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下经】第38卦-睽卦䷥火泽睽卦(兑下离上)-[清]刁包撰《易酌•卷七》

[清]刁包| 易经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第38卦-睽卦䷥火泽睽卦(兑下离上)

【周易下经】第38卦-睽卦䷥火泽睽卦(兑下离上)-[清]刁包撰《易酌•卷七》

䷥【兑下离上】

睽:小事吉。

睽,乖也,違也。人情不相屬,人事不相謀,未可以吉言也。然豈遂束手漫不事事乎?旋轉大業,固是做不去,若隨其才分之所至,尋常小事整頓起來,為大事張本,尚可以獲吉也。此濟睽之道也。或以興役動衆為大事,以飲食衣服為小事,殊未切。

彖曰:睽,火動而上,澤動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

傳曰:彖先釋睽義,次言卦才,終言合睽之道,而贊其時用之大,只數語己盡。大段離,火也,火性炎上,故動而愈上;兑,澤也,澤性潤下,故動而愈下,是火與澤睽也。離中女,兑少女,二女幼而同處,長則各願有家,不同行,故不同志也,是中女與少女睽也。此以卦象釋睽之義也。

說而麗乎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小事吉。兑,說也,而麗離之下,麗乎明也,此卦德也。六五,柔也,而居尊位,進而上行也,此卦變也。

《本義》曰:自離來者,柔進居三。自中孚來者,柔進居五。自家人來者,兼之得中虚之道,而下應九二,應乎剛也,此卦體也。此三者皆足有為,是以小事吉也。

傳曰:五以明而應剛,不能致大吉,何也?曰:五隂柔,雖應二,而睽之時,相與之道,未能深固,故二必遇主於巷,五噬膚,則无咎也。天下睽散之時,必君臣剛陽中正,至誠協力,而後能合也。此理須此一轉始明。

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睽之時用大矣哉!

傳曰:見同之為同者,世俗之知也。聖人則明物理之本同,所以能同天下而和合萬類也。以天地男女萬物明之,天高地下,其體睽也,然陽降隂升,相合而成化育之事則同也。男女異質,睽也,而相求之志則通也。生物萬殊,睽也,然而得天地之和,禀隂陽之氣,則相類也。物雖異而理本同,故天下之大,羣生之衆,睽散萬殊,而聖人為能同之。處睽之時,合睽之用,其事至大,故云大矣哉。此皆確不可易者。余向有解,盡去之,獨存數語云:以睽之體言之,則曰小事吉;以睽之用言之,則曰大矣哉。聖人參贊化育之功,曷可誣也。

象曰:上火下澤,睽;君子以同而異。

上火下澤,其性違異而不能相同,睽之象也。君子觀其象,而得守身處世之道焉。于人无争,世无忤,渾然大同矣。至道義所在,則有招不來、麾不去者,斷不能隨俗俯仰以取容也。是故同者其心也,心旡偏黨,何人何已?異者其志也,志旡阿附,獨往獨來。君子其善用睽乎!在彖則言異而同,在象則言同而異,交相發明也。

傳曰:夫聖賢之處世,在人理之常,莫不大同。于世俗所同者,則有異而獨異。盖于秉彛則同矣,于世俗之失則異也。不能大同者,亂常拂理之人也;不能獨異者,隨俗習非之人也。要在同而能異耳。中庸曰和而不流是也,其理精矣。

初九,悔亡。喪馬,勿逐自復。見惡人,无咎。

初與四非正應,當睽之時,宜有悔也。然同是陽爻,同在下,同德則相助,同類則相憐,終當自合,故其悔可亡,而有喪馬勿逐自復之象也。初資四以行,四者,初之馬也。始以非應喪之,既以同類復之,理有固然,旡庸越逐為也。盖同類不相應,急之則反致疑,緩之則當相信,修德以俟自至,此招來同類之道也。惡人非我族類,何可見者?《本義》曰:如孔子之于陽貨也。

傳曰:當睽之時,雖同德者相與,然小人乖異者至衆,若棄絶之,不幾盡天下以讐君子乎?如此則失含弘之義,致凶咎之道也,又安能化不善而使之合乎?故必見惡人則无咎也。古之聖王所以能化姦凶為善良,革讐敵為臣民者,繇弗絶也。其義甚大,不可不知。

張氏曰:見者,遇而勿絶之辭,非必欲見之也。此義不明,恐為同惡者借口矣。

【謹按:四在中爻為坎,函心之馬也。初動於下,四動于上,故為喪馬之象】。

象曰:見惡人,以辟咎也。

爻曰无咎,象曰辟咎,似只為全身遠害地耳。

傳曰:所以免辟怨咎也。旡怨咎,則有可合之道。以道相合,惡人將化為善人矣。此說㝡得聖人婆心。

九二,遇主于巷,无咎。

二臣而五君,九剛而六柔,正應也。在睽孤之時,居中左右者少,從旁間阻者多,固執常道,鮮一克遇,故不曰遇主于堂于陛,而曰于巷,婉曲以行其忠愛也,何咎之有?

傳曰:君臣睽離,其咎大矣。巷者,委曲之途也。遇者,會逢之謂也。當委曲相求,期于會遇,與之合也。所謂委曲者,以善道宛轉,將就使合而已,非枉已屈道也,可謂曲盡遇巷之義。

象曰:遇主于巷,未失道也。

傳曰:至誠以感動之,盡力以扶持之,明義理以致其知,杜蔽惑以誠其意。如是宛轉以求其合也。遇非枉道迎逢也,巷非邪僻繇徑也,故夫子特云:遇主于巷,未失道也。未非必也,非必謂失道也。如此發明不失道之義,大見格君本領。

六三,見輿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旡初有終。

車牛合而後行,三隂柔不能立,又居二剛之間,見輿曳,二曳于後也。其牛掣,四掣于前也。其人天且劓,天,髠首也。劓,截鼻也。天而又劓,言重傷也。程云:傷于四,竊意四特掣之耳。傳曰掣從制,從手執止之義,恐未至于刑之也。朱云:傷于上九,謂上九以六三正應繫于二,四猜狠方深,故不免刑傷,如是則于義已絶,又何以有終乎?

曰:其人指四言,四欲奪三,而上不肯容,故刑之。四被刑,故三與九旡初而有終也。旡初者,始為二陽阻隔而不得前;有終者,究以正應得合也。于理似順,宜從之。

【謹序卦:家道窮必乖。故睽次家人。兑為少女,為口舌。六三在兑上而為悦之主,又以柔居剛而位不當。盖少女中之彊悍自遂,言笑旡忌,而却不失其正者也。然當睽之時,正應既乖,外侮必至,二與四之曳與掣所由來歟?而曰輿與牛者,盖本卦中爻三至五為坎,坎為輿,又在三之前,曳之象也。二至四為離,離為牝牛,又在三之後,掣之象也。其人者,六三也。雖為悦之主,言笑不謹,本非不正,一旦遭此凌辱,豈甘之乎?天者,呼天號泣也。且者,將欲之辭。劓者,離為戈兵,劓之象也,即今之婦人為彊暴所辱,欲自刎以殉者也。見者,上九見之也。正應既來,則曳者避而掣者去矣。故為旡初有終,而象曰遇剛也。若以天為髠首,以劓為截鼻,則斷者不可復續,何以有終乎?至上九本有正應,而乃云孤者,盖以剛而處睽極明極,故拂戾而難合,過察而多疑也。見豕負塗,見其汚甚也。載鬼一車,見其怪甚也。先張之弧,初念欲殺之也。後脱之弧,轉念又釋之也。惟其有此轉念,是以匪寇婚媾,遇雨則吉,羣疑亡而睽者終合矣。坎為豕,為兩弦,木為弧,皆卦中自具之象也。鄙見如是,不知可以備高明之博覽否?】。

象曰:見輿曳,位不當也;旡初有終,遇剛也。

以六居三,上下二陽,或曳之,或掣之,繇所處之位不當也。遇上九之剛,則曳者却步,掣者束手矣。以二四故旡初,以上九故有終也。

傳曰:不正而合,未有久而不離者也。合以正道,自无終睽之理,故賢者順理而安行,智者知幾而固守。

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厲,无咎。

四當睽之時,居二隂之間,孤立无助者也,故曰睽孤。以類相求,而得初九之應,遇元夫也。夫者,男子之美稱,謂九也。元謂初也。元夫,男子之首稱也。

傳曰:夫,陽稱。元,善也。初九當睽之初,遂能與同德而亡睽之悔,處睽之至善者也,故目之為元夫,猶云善士也。四則過中,為睽已甚,不若初之善也。交孚,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以誠信交相孚合也。

又曰:四與初皆以陽處一卦之下,居相應之位,當睽乖之時,各无應援,自然同德相親,故會遇也。厲,无咎。傳云:雖處危地而无咎。

《本義》云:當睽時,必危厲乃得无咎。朱義為長。盖恃元夫之孚,而无惕厲之心,鮮克有濟,故戒之也。

象曰:交孚无咎,志行也。

爻言无咎,象又進一步說,言但无咎而已。二陽濟睽之志可以行矣,孤則志不得行,此見濟睽者必資同德之助也。

六五,悔亡。厥宗噬膚,往何咎?

以陰柔當睽之時,而尊居五位之上,宜有悔也。然下有剛中之賢,為應而匡扶之,收得人之效矣,故其悔可亡也。厥宗,九二也。二以五為主,五以二為宗,交致其尊親之意也。膚之為體,柔也;噬之為用,剛也。以剛濟柔,故為噬膚之象。

傳曰:噬膚,噬齧其肌膚而深入之也。當睽之時,非入之者深,豈能合也?五雖隂柔之才,二輔以陽剛之道,而深入之,則可往而有慶,復何過咎之有?以周成之幼稚而興盛王之治,以劉禪之昏弱而有中興之勢,盖繇任聖賢之輔,而姬公、孔明所以入之者深矣。

象曰:厥宗噬膚,往有慶也。

爻言无咎,象不復及,而以有慶贊之。隂陽相合,明良而喜起矣,不特无咎也。

傳曰:人君雖己才不足,若能信任賢輔,使以其道深入于己,則可以有為。是往而有福慶也。

上九,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後說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

此爻與六三俱險怪之甚,傳以其居卦之終為睽極,陽剛居上為剛極,在離之上為用明之極。日睽極則拂戾而難合,剛極則躁暴而不詳,明極則過察而多疑。上九有六三之正,應實不孤,而其才性如此,自睽孤也。如人雖有親黨,而多自疑猜,妄生乖離,雖處骨肉親黨之間,而常孤獨也。語語可為處親黨藥石,見豕負塗,疑三之污我也。載鬼一車,疑三之祟我也。

傳曰:鬼本无形,以无為有,妄之極也。先張弧而欲射之,疑其真也。後說弧而弗射,信其偽也。弦木為弧,本出睽象,其所以先張後說者,何也?始見為寇,既而知其匪寇,實婚媾也。以為婚媾,則睽極而合矣。

又曰:物理極而必反,以近明之。如人適東,東極矣,動則西也。如升高,高極矣,動則下也。既極則動而必反也。上之睽乖既極,三之所處者正理。大凡失道既極,則必反正理,故上于三始疑而終必合也。隂陽交而和暢則為雨,上于三始疑而終合,隂陽合而益和則為雨,故云往遇雨則吉。往者自此而往,猶言今而後也。愚謂此言隂陽調暢,上將沛其膏澤于三也。

象曰:遇雨之吉,羣疑亡也。

一疑則无所不疑,一信則无所不信,百端眩惑,罔不冰消而霧釋,故曰羣疑亡也。天下事,真的到底假不得,輿曳牛掣,原非觀望不前,髠髮截鼻,豈其殃禍自我,久當悟其寃也。假的到底真不得,見豕負塗,清質芳躅自在,載鬼一車,捕風捉影何憑,久當悟其幻也。剛而狠,明而察,未免妄生事端,事過意平,不覺自悔其无謂矣,畢竟還是剛明之力。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