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蒙,昧也。物生之初,蒙昧未明也】。
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亨,以言行(句)。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聖功也。
【釋利貞之義】。
物生必蒙,蒙者,物之穉也。乾坤交而生三男,坎中交,人之心也。震下動,即人心之生機;艮上止,即人心之定體,亦即人心之明覺。
【艮體光明】。
所以屯後受之以蒙。坎震合為屯,人物始生,震一陽,則人心初念,孩提愛敬是也。坎艮合為蒙,即人心真知,艮一陽,從坎透上,即初念一點光明,孟子所云幾希是也。屯後為蒙,以初心之明,明而未著,
【艮為少男,少時之明】。
蒙蒙然,命之曰蒙,即鴻濛,濛字之義。坎為子,艮為寅,子寅之交,天光將發未發,有蒙之象。人心平旦,此明現體時也,即為人心真覺一定之體。聖人所以覺萬世者,不過欲覺此;人之所以學先覺者,不過學乎此,故師道于蒙而立。舊說屯言君道,蒙言師道,猶二之也。天生聖人,為斯民主,不開羣蒙,登覺路,何言君道?故君師一事,屯蒙一道,匪我以下,則詳言師道也。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坎在艮止之下,正是人生而靜之心,寂然不動,天命本然之體也。此為山下有險,然這點心體即是天理至極,天下之至善在焉,故曰險而止。惟其險乃山下所有之險,其險也為天下之定極,此正見得純然天體,不識不知,一无揉襍,是赤子真心,故象之曰蒙。此靜中心體,即是天下大本,萬理具足,蒙所以亨。其命之於天,所謂皇降之衷者在是;其稟之於人,所謂受中以生者在是。立之即天下之大本,達之即天下之達道。立之即為建極之中,達之即為隨時之中,在人能行與不行耳。故能以亨道行之,則隨時皆天,則隨時皆有中,曰時中也。此句極言蒙之義如此其大。虞廷人心道心,所謂山下有險;允執厥中,所謂以亨行時中也。
【時中也一句,極贊蒙之亨,其妙如此,與别卦大矣哉一例,非訓釋亨字也】。
論蒙之心體,人人具足,聖凡同一中也。惟以亨行,則聖凡不啻千里矣。故必待先知以覺後知,先覺以覺後覺,而師道立矣。九二,只吾心這點剛中,便是覺天下之主。然所以覺天下者,只在于我,不在求蒙而覺之。我之心體克完於此,則天下人人同此心,人人同此求明之念,自然響應影從,不期來而自來。匪我求之,童蒙自求,我有所以感,自有所以應,故曰志應也。何為初筮?以初心來求我也。初心是本來真心,以此心求者則告之,正就其本心上指點曰以剛中也。
【惟蒙不可求,故爻中只說包納】。
若二三之心,便有為而求,非初出无染之水,乃有汚有染之瀆,水不可告矣。這點剛中,性命之正,從此培養,豈不是作聖根基?故蒙之利貞,養聖之功也。蒙彖指一中于人心,又提聖功于一正。孟子曰:人心有同然,聖人與我同類。又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正是此旨。萬世心學之宗,師道之宗也。
【蒙彖中六爻之義,井然可見。故知周公作爻辭,一毫無增入】。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泉,水之始出者,必行而有漸也】。
坎曰:維心亨,行有尚。故蒙言心而曰以亨行,心體之正不正在行耳。山下出泉,有源之水,可以无遠不達,但恐塞而不行,或行而有阻。若果其行,則日流日衍,達之无非天德矣,故可以育德。果行是實落行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此所謂果行育德。
【本義,必行貼果字,有漸貼育字。看育字是養正之義,故主一直】。
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音脫】桎梏,以往吝。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象曰:子克家,剛柔接也。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順也。
二剛爻,不必專指司教言。剛中一念即是包,剛克一念即是擊。初在下,順以承二,故取法乎二,莫善於初,曰以正法也。不知法二而以已往,則必吝之道。發者,發動之發,如孟子云待文王而興也。初因二興起,發蒙也。二身覺世之任,須有天包度量。包蒙者,有教无類也。其有順德者,尤不可以不受。納婦者,擇賢而與也。包之吉以容衆,納之吉以得賢,故兩言之。子克家者,作君作師,原是父母天下之事。因五柔有位而德不足,師世二代為之,此宗子天下為家之事也,謂之克家。世无飛龍,故見龍出世以代其任,曰剛柔接也。謂以剛接柔,所以克家。納婦有精義,六禮有納采、納幣、納吉、納徵。夫有所以納于婦,則婦納於夫為順婦矣。教者有所以納於蒙,則蒙納於教者為順婦矣。三之女與婦正相反,
【初在二之下能順,三在二之上不順】。
順而貞於一者可以為婦,三不順也。未見其貞於一,女之未知所從者,故有見可貴。
【金夫不必泥上九爻】。
而不能有諸己之象,所以不可取。勿取,無往教之意,只可待其來也。
六四:困蒙,吝。
象曰:困蒙之吝,獨遠實也。
六五:童蒙,吉。
象曰: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治蒙過剛,故為擊蒙之象。然取必太過,攻治太深,則又反為之害。惟捍其外誘,以全其真純,則雖過于嚴密,乃為得宜】。
象曰:利用禦寇,上下順也。
【上下皆得其道】。
四以遠二,故困。困蒙如質下,如過時,皆困也,故亦須困以教之。如不憤不啓,五正應二,真能不失赤子之心,故稱童。若上九雖不若二之中,其欲開一世之蒙,立心與力量則一,但未免亢於剛,故至於擊。然擊而傷蒙,是為寇也;為蒙除不善,是禦寇也。但可禦寇,豈利為寇?盖蒙有真心,可順養,不可戕賊。善教者防患禦害,皆所以順其本心,擊而不為寇,以上順下也。如此必无行不順如三者,下亦順上也。此為上下順擊,是擊醒之,如孟子于樂克教中之變法也。
總:人有生來氣質,就是桎梏,習染又是桎梏。惟學則氣不能拘,物不能蔽。儀型正人,學先覺也,所以脱桎梏。蒙以養正法,正人養蒙,第一義也。人涉世後,情欲是寇,名利是寇,到底不可不防利禦寇,養蒙究竟義也。四柔為蒙,其位各異。初在下,只貴取法乎剛中,即養之正也。三不順,反而順二,何不可取之有?
【原在包中】。
則雖乘二,亦必下順,乃為得師。四曰遠實,繫辭曰遠近相取,雖遠而能取乎二,亦何吝之有?五以中應二,故直曰順以巽,可見蒙之所貴者,順而已,故要終言上下順也。
【本義三爻順改,慎不必】。
人人聖基,只此孩提一念。從此萌動曰發,就此涵養曰包。不取所以防外見,困學所以破愚柔。必不得已後,設擊之一法,蒙養无遺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