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上经】第15卦-谦卦䷎地山谦卦(艮下坤上)-[清]刁包撰《易酌•卷三》

[清]刁包| 易经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第15卦-谦卦䷎地山谦卦(艮下坤上)

【周易上经】第15卦-谦卦䷎地山谦卦(艮下坤上)-[清]刁包撰《易酌•卷三》

䷎【艮下坤上】

謙:亨,君子有終。

上坤地,下艮山也。山高大而居地之下,卑屈之義,故其象為謙。舉其名不待釋其義,而即以亨許之,謙與比一例也。

傳曰:有其德而不居謂之謙。凡人之情,始未嘗不勉為謙巽,久則把持不住,漸至于高,所以鮮終也。君子指九三,以孤陽處五隂之中,小心退抑,惟恐失之,終其身如一日,故曰有終。

傳曰:君子達理,故樂天而不競;内充,故退讓而不矜。安履乎謙,終身不易,自卑而人益尊之,自晦而德益光顯,此所以謂君子有終也。在小人則有欲必競,有德必伐,雖使勉慕于謙,亦不能安行而固守,不能有終也。傳言君子併及小人,反言以足其義也。昔謝上蔡别伊川一年,問其功課,曰:只降伏的一箇矜字。曰:何謂也?曰:仔細簡點起來,病痛盡在這裏。王陽明曰:傲者,衆惡之魁也。知傲為惡之魁,則知謙為善之首矣;知傲為凶德,則知謙為亨道矣。學者時時佩服上蔡、陽明之言,然後可以語謙德。

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謙之所以亨者,何也?天以下濟為道,天之謙也。

傳曰:濟當為際,謂下交也。竊意濟以天施言,不必作際,發育萬物,光顯著明,則亨矣。地以卑為道,地之謙也。卑以順承天施言,其氣上行而交于天,則亨矣。天本高,故以下濟為謙,其亨于光明見之,光明固艮體也。地以卑為謙,其亨于上行見之,非卑固不能上行也。

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

天道以氣言,如日月寒暑,盈者減損之,謙者增加之,虧盈而益謙也。地道以形言,如山川浚谷,盈者傾壞之,謙者流注之,變盈而流謙也。鬼神以理言,盈者降之殃,謙者降之祥,害盈而福謙也。傳曰鬼神謂造化之迹,以理之不掩言。朱子曰鬼神言害福,是有㱔造化之柄,以理之不爽言也。人道以情言,盈者憎而疾之,謙者愛而敬之,惡盈而好謙也。傳曰謙者人之至德,故聖人詳言,所以戒盈而勸謙也。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傳曰謙為卑巽也,而其道尊大而光顯,自處雖卑屈,而其德實高,不可加尚。尊卑以德言,《本義》曰人能謙,則其居尊者其德愈光,其居卑者人亦莫能過。尊卑以位言,傳以德言,是與繫辭一例看,極是。義以位言,則尊而光即天道下濟而光明,卑而不可踰即地道卑而上行,其理固確。君子有終,正所以合德于天地也。如禹之謙也,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争功,其尊而光乎?如顔子之謙曰,願无伐善,无施勞,克己而天下歸仁,其卑而不可踰乎?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傳曰:不云山在地中,而曰地中有山,言卑下之中藴其崇高也。若言崇高藴于卑下之中,則文理不順。諸象皆然,觀文可見。《本義》因之。裒多益寡,稱物平施二句,余嘗有答友人說頗詳,今録之。其說曰:謙之大象曰:裒多益寡,稱物平施。是就君子身上說,而其謙德,則已施而人受之也。

朱子曰:人多見在己者高,在人者卑。謙者抑己之高,而卑以下人,便是平也。此亦不是兼人己說。人多見在己者高,在人者卑,此泛就衆人言也。抑己之高,而卑以下人,纔就君子說。然抑己之高,自然卑以下人。卑以下人,正是抑己之高處。這是一律話,非謂抑己之高屬已,卑以下人屬人也。來諭裒多屬己,益寡屬人,諸家亦會有說。但多寡分屬人已,則是在已實實的高了,却要用力制這高的念頭;在人實實的卑了,却要用力制這卑的念頭。此所謂導其源而塞其流也。顔子以能問于不能,畢竟是見能者在人,而不能者在己故也。以多問于寡,竟是見多者在人,而寡者在己故也。若實實見己之能,而見人之不能,却故意向不能者開口;實實見己之多,而見人之寡,却故意向寡者開口。則是偽也,則是安排作弄也,其何以爲顔子哉?然則君子之謙,從可知矣。畢竟在己者常見寡,在人者常見多,而後可以言謙德也。來諭云:在己則有其德而不居其德,有其功而不居其功,以名裒多是也。在人則德而目以爲德,功而目以爲功,如此只是還他本分,何名爲益寡乎?此言甚當,與《程傳》高者下之,卑者上之,抑高舉下,損有餘,益不足之義正同,但其意未甚顯耳。竊意推而明之,卦體上坤下艮,外順内止也。内止而外不順,則有傲志,有矜色;外順而内不止,則爲象恭,為色莊,非所語于君子之道也。君子裒多,裒已之多也,損其有餘,如山高而降之使下;益寡,益己之寡也,增其不足,如地卑而升之使上,皆所以法地中有山之象也。至于稱物平施,却就人說,言稱人而施得其平也。平者,多寡適中之謂。凡吾人尊卑、上下、親疎、遠近,那一箇不該我謙?然就中都有恰好道理在。如孔子與上大夫言,便誾誾如;與下大夫言,便侃侃如,豈不是稱物的様子?可見君子裒多益寡,只是要恭近于禮的意思。不失之驕,不失之諂,謙到恰好處便了。嘗徵之春秋,春秋書魯隱公盟莒人于浮來,胡傳曰:屈千乘之尊,下與小國之大夫盟。豈裒多益寡,稱物平施之謂乎?太卑而可踰,非謙德矣。然則康侯非特善春秋,又善易,即此可以識其大段矣。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以六之謙體,居初之卑位,但曰謙,未足以盡其盛德也,故曰謙謙。謙謙君子,猶云温温恭人也,此卑而不可踰之君子也。凡事處後而莫敢争先,則有餘地,故雖冒險難而无失也。險難无失,則平易之地可无所往而不吉矣。或謂用涉與利涉不同,盖利近自然,用者尚費氣力也。

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牧字傳作處,以詩云自牧歸荑也。張、丘二公本註疏作養,亦好。盖謙德不夙養于平日,則矜高好勝之心未能自持,謙而又謙,君子之所養可知己,故曰卑以自牧也。

六二,鳴謙,貞吉。

或以鳴謙爲自鳴其謙,恐于謙德有碍。《本義》以謙有聞自好,

傳曰:二以柔順居中,是爲謙德積于中。謙德充積于中,故發于外,見于聲音顔色,故曰鳴謙。此理似更確。

又曰:居中得正,有中正之德也,故曰貞吉。凡貞吉,有爲貞且吉者,有爲得貞則吉者。六二之貞,吉所自有也。朱子作戒辭,又爲娬媚一流人下箴。

象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鳴謙貞吉,盖得其中心之誠然者,非勉強而爲之也。得于中者,故鳴于外也。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三爲成卦之主,故爻但用卦辭,以吉代亨,而加勞字。註、疏作勤勞之勞,程、朱本繫辭作功勞爲是。

傳曰:三以陽剛之德而居下體,爲衆隂所宗,履得其位,爲下之上。是上爲君所任,下爲衆所從,有功勞而持謙德者也,故曰勞謙。古之人有當之者,周公是也。竊意周公之先尤有禹,抑洪水而平天下,禹之勞也;輔幼主而寧王室,周公之勞也。一不矜伐,一遜碩膚,勞謙君子,有終吉,舍二聖其誰與歸?

傳又曰:既能勞謙,又須君子行之,有終則吉。竊意此爻當以勞謙君子爲句,觀象傳可見,正與初六謙謙君子例同,无用復加一轉也。

故傳又曰:九三以剛居正,能終者也。此爻之德最盛,故象辭特重,如此一直說纔是。

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萬民,謂五隂。服者,服其功高天下而不有也。繫辭云: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傳曰:有勞而不自矜伐,有功而不自以爲德,是其德宏厚之至也。言以其功勞而自謙以下于人也。德言盛,禮言恭,以其德言之則至盛,以其自處之禮言之則至恭,此所謂謙也。夫謙也者,謂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存,守也。致其恭巽以守其位,故高而不危,滿而不溢,是以能終吉也。夫君子履謙,乃其常行,非爲保其位而爲之也。而言存其位者,盖能致恭所以能存其位,言謙之道如此。如言爲善有令名,君子豈爲令名而爲善也哉?亦言其令名者爲善之故也。繫辭曲盡周公之義,傳又曲盡孔子之義,學易者不須另作解矣。

六四,无不利,撝謙。

无不利,撝謙,傳作一句讀,《本義》作兩句讀,尤精。其曰柔而得正,上而能下,既盡六四之義,又曰居九三之上,故戒以更當發揮其謙,以示不敢自安之意,尤爲確妥。

傳曰:四居上體,切近君位。六五之君,又以謙柔自處。九三又有大功德,爲上所任、衆所尊而已。居其上,當恭畏以奉謙德之君,卑巽以讓勞謙之臣。撝,施布之象,如人手之撝也。動息進退,必施其謙。盖居多懼之地,又在賢臣之上故也。余嘗有說云:上承六五之柔謙,則无猜无嫌,近君之利也。下乘九三之勞謙,則不驕不伐,近臣之利也。故曰无不利。然又恐其謙之過中,而流于拘葸曲謹也,則謙之義未盡,故須發揮散布之,曰撝謙。上有謙德之君,則以責難陳善爲恭敬。下有勞謙之臣,則以推賢讓能爲事功。此理亦通,姑存之。

象曰:无不利,撝謙,不違則也。

裒多益寡,稱物平施,謙之則也。不違則者,施得其平,无過不及之謂也。傳曰中于法則,又曰謂得其宜,言合于天理之當然也。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无不利。

五六虚中,不富之象。居尊位而執謙德,不富以其鄰之象。

傳曰:富者,衆之所歸,惟財爲能聚人。五以居位之尊,而執謙順以接于下,天下所歸心,故不富而能有其鄰也。鄰,近也,不富而得人之親也。然專用文德而无武功,則負固不服者,何以待之?故利用侵伐。胡氏春秋傳云:聲罪致討曰伐,潛師掠境曰侵。侵伐利,則无不利矣。

傳曰:威德並著,然後盡君道之宜,而无所不利也。盖五之謙柔,當防于過,故發此義。最爲詳盡。胡雲峰曰:謙之一字,自舜征有苗而伯益發之,可見五用侵伐,謙之益,非滿之損也。然則周公之意,盖與益同矣。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周公慮人君以姑息養奸也,故曰利用侵伐;孔子慮人君以貪功生事也,故曰征不服。不服而後征之,豈得已哉?二聖之意,盖交相足也。昔漢文帝謙德未遑,四海歸心,豈非不富以其鄰者乎?及匈奴犯邊,則出而勞軍,欲親征之,可謂利用侵伐,征不服矣。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傳云:欲謙之志未得,故不勝其切。至發于聲音,見于顔色,似自鳴其謙矣。《本義》仍如二之謙德有聞而加極字,其說自妥。盖上六處順之極,居謙之終,下與九三同德相應,謙无以加矣,故亦有聞也。利用行師,征邑國。傳以爲剛武自治其私。

《本義》云:隂柔无位,才力不足,故可以征已之邑國而已。无位无才力,如何可征邑國?故蒙引解云位指君位,似矣,亦未顯也。訂詁云:上于六位爲最高,比于九五君位,有上公象。坤爲邑國曰邑,即邑之在國中者。古諸侯各自爲國,其大夫各有采邑。采邑不順者伐之,如墮費、墮郈之類。是上公所征,止于國邑,毋敢侵伐,亦謙之象。鄒汝光云:舞干格苖,六五以之。因壘降崇,上六以之。如此說,其義始明,不可易矣。

象曰: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均一鳴,謙也。在二則曰中心得,以其自然而无所勉強者言之也。在上則曰志未得,以其欿然而不自滿足者言之也。總以釋其謙德也。如是而猶有傲然以我爲謙而不與較也,遂敢于不順,則行師以征之。爻曰利,象曰可,可正所以許其利也。

易酌卷三

<經部,易類,易酌>。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