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十翼】系辞•上传-[宋]李衡撰《周易义海撮要•卷七》

[宋]李衡| 易经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周易十翼】系辞•上传-[宋]李衡撰《周易義海撮要•卷七》

周易義海撮要卷七,宋李衡撰

繫辭上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天以純陽之氣積於上而為尊,地以積隂之氣居於下而為卑。天地為乾坤之象,乾坤為天地之用。天尊地卑既分,則乾坤之位因而可以制定矣。【胡】

天以剛陽而尊,地以隂柔而卑,則乾坤之體安定矣。此經明天地之德也。【孔】

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卑謂地體卑下,高謂天體高上。卑高既以陳列,則物之貴賤得其位矣。此經明天地之體,亦涉萬物之形。此貴賤兼總萬物,不唯天地而已。【孔】

天地。卑高既定,則人事萬物之情皆在其中,故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各有貴賤高卑之位,是以君臣、父子、夫婦、長幼定矣。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剛動而柔止。動止得其常體,則剛柔之分著。【注】

天地之道,生成萬物,各有常度。動而有常則為剛,靜而有常則為柔。動靜既有常分,生成各有常理,則剛柔可以斷矣。以人事言之,君以剛德居上為動,出令而臣行之;臣以柔道居下為靜,納善而君聽之。君臣動靜旣有常理,則剛柔之分可以斷矣。此經論天地之德,亦兼總萬物之動靜也。【胡】

動而不屈者,剛也;靜而不變者,柔也。動靜有常,則乾剛坤柔,其德斷而无疑矣。【朱】

苟非其常,則剛而靜、柔而動者有之矣。【坡】

剛非不靜,其常在動;柔非不動,其常在靜。【龔】

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

方有類,物有羣,則有同有異,有聚有分。順其所同則吉,乖其所趣則凶。【注】

方,謂法術性行,以類共聚,同方者則同聚也。物,謂物色羣黨,共在一處,而與他物相分别。此因論天地之性,亦包萬物之情。【孔】

方,道也。君子之人,同道而齊術,則相推而類聚。君子小人,各以其黨,物以羣分,則飛走巖穴之物,各從其羣也。【胡】

方,本異也,而以類故聚,此同之生於異也。物羣則其勢不得不分,此異之生於同也。有成而後有毁,有廢而後有興,是以知吉凶生於相形也。【坡】

坎在北,震在東,西北則乾,東北則艮,皆陽也。離在南,兌在西,東南則巽,西南則坤,皆隂也。各以其所居之方,此之謂類聚也。陽物也,而與隂為羣,隂物也,而與陽為羣,各以其所名之物,此之謂羣分方。其各止於一而不相與,則无失也,无得也,貞而已矣。或類聚也,或羣分也,則得失随之,此吉凶所以因其動而生,以為得失之報也。【龔】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象況日月星辰,形況山川草木。懸象運轉以成昏明,山澤通氣而雲行雨施,故變化見矣。【注】

象不必日月星辰,凡天之所造而可見者,皆象也。形不必山川草木,凡地之所作而為器者,皆形也。物極之謂變,變然後成象。物生之謂化,化然後成形。變化見,則乾坤之妙用顯矣。【龔】

天地一物也,隂陽一氣也。或為象,或為形,所在之不同也。故在云者,明其一也。象者,形之精華發於上者也。形者,象之體質留於下者也。人見其上下,真以為兩矣,豈知其未嘗不一邪?由是觀之,世之所謂變化者,未嘗不出於一,而兩於所在也。自兩以往,有不勝計者矣。故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之始也。【坡】

乾坤貴賤兩者,聖人觀天地而畫卦。剛柔吉凶變化三者,聖人觀萬物而生爻。【朱】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

相切摩言隂陽之交感,相推盪言運化之推移。【注】

天氣下降,地氣上騰,陽極則變而為隂,隂極則變而為陽,互相切摩,更相變化,然後萬物之理得矣。八卦推盪若十一月一陽生而推去一隂,五月一隂生而推去一陽,是八卦相推盪於天地之間而成六十四卦也。【胡】

剛摩柔則為震為坎為艮,柔摩剛則為巽為離為兌,與八卦相錯同意,剛柔一體而相合也。震盪艮,兌盪坤,離盪巽,坎盪乾,與剛柔相推同意,隂陽往來而相推也。【龔】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此重明變化盪摩之事也。鼓者,動也。怒雷謂之霆。天地二氣相盪而成八卦之象,相推而成萬物之理。又鼓之以震雷離電,滋潤以巽風坎雨,使天下之物无不遂其性者,天地之道也。至若日月運行以成晝夜寒暑,皆所以遂萬物之性也。直云震、巽、離、坎,不言乾、坤、兌、艮者,乾、坤上下備言,艮、兌非鼓動運行之物。然雷霆風雨亦出山澤,其實亦兼焉。【胡】

雷霆風雨,百物之所以生;日月寒暑,四時之所以行。【龔】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六子致用,萬物生七,不越乎乾、坤。震、坎、艮之為三男,得乾之道也;巽、離、兌之為三女,得坤之道也。聖人用之天下,合乾、坤也。父子、君臣,乾、坤也。夫婦,震、巽、坎、離、兌、艮也。長幼,其序也。朋,同類也。友,異體也。五者,乾、坤而已矣。【朱】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大始者,隂陽始判,萬物未生之時。乾者,天之用。乾以天陽之氣在上,萬物莫不始其氣而生也。乾知大始起於无形,而入於有形也。坤者,地之用。坤以純隂之氣在下,承上天陽之氣以生萬物,无所不載,无所不育,以作成萬物之形狀也。乾之生物,起於无形,未有營作。坤承天氣已成之物,事可營為,故乾言知而坤言作。【胡】

施氣以生物者在乾,而坤則因其成形而作之也。【龔】

无為大始有為成物大始豈復有作者,故乾特知之而已。作者,坤也。【坡】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易為略,易无所造為,以此為知。簡為簡省凝靜,不須煩勞,以此為能。【孔】

萬物始於无形,乾能知其時,下降而生之,坤則能承陽之氣,以作成萬物之形狀也。【胡】

乾無心於知,故易;坤无心於作,故簡。【坡】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此論乾坤既有此性,人則易可倣效也。【孔】

簡。易者,一之謂也。凡有心者,雖欲一而不可得也,不一則无信矣。无信豈不難知難從哉?乾坤惟无心故一,一故有信,信故物知之也易,而從之也不難。【坡】

其心一,其政不煩。

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

性意易知,心无險難,則相和親。於事易從,不有煩勞,其功易就。此論聖人法乾、坤之益也。【孔】

君法乾,臣法坤,故天下親比而成功。【胡】

易知則天下見其憂樂,故有親。易從則匹夫匹婦各獲自盡,故有功。【朱】

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

物旣和親,无相殘害,故可久。事業有功,則積漸可大。【孔】

有親則不厭,有功則不已。【朱】

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使物長久,是賢人之德能;養萬物,功勞旣大,則是賢人之事業。行天下之道,總天下之功,惟聖人能然。今云賢人者,聖人則隱迹藏用,事在无境;今云可久、可大,則是離无入有,賢人則事在有境。故可久、可大,以賢人目之。【孔】

可久者,日新之德;可大者,富有之業。賢人者,賢於人者也。聖人,賢人之極。舜、禹之聖,亦曰選賢與賢也。【朱】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聖人能行天地易簡之化,則天下萬事之理並得其宜。【孔】

乾坤之理,盡於易簡。【朱】

无心而一,一而信,則物莫不得其天理。以生以死,故生者不德,死者不怨。【坡】

天下之理,莫不由於易簡,而各得順其分位。【注】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能成立卦象於天地之中,言並天地也。【孔】

天一位,地一位,人一位,以人道而參天地也。【龔】

无怨无德,聖人豈不備位於其中哉?吾一有心於其間,則物有僥倖夭枉。僥倖者德之,夭枉者怨之。德怨交至,則吾任重矣。雖欲備位,可得乎?【坡】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

聖人仰以觀象於天,俯以觀法於地,揆人事之理,盡萬物之情,乾坤水火風雷山川之象,設為六十四卦,以通天地鬼神之情狀。然其道至大,其理至深,若不繫之以辭,散之諸爻之下,則後世不能曉設卦之意。然卦爻之中,有剛柔隂陽吉凶得失,六爻之下,繫屬其辭,得其正者其辭吉,失其處者其辭凶。【胡】

聖人設卦,本以觀象,不言而見吉凶。自伏羲至於堯舜文王,近者同時,遠者萬有千歲,其道如出乎一人,觀象而自得也。聖人憂患後世,懼觀之者其智不足以知此,於是繫之卦辭,又繫之爻辭,以明告之非得已也,為觀象而未知者設也。【朱】

繫辭彖象是矣以上下繫辭為繫辭失之矣。【坡】

吉凶存乎人。【注】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二氣相推,隂陽之爻交變,分為六十四卦,有三百八十四爻,委曲變化,事非一體。【孔】

乾之初九交於坤之初六為震【胡】

變化存乎運行。【注】

是故吉凶者,得失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始總言吉凶變化,而下别言悔吝晝夜者。悔吝則吉凶之類,晝夜亦變化之道。【注】

辭之吉者得之象,辭之凶者失之象。事初有得失,積漸成著,乃為吉凶。悔吝是得失之微小者。其初憂念虞度之形象,憂虞不已,未是大凶。終至悔吝,悔者事已過而追悔,吝者當事之時可鄙恥也。萬物之象皆有隂陽之爻,或從始而上進,或居終而倒退,往復相推,或漸變而頓化,故云進退之象。晝則陽日照臨萬物,生而堅剛,是畫之象。夜則隂潤浸被萬物,而皆柔弱,是夜之象。【孔】

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三極,三材也。兼三材之道,故能見吉凶,成變化也。【注】

未極則為三,旣極則動,動則為六,六三无異道也。【坡】

一生二,二生三,三極矣。邵雍曰:易有貞數三是也。關子明曰:天三,數之極也。極乎終則反乎始,兼兩之義也。故極而不變,其道乃窮。說卦:震,其究為健,三變而乾也。巽,其究為躁卦,三變而震也。觀此可以例餘卦矣。【朱】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

觀象而知其所處,若居乾之初九而安其勿用,若居乾之九三而安在乾乾,是所居而安者,易位之次序也。辭有吉凶悔吝,見善則思濟其事,見惡則懼而自改,所以愛樂而耽玩也。卦爻皆有辭,但爻有變化,取象既多,以知得失,君子尤所愛樂也。【孔】

所居而安者,易貴賤之序;所樂而玩者,爻吉凶之辭。【朱】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象明善惡,辭示吉凶。君子居則觀象以知身之善惡,玩辭以曉事之吉凶;動則觀爻之變化,而習玩其占事之吉凶。若乾之九四或躍在淵,是動則觀其變也。春秋傳云卜征五年,又云卜以決疑,是玩其占也。君子能奉遵易象,以居處其身,无有凶害,是以從天而下,悉皆祐之。此大有上九爻辭。【孔】

居則觀其卦之象,動則觀其爻之變。易以變為占,於占言變,則居之所玩,未變之辭,居處動作,无非道也。【朱】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得失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補過也。

卦者,象也。其象不同,則其占亦各不同。或以上下,或以内外,或以一爻所在,或以二體相與,或以物為容,或以事為義,或主柔,或主剛,或一剛,或一柔,或以往來,或以出入。成卦之體,雖上下内外,无不備具。而彖之辭,或舉其一,或舉其詳,或不言焉,而皆足以相明。此彖之所以言乎其象也。爻者,以動為言。所謂六爻之動,道有變動是也。爻者,九六之數也。兩地則二四為六,參天則一三五為九。九六之數具而卦成,則爻在其中矣。故八卦則三畫以象天地。人之三才,未有爻也。至於兼三才而兩之,則重爻為六畫,然後有中爻,有初上。故道无變動,則為三才;道有變動,則為六爻。此爻之所以言變也。吉者言乎得,若元吉、征吉、往吉、大吉、中吉、終吉之類,雖為吉不同,要之皆為得也。凶者言乎失,若征凶、貞凶、終凶、見凶之類,雖其凶不同,要之皆為失也。悔吝者,憂虞是也。積而大之,則成得失也。善補過者,止於當則其德全,全則人以為體而依之;過於當則其行缺,缺則人以為咎而違之。惟於其缺而補之,然後无咎。【龔】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

六爻之位,有貴賤齊辯也。卦即彖者,言乎象也,言象所以明小大。辭即爻者,言乎變也,言變所以明吉凶。憂悔吝者,雖纎介不可慢,動而无咎,存乎悔過也。【正】

九五言君位,九三言臣位,貴賤之位定矣。陽主剛明而有生成之義,故其德大;隂主柔順而有消剝之行,故其德小。六十四卦皆以隂定位,君子必當明辯之。比之六二,居得其正,則其辭曰:比之自内,貞吉。小畜之初九,以陽居陽,則其辭曰:復自道,何其咎,吉。随之九四,以陽居隂,則其辭曰:隨有獲,征凶。觀之初六,以隂居陽,則其辭曰:童觀,小人无咎,君子吝。噬嗑之上九,以陽居隂,則其辭曰:何校滅耳,凶。是吉凶之文,皆在所繫之辭,君子若明辯吉凶之事,觀其辭則可知矣。惡積則不可揜,罪大則不可解。萬事之理,始自纎介。履霜堅冰至,聖人防微杜漸之深戒也。有剛明之才,至正之德,知吉凶之道,明得失之迹。事之小疵者,預憂虞之;事之將失者,必改悔之,所以舉動而无咎也。【胡】

卦。自下而上,列貴賤之位,則剛柔上下,往來内外,得位失位,或應或不應,見矣。易於小事不忽,於大事不懼。視履尊位,與居家同;視征伐天下,與折獄同;視享上帝、養聖賢、養萬物,與飲食同。知此,則知顔子與禹、稷同,曾子與子思同。故存乎卦之小大,則見事之小大齊矣。憂悔吝之至者,當存乎介。介者,確然自守,不與物交。震懼而无咎者,當存乎悔。悔者,追悔前失,而不憚改也。故悔則无咎,介則无悔,不近於知幾乎?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其道光明謂之大,其道消散謂之小。若之泰則其辭易,若之否則其辭險。【注】

爻卦之辭,各斥其爻卦之適。若之適於善,則其辭善;若之適於惡,則其辭惡也。【

所謂之者,動爻也,言乎其變也。辭有易者之乎吉也,所謂能說諸心;辭有險者之乎凶也,所謂能研諸慮。【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乾健坤順之類,所以準擬天地,故能彌縫補合,經綸牽引。天地之道。【孔】

大易之道,所以統三才而妙萬物者,皆以簡易之道,自然而然也。【胡】

易有與天地準者,天道也;有與天地相似者,人道也。準,言大體與之等也,非過之也;相似,言其小體似之也,非正如之也。天地之道,隂陽剛柔是也,其用不能无不足,亦不能无有餘。彌者,補其不足而周之;綸者,約其有餘而條理之也。與之相似,故不違者。凡損益盈虚,順其理之自然,而不以人為之也。【龔】

聖人觀天地以作易,其道甚大,與天地均,故能用天地之道,彌滿而无間,經綸而不絶。【朱】

乾準天,坤準地,九準陽,六準隂。【朱】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天有懸象而成文章,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理,故事也。易道仰觀俯察,知无形之幽,有形之明,義、理、事故也。【孔】

隂陽相摩,剛柔相錯,道有變化,事有經緯,天之文也。天之體遠而幽,其文則明之,故觀以參其文,是故知幽之故。高下相傾,廣輪相維,動植之所生,形勢之所宜,地之理也。地之體近而明,其理則微之,故察以精其理,是故知明之故。文則微而見,理則别而藏。幽之所因,疑而難知也,而其顯在文,猶所謂闡幽也。明之所因,宜若易知也,而其理在幽,猶所謂微顯也。【龔】

天,氣也,而成文;地,形也,而有理。形散為氣,明而微也;氣聚成形,幽而明也。仰觀乎天,凡地之成形者,莫不有是文;俯察乎地,凡天之成象者,莫不具是理。故分而為二,揲之以四,生二儀、四象、八卦,成三百八十四爻,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策,皆原於太極,知此則知幽明之故也。【朱】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能隂能陽,而非隂陽之所能制也。故无晝夜,无死生,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若夫萬物,則同制於隂陽矣。晝夜之運,死生之期,始者復終,終者復始,如循環然,蓋未嘗窮也。故原始則知死之說,反終則知生之說。循理而言之,則生為始,死為終;探先後而言之,則生之始乃有死,死之終乃有生。列子所謂死於此者,未必不生於彼,而莊子所謂萬物出於機,入於機是也。【龔】

聚而為有,生之始也;散而入,无生之終也。始終循環,生死相續,聚散之理也。以八卦觀之,一變者,卦之始也,謂之世;六變者,卦之終也,謂之游䰟;七變而反者,卦體復也,謂之歸䰟。始者生也,終者始也,反則死而復生,故知此則知死生之說也。【朱】

精氣為物,游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精氣絪緼,聚而成物,聚極則散而游,䰟為變也。盡聚散之理,而能知變化之道,无幽而不通也。【龔】

物,以聚而生,以散而死,皆是鬼神所為。但極聚散之理,則知鬼神情狀也。【孔】

物,鬼也;變,神也。鬼常與體魄俱,故謂之物;神无適而不可,故謂之變。精氣為魄,魄為鬼;志氣為魂,䰟為神。故禮曰:體魄則降,神氣在上。一人而有二知,无是道也。然而有魂者,有魄者,何也?人之志不出於飲食男女之間,與凡生養之資,其資厚者其氣彊,其資約者其氣微,故氣勝志而為魄。聖賢則不然,以志一氣,清明在躬,志氣如神,雖祿之天下,窮至匹夫,无所損益也,故志勝氣而為䰟。衆人之死為鬼,而聖人為神,非有二致也,志之所在者異也。【坡】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天地无一物不體,有違於物,則與天地不相似。此言易之時也。【朱】

天地,能知鬼神,任其變化。聖人亦窮神盡性,能知鬼神與天地相似,所作所為與天地合也。【孔】

天地,與人一理也。而人常與天地不相似者,物有以蔽之也。變化亂之,禍福却之,所不可知者惑之。變化莫大於幽冥,禍福莫烈於死生,所不可知者莫深於鬼神。知此三者,則其它莫能蔽之矣。苟无蔽,則人固與天地相似也。【坡】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性者,萬物之一源。知性則知天,知天則知物,无非我者,故智周乎萬物。知周乎萬物,而不知以道濟天下,則過矣。此言易之體也。【朱】

知周萬物,則能以道而濟天下也。【注】

旁行而不流。

道濟天下,酬酢萬變,其道旁行散徙,流而不反,狥物而喪已,亦過矣。故道濟天下,旁行而不流,此言易之用也。【朱】

樂天知命,故不憂。

道之行否有命,窮亦樂,通亦樂,不以天下累其心,故不憂。此言易之貞也。【朱】

莫之為而為者,天也,非人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非力也。凡所謂遇者,樂之而不辭;凡所謂受者,順之而不逆,故不憂。不憂者,其得在已也。【龔】

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安土敦仁者,萬物之情也。物順其情,則仁功贍矣。【注】

人旣安土,物旣遂性,則父母、兄弟、親疎、上下遞相親睦,而敦仁愛之心矣。【胡】

使物各安其所,然後厚之以仁。不然,雖欲愛之,不能也。【坡】

安土者,所遇而安也。雖所遇而安,亦未嘗一日忘天下。篤於仁者也,故能愛。此言易之亨也。【朱】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

凡所行事,皆範模於天地隂陽之端。至如樹木以時伐,禽獸以時殺,春夏則生育之,秋冬則肅殺之,使物遂其性,民安其所,是範圍天地之道而无過越也。【胡】

範者,形之使有體;圍者,制之使有方。春則生,夏則長,秋則歛,冬則藏,一寒一暑,終則復始,天地之化也。使之各因其時而成功,此之謂範。至於寒不陵暑,暑不奪寒,隂不至於太肅,陽不至於太温,而萬物各得沖氣以生,此之謂範圍。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是皆中節也。【龔】

横渠為絶物而獨化,此言易之中正也。不過,故能盡已之性;能盡已之性,則能盡物之性。【朱】

範者,形之所自出;圍者,數之所能周。天地之化有形數,故可得範圍。木橈而水弱,金堅而火燥,土均而布,稼穡出焉。相成也而開物,相克也而成務,制於形,麗於數,而未始有窮也。无以範圍之,則天有伏隂,地有愆陽,五行之氣怫鬰而失其性。其發也,有不得其平,而甚至於過。水有啟閉,火有出納,而必適其時。冶金以為利,伐木以為用,陶土以為器,而必順其理。此範圍天地之化也。故不過。【鄭】

曲成萬物而不遺。

曲者,曲屈委細而成就萬物,如網罟以時,不麋不卵,是皆物之微細而不遺也。【胡】

曲成者,順萬物之理成之,非一方也。天之生物也直,聖人相天而曲成之,不害其為直,此皆中正之成物也。曲成萬物而不遺,乃能无一物而不體,與天地相似矣。【朱】

易也。天地也,聖人也,合則同,離則異。天下之萬物,出入死生之不齊,而不可為量數。由其道,得其宜,極其高大,莫不安其性命之情,而致曲以成之者,易而已。蓋帝之於萬物,所以出齊相見,與夫役說戰勞而遂至於成也,豈一理而足哉?此之謂曲成萬物而不遺也。【鄭】

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晝夜者,隂陽也。推乎隂陽晝夜之道而通之,則知幽明,知生死,知鬼神,非盡已之性、盡物之性者不能也。【朱】

晝夜相反而能通之,則不為變化之所亂,可以知之。【坡】

流行於天地之間者,无不受命於隂陽,而從役於晝夜。其微有消息,其著有盈虚,其分有幽明,其數有死生,随流轉徙,未嘗知其為晝夜也。故成然止,冥然行,惟晝夜所驅耳。通乎晝夜之道者,則與乎此。雖與之來,而有所謂不來;雖與之往,而有所謂不往。故其體為神,其用為易。【龔】

故神无方而易无體。

神則寂然虚无,隂陽深遠,不可求測,是无一方可明也。易則隨物改變,應變而往,无一體可定也。【孔】

夫易之道,與天地相準,如鬼神之妙用也。神以易為方,易以神為體。以易為方者,无方之方也,故无乎不在;以神為體者,无體之體也,故无乎不為。【龔】

一隂一陽之謂道。

一謂无也。无隂无陽,乃謂之道。一得為无者,无是虚无,虚无是大虚,不可分别,唯一而已,故以一為无也。若其有意,則彼此相形,有二有三,不得為一。故在隂之時,而不見為隂之功;在陽之時,而不見為陽之力。自然而有隂陽,自然无所營為,此則道之謂也。故以數言之謂之一,以體言之謂之无,以物得開通謂之道,以微妙不測謂之神,以應機變化謂之易。總而言之,皆虚无之謂也。【孔】

隂陽,果何物哉?雖有婁曠之聰明,未有能得其髣髴者也。隂陽交然後生物,物生而後有象,象立而隂陽隱。凡可見者,皆物也,非隂陽也。然謂隂陽為无有,可乎?雖至愚,知其不然也。物何自生哉?是故指生物而謂之隂陽,與不見隂陽之髣髴而謂之无有者,皆惑也。聖人知道之難言也,故借隂陽以言之,曰:一隂一陽之謂道。一隂一陽者,隂陽未交而物未生之謂也。喻道之似,莫密於此者矣。隂陽一交而生物,其始為水。水者,有无之際也,始離於无而入於有矣。老子識之,故其言曰:上善若水。

曰:水幾於道。聖人之德,難可以名,而不囿於一物。若水之无常形,此善之上者,幾於道矣,而非道也。若夫水之未生,隂陽之未交,廓然无一物而不可謂之有,此真道之似也。【坡】

一隂一陽在天,日月之行也,晝夜之經也,寒暑之運也。在人,屈信也,動靜也,語默也。推而行之,故以是名之為道。【朱】

道无方也,隂陽則有方矣。道无體也,隂陽則有體矣。无方故妙物而為神,无體故用數而為易。有方則上下位焉,有體則小大形焉,是物而已。然所謂道者,未嘗離物,而物无乎非道,則道非即隂陽,非離隂陽,而萬物之所由者,一隂一陽而已。彼師天而无地,師隂而无陽者,皆萬物之所不由也。【鄭】

道者何?无之稱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況之曰道,寂然无體,不可為象,必有之用極,而无之功顯,故至乎神无方,而易无體,而道可見矣。故窮變以盡神,因神以明道,隂陽雖殊,无一以待之。在隂為无隂,隂以之生,在陽為无陽,陽以之成,故曰一隂一陽也。【注】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隂陽交而生物,道與物交而生善,物生而隂陽隱,善立而道不見矣,故曰繼之者善也。善者道之繼,而指以為道則不可。今不識其人而識其子,因之以見其人則可,以為其人則不可,故曰繼之者善也。學道而自其繼者始,則道不全。昔者孟子以善為性,以為至矣,讀易而後知未至也。孟子之於性,蓋見其繼者而已矣。夫善,性之效也。孟子已及見性,又見其性之效,因以其所見者為性。性之於善,猶火之能熟物也。吾見其火,而指天下之熟物以為火,夫熟物則火之效也。敢問性與道之辨?曰:難言也,可言其似。道之似則聲也,性之似則聞也。有聲而後聞邪?有聞而後聲邪?是二者果一乎?果二乎?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性者,所以為人者也,非是无以成道矣。【坡】

在仁為元,在義為藏,在禮為嘉,在智為寂,在信為穀,善端不一,而皆在於可欲,則所以繼道而不絶者,善而已。道非有心者所能得近,非无心者所能得遠,惟默而得之,性而成之,則所以成道而无虧者,性而已。善名立而道之體虧矣,故莊子曰:離道以善。自道以降,可欲者惟善而已,故曰繼之者善也。命之在我,各有儀則,一性自成,道體咸備,以空寂,以覺照,則所謂性者,果且有虧乎哉?故曰成之者性也。【鄭】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屬目於无形者,或見其意之所存。故仁者以道為仁,意存乎仁也;知者以道為知,意存乎知也。賢者存意而妄見,愚者日用而不知。是以君子之道,成之以性者鮮矣。【坡】

君子,體道以為用也。仁知則滯於所見,百姓則日用而不知,體斯道者,是亦鮮矣。故常无欲以觀其妙,始可以語至而言極也。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

衣被萬物,故曰顯諸仁。日用而不知,故曰藏諸用。【注】

道之功用,鼓動萬物,使之化育。聖人化物,不能全无以為體,猶有經營之憂。道則虚无為用,无事无為,不與聖人同用,有經營之憂也。【

天地之道,乾剛坤柔,日月照臨,春夏生長,秋冬歛藏,使萬物綿綿而不絶者,天地生成之仁也,然不知天地生成之用也。聖人之道,恩涵澤浸,政漸仁煦,薄賦輕役,恤孤賑貧,使百姓安其土而不遷,勸其功而樂事者,聖人生成之仁也,然不知聖人生成之用也。大易之道,寂然不見其體,杳然不見其形,以之悦澤生民,功業萬世,施為德澤,則可以衣被萬物,是顯諸仁也。及夫推究本源,測度云為,不見其迹,是藏諸用也。天地以時而生,以時而殺,雷霆以鼓動之,風雨以滋潤之,使萬物洪纎高下皆遂其性。或萬物之中有夭折暴亡、凶荒札瘥者,皆任自然之理,不能憂恤。老子所謂天地之道,其猶橐籥,以萬物為芻狗者是也。聖人代天牧民,物之夭折暴亡,常如已内于溝中。故大易之道,載天地生成之理,而不能與聖人同憂也。【胡】

仁者,體也,道以之顯。用者,知也,道以之藏。言顯則知用之為知,言藏則知仁之為體。至於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則寂然不動之時也。聖人,有思有為者也,故吉凶與民同患。道則无思无為,故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龔】

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天地之道,无所不生,无所不育,其德至廣,其功至大。聖人法天地之用,廣生成之道,萬物由之而通,衆事由之而立。作工巧以便器用,立商賈以通有无。為之網罟,則以佃以漁;為之耒耜,則以耘以耔。使天下之人,至於昆蟲草木,无不被其賜者。是聖人極盛之德,廣大之業,至極矣。施於行則為德,行於事則為業。天地生物,盈滿於天地之間,則謂之富。聖人法天行事,布其德澤,施其敎化,竭天下之財用,聚天下之民物,以為之富有。富有天下,措當世於不拔,故謂之大業。天地之道,日往月來,隂極陽生,四時更變,寒暑相推,日復一日,生成萬物,其德日盛。聖人法之,增修其德,持循政敎,適時之變,量事制宜,使其德日新而盛大。【胡】

聖人有相之道,不以其所可憂者而同乎无憂,以謂配天地、立人道者存乎已,易之道是已。則聖人盛德大業,豈不至矣乎?横渠曰:富有者,大而无外也;日新者,久而无窮也。【朱】

生生之謂易。

隂陽轉易,以成生化。【注】

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以富有言之則謂之大業,以日新言之則謂之盛德。然生成之道,變化之理,終而復始,死而復生,使萬物綿綿而不絶者,天地聖人之德業也。大易之道,總隂陽生殺之理,包人事萬物之宜,變而必通,終而復始,隨時之變,因事制宜,準擬天地,其功不異,生生相續而不絶也。【胡】

相因而有,謂之生生。苟不生,則无得无失,无吉无凶。方是之時,易存乎其中而人莫見,故謂之道而不謂之易。有生有物,物轉相生,而吉凶得喪之辯備矣。方是之時,道行乎其間而人不知,故謂之易而不謂之道。【坡】

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

象有見而已,法則制焉。乾位乎亥前,天一肇焉,萬物於是乎始有見。坤位末後,萬寶成焉,裁而制焉,萬物皆覩。聖人立成器以為天下利,亦合乎天地之法象而已。【鄭】

聖人之作易也,不有所設,則无以交於事物之域,而盡吉凶得喪之變。是以因天下之至剛而設以為乾,因天下之至柔而設以為坤,乾坤交而得喪吉凶之變紛然始起矣。故曰: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效,見也。言易之道至乾而始有象,至坤而始有可見之法也。【坡】

太極不動則含兩儀,動而生陽,一太極兩儀而成象,此天之所以三也。靜而生隂,隂配於陽,猶形之有影,故兩剛柔男女而效之法,此地之所以兩也。成象者健也,此之謂乾;效法者順也,此之謂坤。【朱】

成就萬物之形狀,非剛健之功不能如是,故伏羲畫卦取健為象。坤承天之氣而始終,萬物皆效天而生育之,故畫卦取柔順之義。以人事言之,亦猶天下之事非君不能立,庶政之設非臣不能行也。【胡】

極數知來之謂占。

有象有法,則數行矣。易逆數也,无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則有以極其數。道无數也,故未嘗有窮;物有數也,故可極焉。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而大衍之數五十;蓍之用四十有九,而卦止於六十四,則數為可極故也。數為可極,則來物為可知,此占事也。故曰:極數知來之謂占。

通變之謂事。

物窮則變,變而通之,事之所由生也。【注】

窮則變,變則有術以通之,此之謂事。【朱】

暑往而寒來,陽生而隂伏,物之所以理,事之所以通,生而後滋,周而復始,皆自變化之力。黄帝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皆自通變然後成天下之事也。【胡】

隂陽不測之謂神。

萬物之生,皆由天地隂陽之功以生成之。然生成之道,周而復始,極而復生,不言而信,不疾而行,及究其生育之形,不可得而知也。【胡】

无一物不生乎神,則无一法不見乎易。易者,用也。用必歸乎體,故初言道以一隂一陽為宗,中言易以一乾一坤為序,末言神以隂陽不測為妙。離之則為三,合之則隨所在而宜也。【龔】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廣以言其无不載也,大以言其无不覆也,无不覆載則通上下矣。故以言乎遠則不禦,所謂推而行之謂之通,不禦者所謂通也。以言乎邇則靜而正,所謂天下之動正夫一也,靜而正則貞也,不雜故也。此因其四旁中央而横說之也。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此因其上下而從說之也。廣大者猶有分也,備則无不有矣。此易一名而具廣大也。【龔】

廣者坤也,大者乾也。以言乎遠者,變動也,入於无形,莫之能禦也。以言乎邇者,不變者也,靜而守正,一天下之動者也。以言乎天地之間,則乾坤合德,剛柔有體,變與不變,互相推盪,而萬物備矣。廣矣,大矣,備矣,所謂富有也。【朱】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

專,專一。直,剛直。翕,歛也。止則翕歛其氣,動則闢開以生物也。乾統天首物,為變化之元,通乎形外者也。坤則順以承陽,功盡於已用,止乎形者也。故乾以專直言乎其材,坤以翕闢言乎其形。【注】

至剛之德果,至柔之德深。絶意於動,專也;不可復回,直也;歛之无餘,翕也;發之必盡,闢也。夫小生於雜,隘生於疑,故專直生大,翕闢生廣。【坡】

无為而制命,有為而順理,无容心焉。任一氣之自運,是以大生焉,无一物之不覆冒也。以土為質,而受物之歸,以化為事,而效法以示,无容心焉。委衆形之自化,是以廣生焉,无一物之不持載也。乾其動也直,而坤卦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闢戶謂之乾,而此曰坤其動也闢,何也?任理而不為私者,乾之直也。坤之道盡於二,二則一,法天而已。出命而萬物以出者,乾也。至柔而動也剛,則其趨時也,有所闢焉,而不可以為常也。乾坤一道也,動靜不失其時,而物生焉,此其所以為廣大歟!。【鄭】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隂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莫神於天,莫富於地,故廣大配之。四時之運,相推而行,无所終窮,故變通配之。日昱乎晝,月昱乎夜,故隂陽之義配之。至德者,道之本也,故易簡之善配之。道之在易體,神而未判,烏至而倪小大,則天地不足以窮至大之域。自古以固存,則四時不足以紀方來之變。通乎晝夜之道而知,則日月為无方。无極復无極,无盡復无盡,則至德為无體。若是者,獨立乎萬物之上,物无得而耦之,則亦何所配哉?自其出而為乾坤,則其體有廣大之可名,其用有變通之可久。上下異位,方圓異相,而有隂陽之義。不違乎性之固有,不逆乎理之自然,而有易簡之善。故天地之大,四時之運,日月之行,至德之實,此則有以配而合之矣。然隂陽曰義,易簡曰善者,隂陽之在物,或有不得其宜者,而乾坤之所體,无適而不宜也。易簡之在人,有所謂不善,乾坤之所示,无非善也。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

窮理入神,其德崇也;兼濟萬物,其業廣也。【注】

成已者德也,故欲崇,崇則日新;成物者業也,故欲廣,廣則富有。夫易者,用數而非數也。變動不居,超然於形器之外,以此盡其性,則極高明矣,故聖人所以崇德;以此通於事,則功蓋天下矣,故聖人所以廣業。【鄭】

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

知以崇為貴,禮以卑為用。極知之崇,象天高而統物。備禮之用,象地廣而載物。【注】

德之崇在智,以辨物故也。業之廣在禮,以交物故也。辨則天道升,故知言崇。交則天道降,故禮言卑。智於五行為水,水趨下也,而致用常在上,升而為雲是也。禮於五行為火,火炎上也,而致用常在下,若烹飪是也。然智天一也,辨而見獨,故崇,效天以遠而尊故也。禮地二也,示而弗閟,故卑,法地以邇而親故也。【鄭】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天地,易之門戶。而易之為義,兼周萬物。【注】

易者,天地之用也。尊卑有定,天地設位,六爻上下升降,而易行乎其中矣。【

天地位,德業成而易在其中。明此之外,无别有易。【坡】

易行其中者,用崇德廣業故也。易立乎其中者,易之體也,立象設卦是也。【龔】

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易道旣在天地之中,能成其萬物之性,使物生而不失其性;存其萬物之存,使物得存其成也。性,謂稟其始也;存,謂保其終也;道,謂開通也;義,謂得其宜也。既能成性存存,則物之開通,物之得宜,從此易而來,故云道義之門,謂易與道義為門戶也。【孔】

性者,天之所稟也。存者,不絶之謂也。夫人禀天地之善性,至明而不昏,至正而不邪,至公而不私。若能觀天之性,而成就已之性,則可以生成於天下,以盡萬物之性,使萬物之性存存而不絶,而道義自此塗而出也。若不能觀天之性,以正已之性,剛陷於邪佞,而放僻之事從而至矣。如是,則不能開通其物。夫易之道,準擬於天地,至公至正,无私无曲,成其治性之道,存存而不絶,成其道義之門,為人之所出入而取法也。【胡】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卦者,所以示象也,故有以見天下之賾。賾者,理之所藏,可探以示人也。上下内外,所謂擬諸其形容也。靜而有則者,形也;動而有儀者,容也。隂象隂之物宜,陽象陽之物宜,隂陽雜者亦然,此所以謂之象而成卦。【龔】

若乾之健,坤之順,震之動,離之文,而取於馬牛龍雉之類,則象實像之故也。【鄭】

擬諸其形容者,剛柔有體;象其物宜者,百物不廢。【鄭】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爻者,所以趨動也。會者方合而不乖,通者方變而不窮,此時也。典則有叙而略,禮則有秩而詳,此所以趨時也。趨時有得失,則吉凶生焉,此所以謂之爻而成章。【龔】

爻者,九六之數也。會則萬物皆相見,通則氣融而亨。典言常,禮言變,而辭者所以命其物也。萬物方静,辨而各正,后不省方,而君子則向晦,亦无所效矣。天下之時,至於會通而无道以御之,則是在萃之聚而忘不虞之戒,處既濟之定而无防患之思也,豈能必无凶乎?故有典焉以經之,有禮焉以緯之,順之者吉,逆之者凶,而繫辭焉以斷之,天下之動始得而和矣。若否、泰、損、益之不同,而消息盈虚之不能違,爻效之故也。【鄭】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

謂聖人於天下至賾之理,必重慎明之,不可鄙賤輕惡也。若鄙賤輕惡,不存意明之,則逆於順道也。天下至賾變動之理,論說之時,不可錯亂,錯亂則乖違正理也。【孔】

天下之賾,去人情也遠矣,則疑若可惡。象之所言,每與理會,則人將樂而玩之矣。天下之動,擾擾而不齊,則疑若可亂。爻之所言,每與事適,則人將居而安之。【鄭】

象之所言,有形容物宜;爻之所言,有内外上下。【龔】

如顛趾出否,豕塗鬼車,言天下之至賾也。然象其物之所宜,雖至賾而不可惡也。如升降上下,反復相變,亦天下之至動也。然斷之以吉凶,雖至動而不可亂也。【朱】

易之爻象,君子小人之道,无不備載於其間。然雖有出小人之辭,亦未嘗容心,但於人事之得失備言之。小人之心,旣不能思大易之道,而奸邪情偽,亦不能錯雜而紛亂之。【胡】

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言者尚其辭,故擬之而後言,則无妄言;動者尚其變,故議之而後動,則无妄動。擬議以成其變化,剛、語、默、動、靜皆中於道。易言變化者四:曰天地變化者,乾坤變化也;曰乾道變化者,乾之變化也;曰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者,爻象之變化也;曰擬議以成其變化者,言行之變化也。或出或處,或默或語,變化也。爻象之變化象天地,故曰:天地變化,聖人傚之。言行之變化體易也。【朱】

擬而後言,度其所出也;議而後動,攷其所宜也。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變化之所始也;擬議以成其變化,變化之所終也。在易道則為剛柔相推,在人事則為擬議言動,此所以變化自生而有成也。【龔】

老子曰:善言无瑕謫,善行无轍迹。夫言至於无瑕謫,行至於无轍迹,可謂神矣。則所謂變化者,其外乎擬議之間哉!。【鄭】

擬議之事,在於慎言語,同心行,重舉措,守謙退,勿驕盈,保靜慎,勿貪非位。凡此七事,是言行之尤急者,故引七卦之義以證之。【孔】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中孚九二上應九五,當中孚之時,二五以至誠相應,用心不私,雖六三、六四以隂柔間厠於其間,進无所適,退无所遇,二五雖不得相會,然至誠相待,終得其應,是猶鳴鶴在幽隂之中,聲聞于外,其子從而和之也。美好之爵不自有,乃與同類之人共分而靡之,是用心不私,至公至正也。【胡】

明,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當如是也。此動彼應,非變化乎?【朱】

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擬議而後動,則同類相應。以同人初未和同,故先號咷,後得同類,故後笑也。孔同人九五始為三四寇難,故不得與二為應,是先號咷也。然二五至誠相應,終得會遇,是後笑也。【胡】

其臭如蘭,言可服也。【朱】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大過之時,政教陵遲,紀綱廢墜,上下失道,本末衰弱,唯是大才大德之人,過越常分以拯救之。然聖賢之人,雖過越常分以拯救天下之事,然居事之始,不可不過慎重之。苟不慎重,則害於成事,以災其身也。【胡】

明言行之當慎也。【朱】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謙之九三,以陽居陽,在下卦之上。以位言之,則得其正;以身言之,則在人臣之極位。上奉事其君,下在於百官之上,其責至重,其職非輕。是以上則勞謙以事於君,下則勞謙以接於人,不以動勞為慮,常懷曠官之憂。夫如是勞謙,君子有終者也。小人之性,亦有謙順之時,然其心易驕,不能終始而行之也。德言盛者,取其日新之謂;禮言恭者,取其恭順之謂。【胡】

存其位者,非固位有終吉也,明言行之當謙也。【朱】

「亢龍有悔」,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不當尊位,无位也。乾見坤隱,坤為衆,无民也。九三不應,无輔也。上九剛過亢滿,不知謙降之道,是以動而有悔,違謙故也。【朱】

「不出戶庭,无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夫節之為道,節人之情,防人之欲,禁民之非,正民之偽,天下之所惡聞,人情之所不願者也。凡君子為節之道,當慎重而周密之。不然,則法出姦生,令下詐起,適足以壞其成事矣。【胡】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解之六三,以隂柔之質居於陽位,以位言之則不中也,以身言之則不正也。夫以隂柔不中不正之小人而居君子之位,行其諂諛之行,荼毒良民,不可以久居其位,必為盜之所奪也。【胡】

春秋之時,諸侯有問鼎之輕重者,陪臣有竊寶玉大弓者,亦以上慢下暴故也。蓋治亂之本隱而難知,及其顯也,衆人莫不知之,唯聖人能知之於隱微難知之時,故其為力不勞而天下治。季氏旅於泰山,孔子謂弟子曰:汝弗能救歟?八佾舞於庭,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當此之時,天下可謂亂矣。季氏旅於泰山,八佾舞於庭,豈足過哉?孔子特憂之如此,蓋唯聖人能探其本,而知其所以治亂安危為在此也。然則非作易之聖人,其孰能知盜者乎?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京房謂: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凡五十。其一不用者,天之生氣,將欲以虚來實,故用四十九。馬季良云:易有太極,謂北辰也。太極生兩儀,兩儀生日月,日月生四時,四時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氣。北辰居位不動,其餘四十九轉運而用也。荀爽則曰:卦各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乾坤二用,凡五十。初九潛龍勿用,故用四十有九。鄭康成言: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其六以象六畫之數,故減之用四十九。

王弼則曰:演天地之數,所賴者五十。其一不用者,以其虚无,非所用也。

子夏則曰:其一不用者,太極也,无可名之謂之太極。孔穎逹言:聖人推演天地之數,止用五十,非數而數以之通,不用而用以之成。又虚一以象虚无之氣。顧懽云:立此五十數以數神,神雖非數,因數而顯,故虚其一數,以明不可言之義也。劉牧謂:天地之數十有五,居其内而外幹,五行之數四十也。今止用四十九者,蓋由天五為變化之始,散在五行之位,故中无定象。又天一居尊而不動,以用天德也。天一者,象之始也,有生之宗也,為造化之主,故居尊而不動也。

曰:虚天一之不用,象太極而成功不測也。夫言五位者,奇耦之位也。有合者,隂陽相合也。旣隂陽相合而生五行,則必於五位之中各有所生矣。至於天一與地六合而生水,合之者父母也,生之者子也,言於父母數中虚一為水,以表生子之用,亦猶大衍之虚也。夫如此,則地二、天七、天三、地八、地四、天九、天五、地十合生之際,各虚一以成金木水火土,而備五行之數者也。然每位虚一,非去之也,蓋五位父母密藏五子之用,而欲成就變化,宣行鬼神者也。五行旣能佐佑天地,生成萬物,是隂陽不可得而測也,況於人乎?故曰密藏五子之用也。李太伯謂天地之數雖五十五,至揲蓍之法只可用四十九,取其整數而已。增一損一,則不可揲也。至如期三百六旬有六日,而乾坤之策三百六十,當期之日,又豈可言无六策以當六日者?别有意也。陳高謂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其用四十有九者,大衍自虚其一也。水一水也,火一火也,木一木也,金一金也,土一土也。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寜,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自天地以至于王侯,未有不得一而成體者也。各得其一而成體,雖則千變萬化,而其所謂一者,无往而不虚也。易曰: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知一之說,則天地萬物之理得矣。

莊子曰:通於一而萬事必長也。胡瑗謂天數二十五,地數三十,是老隂老陽之數也。以數言之,隂數多於陽數,而隂者是臣之象也,陽者是君之象也。今地數三十,隂之盛於陽也,臣之盛於君,子之盛於父,卑之盛於尊,至逆之象也。是故聖人因天地生成之數,自然之理,酌其老隂老陽之數,以隂不可過於陽,臣不可盛於君,故於地數三十之中去其六策,又合於坤之策二十四,合於天數二十五,共為四十九數。取其隂下於陽,臣下於君,子下於父,卑下於尊,此至順之道也。朱雲謂小衍之五,參兩也。太衍之五十,則小衍在其中矣。一者,體也。太極不動之數四十有九者,用也。兩儀四象分太極之數,總之則一,散之則四十九,非四十有九之外復有一,而其一不用也。方其一也,兩儀四象未始不具,及其散也,太極未始或亡,體用不相離也。四十有九者,七也。是故爻用六,蓍用七,卦用八,玄用九,十即五也。十盈數,可。【闕】

不可衍也。【龔】

史謂大衍之數五十,總四十有九之成數,又合而為一也,此蓍之體也。其用四十有九,自分而為二言也,此蓍之用也。以蓍之體合蓍之用,四十有九則五十也。故一為虚數,四十九為實數,而一者四十九之所生也。

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蓋虚一而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數而數以成之也。故將四十九蓍總而圍之,猶混沌未分之際也。分而為二以象兩,謂將蓍分於左右手中,以象天地也。掛一以象三,謂於左手取一,存於小指中,象三才也。揲之以四以象四時,謂先將左手中蓍四四而數之也。歸奇於扐以象閏,謂四四之餘者,合於掛一也。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者,謂將右手蓍復四四數之,其餘者亦合掛於一處,故曰後掛也。如此一揲之不五即九二,三揲之不四則八,盡其三揲,一爻成矣。十有八變,一卦成矣。【劉牧】

聖人。揲蓍虚一分二,掛一揲四,歸奇再扐,確然有法象,非苟作也。故五十而用四十九,分於兩手,掛其一則存者四十八,以四揲之,十二揲之數也。左手滿四,右手亦滿四矣。乃扐其八而謂之多,左手餘一則右手餘三,左手餘三則右手亦餘一,左手餘二則右手亦餘二矣。乃扐其四而謂之少,三少則扐十二,并掛而十三,其存者三十六,為老陽,以四計之則九揲也,故稱九。三多則扐二十四,并掛而二十五,其存者二十四,為老隂,以四計之則六揲也,故稱六。一少而多則扐二十,并掛而二十有一,存者二十八,為少陽,以四計之則七揲也,故稱七。一多兩少則扐十六,并掛而十七,其存者三十二,為少隂,以四計之則八揲也,故稱八。所謂七八九六者,蓋取為四象之數也。以是大衍之策也,不可增損,增一損一則不可揲矣。故康伯述輔嗣之旨曰:演天地之數,所賴者五十也。苟謂聖人以五行天五之數特減其五,則未知不減之時如何揲也。【泰伯】

天數五。

謂一、三、五、七、九也。【孔】

地數五。

謂二、四、六、八、十也。【孔】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一與地六相得合為水,地二與天七相得合為火之類是也。

天數,二十有五。

五奇合為二十五。【注】

地數,三十。

五耦合為三十。【注】

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陽奇隂耦之數,成就其變化,言變化以此隂陽而成也。宣行鬼神之用,言鬼神以此隂陽而得宣行也。【孔】

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以之開物成務,以之冒天下之道,所謂易者,如斯而已。此所以成莫大之變化,行无形之鬼神也。新故相代,清濁相廢,死生相膠,萬變相纒,此之謂成變化。五辰伏見,四時潛處,七宿軫轉,六甲内馴,此之謂行鬼神。鬼神无形,而數能行之,何哉?周官以八則治都鄙,有祭祀以禦其神。夫所謂神者,王之祭祀猶足以禦之而使從,況天地之數哉?【鄭】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

乾爻之策三十有六,以九而四數之也,則六爻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爻之策二十有四,以六而四數之也,則六爻之策百四十有四。【孔】

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則一歲之日皆不出乎乾、坤之策矣。【陳高】

震、坎、艮之策六爻一百六十有八,巽、離、兌之策六爻一百九十有二,震、坎、艮、巽、離、兌之策凡三百有六十。亦當期之日,舉乾、坤則六卦舉矣。老者變,少者不變,易以變為占者也。變則化成,變化則鬼神行矣。【朱】

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二篇之爻總有三百八十四爻,隂陽各半,陽爻一百九十二爻,爻别三十六,總有六千九百一十二也。隂爻亦一百九十二爻,爻别二十四,總有四千六百八也。總合萬有一千五百二十。【孔】

老陽之策三十有六,其數五千一百四十有四。老隂之策二十有四,其數二千四百五十有六。少陽之策二十有八,其數一千三百四十有四。少隂之策三十有二,其數一千五百三十有六。二篇之策三百八十四爻,隂陽各居其半,其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所以當萬物之數也。【陳高】

是故四營而成易。

分而為二,掛一,揲之以四,歸奇於扐。【注】

十有八變而成卦。

每一爻有三變,初揲不五則九,第二第三揲不四則八,三變也。三者俱多為老隂,謂初得九,第二第三俱得八也。三者俱少為老陽,謂初得五,第二第三俱得四也。兩少一多為少隂,謂初與二三之間,或有四,或有五,而有八也。或有二箇七,或有一箇九,此謂而少一多也。其兩多一少為少陽者,謂三揲之間,或有一箇九,或有一箇八,而有一箇四,或有二箇八,而有一箇五,此為兩多一少也。如此三變旣畢,乃定一爻,六爻則十有八變,乃始成卦也。【孔】

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象天地、風雷、日月、山澤,於大象略盡,是易道小成。引長八卦而伸盡之為六十四,觸剛柔之事類,以次而增長之,則天下之能事法象皆盡。【孔】

八卦,以象告而已。雖曰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而易之為書未悉備也,故曰八卦小成。引而伸之,所謂數者,自一以至千百萬之不同。觸類而長之,所謂卦者,有上下焉,有内外焉,而遂至於六十四,則大為天地,幽為鬼神,散為萬物,駴天下而同吉凶之患,周世變而際古今之運,无不該也,无不徧也,故曰天下之能事畢矣。天能天而不能地,地能地而不能天,人各有能有不能,是豈天下之能事哉?惟无能也,无不能也,然後天下之能事畢矣。【鄭】

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

顯明无為之道,神明其德行之事。【孔】

可以應對萬物之求,助成神化之功。【注】

顯道者,危者使平,易者使傾,懼以終始,其要无咎之道。德行者,卦之德行。神者,變而通之。酬酢者,至為賓主。祐神者,先後天也。飲酒之禮,主人獻賓,賓酬主人,主人酬賓。卦反復相變,而乾、坤、坎、離、大過、頤、小過、中孚不變,此所以能酬酢也。【朱】

有象以示天下之至賾,有爻以效天下之至動,此卦之有所顯、有所神也。幽贊而生之,參天兩地而倚之,或參伍以變,或錯綜其數,至圓而不窮,此蓍之有所顯、有所神也。道形而上,則其體幽,故顯之。顯之,故可以酬酢,所以出而有思有為也。德行形而下,則其體明,故神之。神之,故可與祐神,所以入而无思无為也。酬酢者,敵體也,猶賓主也。祐者,上道也。神者,下道也,猶相天也。莊子曰:精反以相天者,自然之謂也。則神之又神,所以祐神也。神者,非自然也,非不自然也。數至於大衍,則无數而不流通矣。道至於祐神,則无道而不有待矣。能祐神,則至矣,不可以有加矣。【龔】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變化之道,不為而自然。故知變化,則知神之所為。【注】

凡言大易之道也。【

神之所為,不可知也,觀變化而知之矣。天下之至精至變,與聖人所之所以極深硏幾者,每以神。是以知變化之間,神无不在。因而知之可也,指以為神則不可。【坡】

物極之謂變,變則離形而藏於密。物生之謂化,化則因形而易以漸。萬物之新故,四時之盈虧,日月之往來,與夫人之所以視聽言動,若有機緘而不能自已者,皆變化也。變化代興,孰為之者?必曰神而已。知此,則合散消息,舉在我矣。託於地文,示以天壤,奔逸絶塵,而獨立乎形器之上,有顔子之所不能知,季咸之所自失而走者,則其體化而合變,庸非知神之所謂乎?【鄭】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聖人之情,見於言辭之間。觀諸卦爻所屬之文辭,則見聖人之情意也。六十四卦,其爻有得位失位,有變有動,有正有不正,有中有不中,有應有不應。觀諸爻之變動,然後可以知吉凶之事,悔吝憂虞之理。作結繩以為網罟而取諸離,作耒耜而取諸益之類,是制器者必觀六十四卦之法象也。鬼神之道,至幽至隱,不可以形觀,不可以象窺。是必假其至誠,取其蓍龜,明卦爻變動之理,以明未來之事。【胡】

辭者,因天下之動而鼓之。變者,因萬物之化而裁之。象則藏往,占則知來。【龔】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无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君子將欲有所施為,將欲有所行往,占問其吉凶,而以言命蓍。蓍受人命,報人吉凶,如響應聲,无遠近幽深,悉皆告之,逆知將來之事。非至極精妙,孰能參與於此?【孔】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

參,合也。伍謂配耦也,謂天五合配天一,下生地六之類也。以通其變化,交錯而成四象,八卦之數也。成天地之文者,謂隂陽交而成其文理也。極其數者,謂極天地之數也。天地之極數,五十有五之數也。遂定天下之象者,天地之數旣設,則象從而定也。【劉牧】

參伍以變者,縱横十五,天地五十有五之數也。錯之為六七八九,綜之為三百六十。以天地觀之,隂陽三五,一五以變為候者七十二,二五以變為旬者三十六,三五以變為氣者二十四,三百六十五日周而復始。故乾之策三十有六者,三六而又二也。坤之策二十有四者,二六而又二也。三其二十四與二其三十六皆七十二,三其七十二為二百一十有六,得乾之策。二其七十二為百四十有四,得坤之策。三畫之卦三變而反,六畫之卦五變而復。通六七八九之變,則剛柔相易,遂成天地之文。極五十有五之數,則剛柔有體,遂定天下之象。非成文不足以成物,非定象不足以制器。變之又變,謂之至變。【朱】

參伍以變。所謂變者,隂變而為陽,陽變而為隂也。乾一變而為兌,再變而為震,三變而為坤,四變而為坎,五變而為巽,六變而為艮,七變而為離。坎一變而為巽,再變而為艮,三變而為離,四變而為乾,五變而為兌,六變而為震,七變而為坤之類,皆參以變。其變也,反復乎三畫之中也。乾一變而為姤,再變而為遯,三變而為否,四變而為觀,五變而為剝,六變而為晉,七變而為大有;坎一變而為節,再變而為屯,三變而為既濟,四變而為革,五變而為豐,六變而為明夷,七變而為師之類,皆伍以變。其變也,反復乎六畫之中也。八卦,天也,其變自上而下;重卦,人也,其變自下而上。天道尚變,固无不變者矣;人道體常,而有不變者存,則上爻是也。其猶大衍之虚其一者乎?其變也,其不變也,皆出於自然矣。惡知其人之非天邪?天之非人邪?錯其數,若乾之六爻,五行之數所以相間也;綜其數,若乾之六爻,天地之數所以相攝也。通其變,則有剛有柔,所以成天地之文;極其數,則有得有失,所以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哉?八卦參以變之,其數一千五百六十有八;重卦伍以變之,其數三千五百二十。故八卦之數皆五十有五,而五十六卦之數或增或損,所以趨變也。其趨變也,雖多而不為有餘,雖少而不為不足,以其皆本於八卦而已。乾之數五十有五,姤之數五十有七,遯之數五十有九,晉之數五十有五,大有之數五十有五,其綜四百四十有一也。坎之數五十有五,節之數五十有五,屯之數五十有三,旣濟之數五十有三,革之數五十有三,豐之數五十有五,明夷之數五十有三,師之數五十有七,其綜四百三十有四也。餘六卦,以類推之可也。【陳高】

天。一與二為三,則三者因成數也。二與三為五,因備數也。三,天也,參之者人也。五,天也,伍之者人也。數起於一,立於二,成於三,衍於四,備於五。因三而參之,則八卦之數成矣。因五而伍之,則六爻之數備矣。以至積為九,合而為二十有五,此之謂變。變,陽之事錯。綜其數,則天地之數合。則其錯也,有十五數,而九六七八因之為體也。其綜也,為四十九數,推之以為用,此之為數。數,奇耦具也。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若制器是也。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若卜筮是也。天地雖有自然之文,而无器以成其形,則卒於樸而无用,其能成文乎?天下雖有自然可書之象,而无蓍以探其爻,則藏於賾而難形,其能有定乎?象用之在變,若使民不倦,使民宜之,通其變者也。用在數,若當期之日,當萬物之數,極其數者也。夫窮則變以通之,疑則數以極之,故曰: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

易无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夫有行始於有為,有為始於有思。有思有為者,人也;无思无為者,天也。誰能有思有為而无與人之累乎?其唯易而已。易有思也,本於无思;有為也,本於无為。五十有五之數,歸於太極,寂然无聲,其一不動,萬物冥會乎其中。有物感之,散為六七八九之變,而天下之所以然者,无乎不通。所謂遠近幽深,遂知來物,乃其一也。精者,精此者也;變者,變此者也。神之又神,謂之至神。【朱】

非忘象者,无以制象;非遺數者,无以極數。至精者,无籌策而不可亂;至變者,體一而无不周;至神者,寂然而无不應。斯蓋功用之母,象數所由立。故非至精、至變、至神,不得與此。【注】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硏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極未行之理則曰深,適動微之會則曰幾。【古注

深者,其理也;幾者,其用也。【坡】

精,故可以窮深;變,故可以決幾。夫易,聖人體之以極深硏幾者也。天下之志,藏於无形,非推見至隱者,其能盡通乎?易,至精者也。天下之務,其來无窮,非曲得物先者,其能成乎?易,至變者也。疾而速,行而至,有思有為者皆然。易,至神也。體易者,至於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極深硏幾之效也,莫知其然而然也。故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朱】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易以極數通神明之德。【胡】

明易之道先舉天地之數也。【古注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言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務,其道可以覆冒天下也。【古注

物有理,易則開之;事有時,易則成之。日月所照,霜露所墜,舟車所至,凡有血氣者,必待此道而後覆冒。【朱】

開物者,深也;成務者,幾也;冒天下之道者,神也。【龔】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易開物也,故以通天下之志;易成務也,故以定天下之業;易冒天下之道,故以斷天下之疑。【龔】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

圓者運而不窮,方者正而有分。蓍以圓象神,卦以方象知。唯變所適,无所不周,故曰圓。卦列爻分,各有其體,故曰方。貢,告也。六爻變易,以告吉凶。洗濯萬物之心,其道深微,萬物日用而不能知其原。退藏於密,猶藏諸用也。【古注

萬物有疑則卜之,是蕩其疑心。行善得吉,行惡遇凶,是盪其惡心。易道進則盪除萬物之心,退則不知其所以然。萬物日用而不知,是功用藏於密也。【孔】

圓者其體動而不窮,神者其用虚而善應,蓍之德也。方則有所止,知則有所能,卦之德也。圓而神者,當體是也。方以知者,積以致也。故神則无方,知則有方。无方故常知來,來亦无方也。有方故常知往,往則有方矣。卦者,象也。象則示之以定體,與天之垂象同也。爻者,變也。變則其義不可為要,故易以貢者,效以利之謂也,與貢賦之貢同。以此洗心者,所以无思也。以此退藏於密者,所以无為也。以此吉凶與民同患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有心則有思,有思則與物汨而不清,故洗之,莊子所謂疏瀹其心是也。有為則出而與物相見,而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故退藏於密,莊子所謂未始出吾宗也。此其所以獨也,故有貞而无吉凶。至於告以吉而使之不失吉,告以凶而使之不至凶,民之患已亦患之,所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