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卦文言传-[宋]杨简撰《杨氏易传•卷二》

[宋]杨简| 易经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易经十翼]坤卦文言传–[宋]楊簡撰《楊氏易傳•卷二》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坤之爲言,乃道之至順之名,非乾自有乾之道,坤自有坤之道,非六十四卦各自有其道也。一道而殊名,故六十四卦卦卦皆妙,卦卦皆易。惟其該易之道,故有柔有剛,不偏於一隅,至靜而無所爲,而其德方而不可轉易也。有時乎動,動而莫禦,其剛可驗;厚重疑止,不可轉移,其方可驗。曉愚喻昏,始止此証,亦猶謙

彖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智者通達乾坤一道,雖於坤曰剛健中正,純粹精也,亦無不可,何必指事爲驗?乾坤之道,爲臣爲妻,不得此至柔動剛、至靜德方之道,則爲臣不盡忠,爲妻不盡正。道心無體,無體可執,非至柔乎?立己私焉,則不柔矣。有體之柔,柔則不剛;無體之剛,剛不可屈,義不可奪,非動剛乎?有體之靜,未爲至靜,暫靜復動。無體之靜,斯爲至靜,真不動矣。有體之方,亦可揺動。無體之方,不可揺也,眞爲方矣。道心無體,隨體而著,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未生,乃含藏於坤道之中。萬物既生,非離於坤也,萬物乃坤之化。物者坤之物,萬者坤之萬也。坤之順即乾之健,坤之承天即乾之統天。坤之生物於春,長物於夏,成物於秋,藏物於冬,時行也;即乾之生、物之長、物之成、物之藏、物之時行也。名殊,形殊,隂陽之氣殊而實一也。惟其實一,故陽氣發於地,而雪霜降於天。故曰:天地之道,其爲物不二,故其生物不測。

又曰:道並行而不相悖,譬猶人之目視、耳聽、手執、足行、心思而一人也。苟惟不知一,不惟不知乾,亦不知坤。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曰:履霜,堅氷至。蓋言順也。

人性至善,無不善者。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其見賓客,孰不舉手致敬?人性之善,於此著驗。然而亦有所謂天惡者,何也?其端甚微,始於一念之作爾。禹曰:安汝止,惟幾惟康。臯陶曰:一日二日萬幾。幾者,動之微;心,動之始也。心實無體,常安常止。安止而動,其幾必康;不安止而動,其幾不詳。不安止之動,如水撓濁,不復清明,爲昏爲擾,順流而下,遂至於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然則安得不辨之於早?早者,未動之初也。未動則自清自明,自安自止,無體而發光,至虛而用神。臯陶之所謂兢兢業業,孔子之所以發憤忘食,顔子之所謂好學,皆所以蒙養保護乎此,而非思慮之所及也。其次則不遠復,又次則牽復,亦危矣。頻復大危,亦聖賢之所誡。不克頻復,代日而放,堅氷至矣。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内,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无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爻辭曰:直本無虧欠。聖人慮學者直心以往,率意而行,爲無忌憚之中庸,故曰:直其正也,則不入於邪。非直之外又有正也。爻辭曰:方本無虧欠。聖人慮學者直方不合宜,故曰:方其義也。明方非執方而合宜,非執方之外又有義也。直、方、正、義,皆發明此道之異名,非有四者也。聖人又慮學者雖欲直而未能直,故教之以敬,敬則心不放逸自直矣。直者,本心未始不直,未始或曲,惟起意故曲爾。曰内曰外,姑隨庸衆常情言之。方,非直之外復有所謂方也。直心之發,與外物接,應酬交錯,其直不改,故曰方也。直心而達於外,不爲事物所轉移,應酬交錯,變化云爲,無非義者,故曰:義以方外。學者固有道心清明,既直内矣,及乎應物,不無轉移,此猶爲德之未全,故文言深明乎方外之義。義者,處事之名。敬義立内外,應酬交錯,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斯爲盛德,故曰德不孤直方大。雖然,義不可奪,足以明方,而義又有隨宜中節之理,此孔子所以發揮前言之所未盡。伯夷、柳下惠皆能直内方外矣,能敬能義矣,而於義之中節猶有未盡,猶未爲盛德也,猶未足以盡大人之至也。此直此方,此敬此義,非由外鑠我也,皆我之所固有。不習而能,不慮而知。習而能、慮而知者,所行必疑阻,終不通達。所行不疑者,如天地之變化,雷霆交作,風雨散施,天地何疑之有?吾亦何疑之有?六通四闢,變化皆妙。疑起於意,有意則有疑,無意則無疑。無疑之妙,非言語之所及,非心思之所到。或者不察,往往以爲窮高極妙,不可俄而至,此不自知、不自信者之所見,不知聖人未嘗彊人之所無也。聖言千萬,皆以明人心之所自有也。

隂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終也。

無成而代有終,地道之常也。事理甚明,而有不安於此,越位犯分者,己私主之於中也。大道甚明,私意亂之。

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无咎无譽。盖言謹也。

天地一氣也,一數也,一道也。言時泰通,草木蕃蕪,賢人在位;及時否塞,饑饉薦臻,草木衰減,賢人在隱,括囊不發。凡此皆大易之變,不可以爲此事,且姑避禍耳,非易之道也。事即道,避禍即道。其曰謹云者,亦道。孔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中以釋黄之義也。慮斯義未明,故又曰通理。下者臣之正,位下者臣之體。正位居體,皆所以釋裳。惟其通理,故能居體。非通理自通理,居體自居體也。道心一而已矣。道心无體,姑立虛名,曰美曰中,亦皆虛名。微起意則意有倚倚則偏,非黄中矣。微起意則意已動,己在外,非其中矣。中心无他,惟誠惟實非意,自中自正,自卑自恭,自有粹然温然之容,暢於四支,發於事業,自有黄裳之實矣,夫然後爲美之至也。作意則僞,是故古之論禮者曰:著誠去僞。卑恭不出於中,誠者終不足以致吉免咎。

隂疑於陽必戰,爲其嫌於无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黄。

坤文言畧者,前已詳,餘可通也。

楊氏易傳卷二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