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下兑上】
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民可與習常,難與適變;可與樂成,難與慮始。故革之為道,即日不孚,已日乃孚,孚然後乃得元亨利貞悔亡也。已日而不孚,革不當也。悔吝之所生,生乎變動者也。革而當,其悔乃亡也。【注】
有四德,方可以革,既革而悔亡。【陸】
井,但喻人修德於身,終始不變,至於適用之時,亦當有所變革也。【石】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凡不合而變生,故取不合之象以為革。息者,生變之謂。火欲上,澤欲下,水火相戰而後生變。二女同居,有水火之性,近而不相得也。夫所以得革而信者,文明以說也。文明以說,履正而行,以斯為革,應天順民,大亨以正者也。革而大亨以正,非當而何?【注】
武王觀兵孟津,還歸二年乃伐紂,所謂已日乃孚,革而信也。【干】
中女思嫁反居内,少女戀家反居外,出處之志不同也。【牧】
水遇火而消,火遇水而滅,水火之性自然相息滅也。【胡】
先儒已日作已事之已,當讀戊己之已。十日至庚,而庚更革也。自庚至巳,十日浹矣。已日者,浹日也。湯之伐桀,猶曰舍我穡事而割正夏,故革即日不孚,浹日乃革。乃,難辭也。【朱】
革而當,謂四也。【牧】
象曰: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歷明時。
天時變革,故須歷數。君子觀兹革象,修治歷數,以明天象。【正】
兌為金,離為火,金在火上從革。【石】
革者,謂炎水以熟物也。火之炎水必漸至於湯,湯必漸至於熱,其可速乎?熱徹于中物乃熟,信徹于中民始行,故即日不孚,已日乃孚也。【牧】
初九,鞏用黄牛之革。象曰:鞏用黄牛,不可以有為也。
鞏,固也。黄,中也。牛之革,堅紉不可變也。在革之始,革道未成,固夫常中,未能應變,可與守成,不可以有為也。【注】
革之道不可驟有所為,必須以仁義大中之道,鴻漸固結於下,使民心信而順從於已,然後可以大有為而行變革之事也。今初九但可固守中順而結之,未可大有為也。【胡】
初九剛大而文明,其材可以有為也。在下无應,雖材不可以有為也。用中順,固其志,待上革而已。【介】
革。事之大,必有其時,有其位,有其才,審慮而慎之,然後可以无悔。九以時,則初動於斯時,則无審慎之革,而有躁易之象。以位,則下也,无時无援而動於下,則有僭妄之咎,而无體勢之重。以才,則離體而陽也,離性上而剛體健,皆速於動也。其才如此,有為則凶咎至矣。蓋剛不中而體躁,所不足者,中與順而已。黄,中色。牛,順物。鞏用黄牛之革,謂以中順之道自固,不妄動也。妄動則有凶咎,以中順自固而不革,則何吉凶之有?【伊】
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象曰:已日革之,行有嘉也。
隂之為物,不能先唱,順從者也。不能自革,革已乃能從之,故曰已日乃革之也。二與五雖有水火殊體之異,同處厥中,往必合志,不憂咎也,是以征吉而无咎。【注】
往應見納,故有嘉慶。【正】
日以喻君,五已居位為君,二乃革意,去三應五,故曰已日乃革之。上行應五,去卑事尊,故曰征吉无咎。【荀】
得位以正,居中有應,則是湯武行善,桀紂行惡,各終其日,然後革之,行此有嘉。【崔】
初固物情,物情漸化,至二則久而信之,是謂已日乃孚,革之也。有應在五,故征吉无咎。【牧】
六二柔順而中正,文明之主也。而上有同德之君為之應,中正則无偏蔽,文明則盡事理,應上則得權任,體順則无違悖。時可矣,位得矣,才足矣,處革之至善者也。然臣道不當為革之先,必待上下之信,故已日乃革之也。不進則失可為之時而有咎也。【伊】
九三:征凶,貞厲。革言三就,有孚。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已處火極,上卦三爻,雖體水性,皆從革者也。自四至上,從命而變,不敢有違,故曰革言三就。其言實誠,故曰有孚。如是而猶征之,凶其宜也。【注】
三應於上,欲往應之,為隂所乘,故曰征凶。若正居三而據二隂,則五來危之,故曰貞厲。【荀】
受命之君,雖誅元惡,即行改命,習俗不安,故曰征凶。猶以正自危,故曰貞厲。是以武王尅商反商政,一就也。釋囚封墓,二就也。散財發粟,三就也。【崔】
自初至三,令已行矣,民已信矣,又何之乎?【子】
自初固中順之道,二則已日乃孚,三則革道已成,宜守正嚴厲,以宣布命令也。若以征則凶矣。革道既成,法必更為法制,更為之始,不可不喻其則也。宣布制令,信不可爽,故言三就而有孚矣。三者猶先甲三日,就謂誥之使知也。【牧】
革之為道,宜剛中而已。九三剛過中,故征凶貞厲。以過中之剛,其能革物也必矣,故革言三就。則雖過中而不失正,故有孚。其稱三者,衆辭也。言從革者,衆而有成功也。三過中,是以言而後能革,革之次也。九五尊位盛德,不言而能革,革之上也。有位无德,有德无位,必至於告戒丁寧,然後能感喻其人,而成革之功也。盤庚、大誥之所以革民者,不可謂未占有孚也。所謂不言者,非无言也,其所待於言也略矣。【介】
以初二照之,則在下體者當從上命。以九四、九五觀之,亦有自上革下之道,故自初至此為三就。【薛】
革言謂當革之論。就,成也,合也。審當革之言,至於三而皆合,則可孚矣。【伊】
九三剛正而明,處下之極,革之已當,不可復動,往而不已,有凶成則必虧,以正守之猶厲。初不可有為,二已日乃革之,三革之而就,稽之於衆,其言亦曰三就,故曰革言三就。【朱】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初處下卦之下,革道未成,故未能變。九四處上卦之下,所以能變也。无應,悔也。能變,故悔亡也。處水火之際,居會變之始,能不固吝,不疑於下,信彼改命之志,而能從之,合於時願,所以得吉。信志者,信下之志而行其命也。【正】
火之焚澤,物則變革,四體在澤,為火所焚,以陽處隂,得革之義,此革而當,故悔亡也。為物所信,則命令不便於民者,可改易而獲吉。志在救物,信則行焉,志可尚者也。【陸】
成革之體,在斯一爻,所革而當,其悔乃亡。且自初至三,則革道已成,故下三爻皆以革字著於爻辭,至於四則惟曰悔亡,有孚改命,吉也。以至誠及物,吉其宜焉。【牧】
九四,革之盛也。陽剛,革之才也。離下體而進乎上,革之時也。居水火之際,革之勢也。得近君之位,革之任也。下无係應,革之志也。以九居四,剛柔相濟,革之用也。夫事有可悔,然後革之,四具此數者,則革之而當矣,故其悔乃亡也。改命,謂革之也。事敝而當革,行之以誠,上信而下順,則其吉可知矣。然四非中正而至善,何也?曰:惟其處柔也,故剛而不過,近而不逼,順承中正之君,則上下信其志矣,是以吉也。【伊】
九五,大人虎變,未占有孚。象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居尊處中,為革之主。損益前王,創制立法,有文章之美,煥然可觀。有似虎變,其文彪炳,則是湯武革命,順天應人,不勞占決,信德自著。【正】
大人。虎變威德,折衝萬里,望風而信,以喻舜舞干羽而有苗自服,周公修文德越裳獻雉,故曰未占有孚。【馬】
五,為革命之主,是威武宣而文德著者也。三以革言,三就命令己申,四以改命信志,物盡從化,至五則大亨以正,不假占而有孚也。【牧】
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凶,居貞吉。象曰: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
居變之終,變道已成。君子處之,能成其文。小人樂成,則變面以順上。改命創制,變道已成。功成則事損,事損則无為。故居則得正而吉,征則躁擾而凶。【注】
不能大變,故文細而相映蔚,不能潤色立制,但順而從君也。【正】
君子,大賢次聖人之謂,若周、召之徒也。豹虎之屬,蔚炳之次也。君聖臣賢,殷之頑民,皆改志從化,故曰小人革面。天下既定,當偃武不用,故曰征凶,居貞吉。得正有應,君子之象。【千】
豹,次虎而變,故其文蔚,内信而外發也。小人无所明,安於舊俗,樂於舊政,革面而已。如周之三監,征之凶,居而守正則吉。【子】
天下丕變,而小人心猶未革,長惡不悛,動而危殆。若能静而守正,然後可以獲吉。【陸】
居正吉,垂拱而天下治也。【石】
初至三則革道已成,四至上則變道已成。三則貞厲,上則居貞吉,征則皆凶也。稱變者,謂主宣文德,而民由我化,大人君子也。稱革者,謂下之改轍,而從上命庶民也。上雖柔而不正,然體兌而下從於五之威,有文明之應,故稱豹變也。【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