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上经】第12卦-否卦䷋天地否卦(坤下乾上)-[清]刁包撰《易酌•卷三》

[清]刁包| 易经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第12卦-否卦䷋天地否卦(坤下乾上)

【周易上经】第12卦-否卦䷋天地否卦(坤下乾上)-[清]刁包撰《易酌•卷三》

䷋【坤下乾上】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天在上不能下降,地在下不能上升,故爲否。

傳曰:天地交而萬物生于中,然後三才備。人為最靈,故爲萬物之首。凡生天地之中者,皆人道也。天地不交,則不生萬物,是无人道,故曰匪人,謂非人道也。《本義》因之。余意否之時,宵小出而用事,故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二句一氣讀,言匪人為正人之患害也。君子得志,則以秉正嫉邪為事,不利小人;小人得志,則以黨同伐異爲事,不利君子,正如氷炭之不相容也。從來君子待小人,只是一箇公心,即有時處置小人,只是一箇恕心。小人則不然,棘心毒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已,必欲一網打盡而後快。象辭辟難之說,正為此也。陽往而居外,隂來而居内,凶不待言矣。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隂而外陽,内柔而外剛,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則是天地之氣不交而萬物无由發育滯塞不通也,上下之情不交離心離德而天下无邦也。无邦者,詩所云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也。隂闇盛而陽明衰矣,諂諛者得計而直方者无色矣,驕人好好而勞人草草矣。小人之道在朝廷,君子之道在山林,此長則彼消也。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泰言后,否不言后,天下无君也,時勢不可為矣。天地閉,賢人隱,安得不見幾而作乎?儉德,《本義》作歛。《左傳》云:儉者,德之共。書云:慎乃儉德。依古作儉德為是。大抵高尚之心,人皆有之,只爲耐不的貧賤,甘不得淡薄,失節末路者多矣,故辟難須用儉德看。自古隱逸一流人,那箇不是咬菜根的?即或家當豐厚,亦有一種清苦意思在,不然,更可榮以祿矣。君子之受祿,行其義也。天地不交,君臣之義安在?所謂祿者,豈眞祿?所謂榮者,豈眞榮哉?是故高爵厚糈,人之所榮,而君子之所辱也,欲舉以相凂,得乎?三代而後,管幼安、陶淵明、陳希夷、劉静修、鄭思肖,其表表者也。

初六,拔茅茹,以其彚,貞吉,亨。

傳曰:泰之時則以同征為吉,否之時則以同貞爲亨。始以内小人、外君子爲否之象,復以初六否而在下爲君子之道。易随時取義,變動无常,否之時在下者君子也,與泰初俱作君子說。《本義》獨指小人說曰:三隂在下,當否之時,小人連類而進之象,而初之惡則未形也,故戒其貞則吉而亨。盖能如是,則變而爲君子矣。盖陽之進行則正,故曰征吉,勉之也。隂之進正乃可行,故曰貞吉,戒之也。聖人一字之權衡如此。

丘氏曰:彖辭以貞字屬君子,而初六以貞字屬小人,所以為小人謀,即所以爲君子謀也。說的甚好。

【謹按:折中亦以作君子說為是】。

象曰:拔茅貞吉,志在君也。

拔茅貞吉,以其志在君而无復身家之念也。志在君則貞,志在身家則不貞,故進身之始宜辨志。

蒙引曰:味貞吉,志在君之辭,方知自古小人敗人家國者,都是志不在君也,只知有其身之富貴而已。最中病痛。【玩志在君也一語,愈覺作君子說,其理甚長】。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隂柔中正而能包含承受,君子之象。或陽慕其名而假以爲重,或隂利其實而借以盖非,此亦小人秉彜之良,不可埋沒處,故曰吉。大人若以包承之故,曲狥情面,毁方瓦合,則與時俱否矣。惟安守窮阨,矢志靡他,身之否,正道之亨也。蒙引曰蔡邕之于董卓,張浚初年之于汪、黄,亦爲其所包承也。若薛文清不謁王振,斯否亨之大人矣。故從政名言有曰不可以小人包承而易其心,盖自道也。

象曰:大人否亨,不亂羣也。

小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雖多方攀援,到底介介自守,不因之而改節易操,故曰不亂羣。《本義》曰:不亂于小人之羣也。

傳曰:不云君子而云大人,能如是,則其道大也。此意正須補出。

六三,包羞。

隂柔不居正,而當否時,志在害正,其中懷有不可告人者,故爲包羞之象。傳謂邪濫,極小人之情,恐太重。《本義》但云志于傷善而未能,又云以其未發,故无凶咎之戒。

象曰:包羞,位不當也。

以隂柔居下卦之上,无德以堪之,故曰位不當也。位不當,故仰愧俯怍而包羞也。

九四,有命无咎,疇離祉。

否,過中而陽用事矣。以濟否之才而在高位,不患其无為,患其過于有爲而來專擅之嫌也。

故傳曰:當君道方否之時,處逼近之地,所惡在居功取忌而已。若能使動必出于君命,威柄一歸于上,則无咎而其志行矣。能使事皆出于君命,則可以濟時之否,其疇類皆附離其福祉。離,麗也。君子道行,則與其類同進以濟天下之否。疇,離祉也。此善則歸君,盡人事以挽回造化大道,理須如此發揮始盡。《本義》作天命之命,便不見盡人事意了。試嘗考之春秋,毛伯奉命天子而不稱使,所以示後世當國大臣、當國秉政不可擅權之法戒也。宋華元、楚子反平,而春秋貶之,謂其以情實私相告語,而其君不預知,非人臣之義也。皆可以証有命无咎之義。

楊龜山曰:東漢之衰,嬖倖持權,内小人而外君子,至是而否極矣。竇武、何進倚元舅之親,詔集天下名儒碩德,共起而圖之,宜若可為也。然命不出于君而下不應,故與疇類皆陷于禍也。正從傳義得來。

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有君命而无咎,則興衰撥亂莫或尼之者,故曰志得行也。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以陽剛中正之德居尊位,轉否爲泰,此其人矣。大人即否亨之大人,昔以否而亨者,今以休否而吉,時不同也。休者休息,即詩可小休之休,然又有其亡之戒,何也?

傳曰:否既休息,漸將反泰,不可便爲安肆,當深慮遠戒,常虞否之復來,曰:其亡矣,其亡矣,其繋于苞桑。謂為安固之道,如維繫于苞桑也。桑之爲物,其根深固,苞謂叢生者,其固尤甚。聖人之戒深矣,在繫辭發揮曲盡,似添不得;在傳解釋詳明,又似減不得,細玩自見。昔成湯勝夏,撫有萬方,乃曰:兹朕未知獲戾于上下。慄慄危懼,若將隕于深淵,所謂其亡其亡者乎?山川鬼神亦莫不寧,暨鳥獸魚鱉咸若,則繋于苞桑矣。

又曰:漢王允、唐李德裕不知此戒,所以致禍敗也。余謂此爲人臣言也,若以人君言之,晉武帝志怠于平吴,唐莊宗情肆于滅梁,皆緣不知此戒耳。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當也。

大人之所以休否而吉者,以剛中之德,居至尊之位,正相當也。

傳曰:无其位,則雖有其道,將何爲乎?故聖人之位,謂之大寶。

上九,傾否,先否後喜。

否之終,三隂退聽,三陽得權,故有傾否之象。傾如水之傾于地,言不復留遺也。否則憂,泰則喜,否極泰來,故憂極喜至,天地循環之理則然也。

象曰:否終則傾,何可長也?

否終則傾,否傾則不長矣。否自不長,居否者何可使之長也?所以示人轉否為泰,不宜付之无可奈何也。

傳曰:反危爲安,易亂爲治。必有陽剛之才而後能也。故否之上九則能傾否,屯之上六則不能變屯也。否泰相生,雖云天運,大抵泰則安肆逸豫之心生,而萬事廢矣,安得不否?否則艱苦奮勵之心生,而萬事理矣,安得不泰?若徒言天運而不言人事,豈聖人作易之意乎?立國立身,莫不皆然。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