎,隂文稱豹。豹,虎類而小者也。虎文疎而著曰炳,豹文密而理曰蔚。文炳之文,昭于天下,禮樂風化之類是也。文蔚之文,止於一身,言動威儀之類是也。
蘇君禹曰:天下之變,勢為之也。法久則弛,俗久則偷,因變用權,不得不與天下更始。然事出于急遽,則後先易舛;權制于獨任,則謗讟易興。慮不顧後,則為烏喙之食;計不便民,則為治絲之棼。是故明以審之,說以順之,亨貞以成之。時尚持久,則鞏用黄牛而不嫌其固;時尚通變,則有孚改命而不憚其勞。言必三就而不厭其詳,孚必巳日而不求其速。至於圖回周密之後,然後制作一新,而文炳、文蔚之治,舒徐以觀其成焉。聖人之慮始何其難,而令終何其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