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钧《周易传文白话解•经传合辑》【周易十翼】坤卦文言传

刘大钧| 易经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刘大钧《周易传文白话解》:坤卦为地文言传

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②“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③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④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⑤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⑥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⑦

坤卦文言注释:

①此释《坤》卦卦辞。至柔:《坤》六爻皆阴,纯阴和顺,故曰“至柔”。德方:先儒多解“德”为德性,但由上文“动也刚”思之,“德”与“动”对文,似以作“得”解为妥。方,方正。古人以圆说明天体运动,以方正说明地之静止,故称“方”。“方”释经文中“贞”。后得主:经文中有“先迷后得主”,其意为:先迷惑后找到主人。传文释为“后得主而有常”。显然与经文之义不同。常,规律,常道。化光:化育广大。古“化”有生义。光,广。

②此释《坤》初六爻辞“履霜,坚冰至”。原意为:踏霜之时,当知坚冰之日将至。弑:试杀。《白虎通德论·诛伐篇》:“弑者,何谓也?弑者,试也。欲言臣子杀其君父不敢卒,候间司事,可稍稍杀弑之。”辩:即辨。渐:渐进,即由小而大。《坤》初六居下,阴小而始动,不善之积,故曰“渐”。阴为不善。顺:顺从。《春秋繁露·基义篇》引作“逊”。

③此释《坤》六二爻辞。正:从止一,其义守一以止。六二以阴爻居阴位故为“正”。义:宜。六二居中,故为“义”。内:内心。外:

④此释《坤》六三爻辞“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经文原意为:蕴含章美可以守正,跟从大王做事,虽不成功,但有好的结果。含:含藏。六三是以阴居阳位,故为“含章”。阳为章美。

⑤此释《坤》六四爻辞。蕃:草木茂盛。天地闭:天地不交通。六四居上下卦之间,上下皆坤,故上下不交而闭塞。闭,塞。括囊:束扎口袋。

⑥此释《坤》六五爻辞“黄裳元吉”。黄中:六五居中,而有中德。古代以土色为黄,土在五行中居中,故黄色即中色,黄有中之义。正位居体:六五以阴居阳之正位。五为阳之正位,六五阴爻为体。支:肢,指四肢。发:见。

⑦此释《坤》上六爻辞“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阴:《坤》上六为阴。疑:即凝,有交结、聚合之义。嫌:疑。未离类:《坤》上六虽称龙,但未离开阴类。玄黄:天地之正色,此指阴阳相遇两败俱伤。玄:黑中有赤。

坤卦文言今译:

坤极其柔顺,但动显示出它的刚强;(坤)极其静止,但尽得地之方正。后找到主人而有常道(行之)含藏万物而化育广大。坤道多么柔顺,顺承天道依时而行。积善之家,必定福庆有余,积不善之家,必定灾殃有余。大臣杀掉国君,儿子杀死父亲,这并非一朝一夕所造成的,(祸患的产生)由来已久,渐积而成。由于没有及早察觉此事。《周易》说:“踏霜之时,预示坚冰之日将至。”这是说顺从事物发展结果。“直”是说正直,“方”是说事物处置的适宜。君子用恭敬以使内心正直,用处事之宜来方正外物,“敬”与“义”已确立而道德就不孤立了。“直方大,不熟习没有不利的”。(这样)则没有人怀疑他的行为了。坤阴虽有美德,“含藏”它以跟从大王做事,不敢成就(自己的功名)。这就是地道、妻道、臣道。地道虽“没有成就”自己的功名,但替(天道)“终结了”(养育万物之事)。天地交感变化,草木蕃盛;天地闭塞不交,贤人隐退。《周易》说:“束扎口袋,没有咎灾,没有名誉。”这是说谨慎的道理,君子内有中德通达文理,外以柔顺之体居正位,美存在于心中,而通畅于四肢,发见于事业,这可是美到极点啦!坤阴交接于阳,阴阳必定会发生战斗,为嫌(坤)没有阳,所以(《坤》上六爻辞)称“龙”,然而此爻又未曾离开阴类,故爻辞称“血”。这“玄黄”,是天地的杂色,天色为玄,地色为黄。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