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易详说》,亦称《读易老人解说》,共十卷,南宋李光撰。 李光(1078-1159),字泰发,一字泰定,号转物居士,越州上虞(今属浙江)人,从师刘安世,崇宁五年(1106)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参知政事。晚年因反对“和议”触犯秦桧,迁谪岭南,自号读易老人,日讲《周易》一卦,因著《易传》十卷,即为《读易详说》。
《读易详说》自明以来久无传本,朱彝尊《经义考》亦云未见。《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荟萃成编,但缺豫、随、无妄、睽、蹇、中孚等卦及晋卦六三以下,复卦缺大象及后四爻,大畜则无一字。《读易详说》只解上、下经,不解《系辞传》以下。
李光主张“《易》之为书,凡以明人事”,贬抑象数之学,坚持胡瑗、程颐以来以儒理解《易》的路线。《读易详说》多援引史事解说《易》旨,并常于其中发挥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意见。四库馆臣尝谓其“于当世之治乱,一身之进退,观象玩词,恒三致意”,又谓其解《易》“切实近理”、“有益于学者”。然援引史事以参证《周易》有时亦不免牵合附会。
《读易详说》与杨万里《诚斋易传》并为史事宗之代表作,但其引史者远不及后者之多。
除太常博士,迁司封,后因指斥士大夫□成风,被贬阳朔县。高宗时累吏部尚书,参知政事。所论皆根本大计,以忤秦桧,复遭罢免,谪至岭南,卒谥庄简,撰《庄简集》。光被贬谪岭南后,即专心致《易》,自号读易老人,后将其所得,撰成此书。作者一生几次遭贬,故在其所著中,将当世之治乱、一身之进退尽熔于说解内并且,对经义的理解亦颇有新见,认为易之为书,以明人事为本,些学者拘泥于象数之学,不能学以致用,几乎将《易》学变成了无用之学。所有这些,都是他撰写本书立论为解的主要理论根据,如解”坤卦”六四:大臣以道事君,如果君有失德,大臣又不能深,朝有弊政而大臣却不能言,则这样的大臣就是”冒宠窃位”,悖离了”圣人垂训之义”;”否卦”初六指出,小人一但遭到退黜,多疾恨君主,而君子则不然,虽然遭到不公正的对待,亦始终不忘君恩;解”蛊卦”初六,作者认为,天下蛊坏,必须有善继之子才能堪任大事,否则,就不足以振兴,并举例说明:周宣王承继幽王之后,修车马,备器械,重会诸侯于东都,最后才完成中兴之功。安禄山之乱,明皇退走巴蜀,肃宗即位,灵武以复两京,这就是有善继之子的结果。总之,作者每解一卦。都要因事抒忠,依经立义;凡卦爻之辞,皆即君臣立言,证以史事,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他对自己遭遇的不平和对奸横当道、误国误民的极度愤怒之情。孪氏解《易》,在宋儒中独树一帜,这虽然与他的经历有关,但却开创了《易》学研究的新局面,对后世有相当的影响。自明代开始,传本散恢,故朱彝尊《经义考》亦未及见。清修《四库全书》,馆臣于《永乐大典》中辑出,但”豫”,、”随”、”无妄”、”睽蹇”、”中孚”六卦已佚,但”晋”六三以下,”复”及”大富”二卦不缺,唯解说之辞,”复”卦缺大象及后四爻,”畜”卦则一字不存,《系辞传》以下亦无解。《宋史·艺文志》题为《易传》,各家书目记载书名亦颇不统一,或作《读易老人解说》,或作《读易详说》,但十卷之数却记载并同,《永乐大典》及《四库全书》均题为《读易详说》,此为通名,故从其说。有《四库全书》本传世。
李光(1078年12月16日 —1159年4月22日 ),字泰发(定),号转物老人,越州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人 。南宋词人,与李纲、赵鼎、胡铨并称“南宋四大名臣”,唐朝汝阳王李琎的后代。
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及第,担任开化知县,迁常熟知县。宋钦宗即位,授右司谏。宋高宗即位,先后治理宣州、杭州和婺州,迁吏部侍郎,累迁参知政事。不睦于宰相秦桧,出任绍兴知府、提举洞霄宫。绍兴十一年(1141年),贬于郴州安置。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复任左朝奉大夫。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去世,时年八十二。宋孝宗即位后,追赠资政殿学士,谥号庄简。著有文集三十卷、《椒亭小集》、《李庄简集》等。
【臣】等謹案:《讀易詳說》十卷,宋李光撰。光字泰發,上虞人。崇寜五年進士,官至參知政事,謚莊簡。事迹具宋史本傳。光為劉安世門人,學有師法。紹興庚申,以論和議忤秦檜,謫嶺南。自號讀易老人,因攄其所得,以作是書。故于當世之治亂,一身之進退,觀象玩詞,恒三致意。如解坤之六四云:大臣以道事君,苟君有失德而不能諫,朝有闕政而不能言,則是冒寵竊位,豈聖人垂訓之義哉?故文言以括囊為賢人隱之時,而大臣不可引此以自解。又解否之初六云:小人退黜之時,往往疾視其上,君子則窮通皆樂,未嘗一日忘其君。解蠱之初六云:天下蠱壞,非得善繼之子堪任大事,曷足以振起之?宣王承幽之亂,修車馬,備器械,復會諸侯于東都,卒成中興之功,可為有子矣,故考可以無咎。然則中興之業,難以盡付之大臣,蠱卦特稱父子者以此。其因事抒忠,依經立義,大旨往往類此。史載其紹興中奏疏云:淮甸咫尺,了不經營;長江千里,不為限制。晉元帝區區草創,猶能立宗社,修宫闕,保江浙,未聞專主避敵如今日也。其退而著書,蓋猶此志矣。光嘗作胡銓易解序曰:易之為書,凡以明人事,學者泥于象數,易幾為無用之書。邦衡說易,真可與論天人之際。
又曰:自昔遷貶之士,率多怨懟感憤,邦衡流落瘴鄉,而玩意三畫,可謂困而不失其所亨,非聞道者能之乎?其序雖為銓作,實則自明其著述之旨也。書中于卦爻之詞,皆即君臣立言,證以史事,或不免間有牽合。然聖人作易以垂訓,將使天下萬世無不知所從違,非徒使上智數人矜談妙悟,如佛家之傳心印,道家之授丹訣。自好異者推闡性命,鈎稽奇偶,其言愈精愈妙,而于聖人立教牖民之旨,愈南轅而北轍,轉不若光作是書切實近理,為有益于學者矣。自明以來,久無傳本,朱彞尊經義考亦云未見。兹從永樂大典薈萃成編,原缺豫、隨、无妄、睽、蹇、中孚七卦及晉卦六三以下,其復與大畜二卦,永樂大典本不缺,而所載光解復卦缺後四爻,大畜則一字不存,繫辭傳以下亦無解,其為原本如是,或傳寫佚脫,均不可知,姑仍其舊。其書宋史作易傳,諸家書目或作讀易老人解說,或作《讀易詳說》,殊不畫一,而十卷之數則並同,殆一書而異名也。今從永樂大典題為《讀易詳說》,仍析為十卷,存其舊焉。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
總纂官
【臣】紀昀
【臣】陸錫熊
【臣】孫士毅
總校官
【臣】陸費墀
【初次点校】:丁不二
【再次点校】:暂无
【书籍别称】:读易老人解说
【点校底本】:《钦定四库全书》第10册•經部04•易类
【网站地址】:https://yijing.taijidian.cn/2458.html
[宋]郭雍撰《郭氏傳家易說》书籍介绍 南宋郭雍撰。十一卷。《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据《宋史》记载,郭雍之父忠孝受业于程颐,著《兼山易解》;忠孝没后,其书散佚,雍则...
此《易本义附录纂疏》(周易本义附录纂注)由元代胡一桂著,为注释《易本义》之作。全书共十五卷,包含:上下经、《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
国朝任启运撰。启运字翼圣,荆溪人。雍正癸丑进士。官至宗人府府丞。是编大旨谓读《易》者当先观图象,故首卷备列诸图。自朱子、邵子而外,如国朝李光地、胡煦所作诸图,皆...
元代董真卿(生卒年不详)解说《周易》的著作。15卷。以程、朱《易》说为主,汇集诸家之说,并附以自己的心得见解。全书包括4部分:①《经传》,编次伏羲、文王、周公之...
[明]胡广等奉敕纂《周易传义大全》介绍 〖周易大全〗二十四卷。明胡广(1370—1418)等奉敕纂。胡广字光大,号晃魔,江西吉水人。建文二年(1400)举进士第...
[清]胡煦撰《周易函書•约存》【初次点校】:丁不二【再次点校】:暂无【点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文渊阁)第48册•經部42•易类注:此本圖類較多,編為橫版格式时...
〖读易纪闻〗六卷。明张献翼撰。张献翼字幼于,后更名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一说江苏昆山人。喜靖中国子监生。为人放荡不羁,言行诡异。而说《易》却颇平正通达,笃实...
【初次点校】:丁不二【再次点校】:暂无【点校底本】:《钦定四库全书》第53册•經部47•易类四库提要国朝赵继序撰。继序号易门,休宁人。乾隆辛酉举人。其书以象数言...
学易记,元代李简撰。《四库全书》著录。是书博采子夏《易传》等64家解《易》之说,一一标示姓氏。其不注姓氏者,则为李简之新意。撰写体例大致依李鼎祚的《周易集解》。...
作品信息 点校状况 作品名称: 程氏易传 底本出处: 钦定四库全书 作品别名: 周易程氏传、伊川易传 参校版本: 作者: 北宋程颐 初次点校: 未点校 创作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