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要義卷七下,宋魏了翁輯,上繫
【一】,作易者知盗結上不密,失身。
《正義》曰:作易者其知盗乎者,此結上不密失身之事。事若不密,人則乘此機危而害之。有若財之不密,盗則乘此機危而竊之。易者,愛惡相攻,遠近相取,盛衰相變。若此爻有釁隙衰弱,則彼爻乘變而奪之。
【二】誨盗,誨淫,小人居位致寇。
負也者,小人之事也。負者,擔負於物,合是小人所為也。乘也者,君子之器言。乘車者,君子之器物言。君子合乘車,今應負之人而乘車,是小人乘君子之器也,則盗竊之人思欲奪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小人居上位必驕慢,而在下必暴虐,為政如此,大盗思欲伐之矣。慢藏誨盗,冶容誨淫,以比小人而居貴位,驕矜而不謹慎,而致寇至也。乘也者,如字一讀。乘,時正反。藏,才浪反。誨,如字,教也。
【三】其用四十有九,不用而用,以之通。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王弼曰:演天地之數,所賴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則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數而數以之成,斯易之太極也。四十有九,數之極也。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於有,故常於有物之極,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衍,延善反。又注:演同。鄭云:衍,演也。
【四】分二,掛一,揲四,歸奇,扐。
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閠。五歲再閠,故再扐而後掛奇。凡四揲之餘,不足復揲者也。分而為二,既揲之餘,合掛於一,故曰再扐而後掛。凡閠者,十九年七閠為一章,五歲再閠者二,故畧舉其凡也。掛一,卦買反,别也。王肅音卦。揲,時設反。案:揲猶數也。說文云:閱持也。一音思頬反。徐音息列反。鄭云:取也。
【五】,乾坤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陽爻六,一爻三十六策,六爻二百一十六策。策,初革反,字亦作筴。坤之策百四十有四,隂爻六,一爻二十四策,六爻百四十四策,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二篇三百八十四爻,隂陽各半,合萬一千五百二十策。當,如字,下同。期,本又作朞,音基同。是故四營而成易,分而為二以象兩,一營也。掛一以象三,二營也。揲之以四,三營也。歸奇於扐,四營也。
【六】大衍之數之用,諸說不同。
《正義》曰:此第八章明占筮之法,揲蓍之體,顯天地之數,定乾坤之策,以為六十四卦,而生三百八十四爻。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者,京房云:五十者,謂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凡五十,其一不用者,天之生氣,將欲以虚來實,故用四十九焉。馬季長云:易有太極,謂北辰也。太極生兩儀,兩儀生日月,日月生四時,四時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氣。北辰居位不動,其餘四十九轉運而用也。荀爽云:卦各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乾坤二用,凡有五十。乾初九,潜龍勿用,故用四十九也。鄭康成云: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以五行氣通,凡五行减五,大衍又减一,故四十九也。姚信、董遇云: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者,其六以象六畫之數,故减之而用四十九。但五十之數,義有多家,各有其說,未知孰是。今案王弼云:演天地之數,所賴者五十。據王弼此說,其意皆與諸儒不同。萬物之策,凡有萬一千五百二十,其用此策推演天地之數,唯用五十策也。一謂自然所須策者,唯用五十。就五十策中,其所用揲蓍者,唯用四十有九。其一不用,以其虚无,非所用也,故不數之。顧懽同王弼此說,故顧懽云:立此五十數以數神,神雖非數,因數而顯,故虚其一數,以明不可言之義。只如此意,則别无所以自然而有此五十也。今依用之。
【七】象一兩三,四閠及五位得合之數。
分而為二以象兩者,五十之内去其一,餘有四十九,合同未分,是象太一也。今以四十九分而為二,以象兩儀也。掛一以象三者,就兩儀之間,於天數之中分掛其一,而配兩儀,以象三才也。揲之以四以象四時者,分揲其蓍,皆以四四為數,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閠者,奇謂四揲之餘,歸此殘奇於所扐之策而成數,以法象天道,歸殘聚餘分而成閠也。五歲再閠者,凡前閠後閠相去大畧三十二月,在五歲之中,故五歲再閠。再扐而後掛者,既分天地,天於左手,地於右手,乃四四揲天之數最末之餘,歸之合於扐掛之一處,是一揲也。又以四四揲地之數最末之餘,又合於前所歸之扐而總掛之,是再扐而後掛也。天數五者,謂一三五七九也。地數五者,謂二四六八十也。五位相得而各有合者,若天一與地六相得合為水,地二與天七相得合為火,天三與地八相得合為木,地四與天九相得合為金,天五與地十相得合為土。天數二十有五者,總合五奇之數。地數三十者,總合五偶之數也。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者,是天地二數相合為五十有五,此乃天地隂陽奇偶之數,非是上文演天地之策也。
【八】成變化而行鬼神。
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者,言此陽奇隂偶之數,成就其變化,言變化以此隂陽而成,故云成變化也。而宣行鬼神之用,言鬼神以此隂陽而得宣行,故云而行鬼神。
【九】,當期之日,當萬物之數,據老隂老陽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者,乾之老陽一爻有三十六策,六爻凡有二百十六策也。乾之少陽一爻有二十八策,六爻則有一百六十八策,此經據老陽之策也。坤之策百四十有四者,坤之老隂一爻有二十四策,六爻故一百四十有四策也。若坤之少隂一爻有三十二,六爻則有一百九十二,此經據坤之老隂,故百四十有四也。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者,舉合乾坤兩策有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數三百六十日,舉其大畧,不數五日四分日之一也。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者,二篇之爻總有三百八十四爻,隂陽各半,陽爻一百九十二爻,爻别有三十六,總有六千九百一十二也。隂爻亦一百九十二爻,爻别二十四,總有四千六百八也。隂陽總合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十】四,營成易,十八變成卦,引伸觸長。
四營而成易者,營謂經營而後成也,謂四度蓍策乃成易之一變也。十有八變而成卦者,每一爻有三變,謂第一揲不五則九是一變也,第二揲不四則八是二變也,第三揲亦不四則八是三變也。若三者俱多為老隂,謂初得九,第二第三俱得八也。若三者俱少為老陽,謂初得五,第二第三俱得四也。若兩少一多為少隂,謂初與二三之間或有四或有五或有八也,或有二箇四而有一箇九,此為兩少一多也。其兩多一少為少陽者,謂三揲之間或有一箇九,有一箇八而有一箇四,或有二箇八而有一箇五,此謂兩多一少也。如此三變既畢,乃定一爻,六爻則十有八變乃始成卦也。八卦而小成者,象天地雷風日月山澤,於大象畧盡,是易道小成。引而伸之者,謂引長八卦而伸盡之,謂引之為六十四卦也。觸類而長之者,謂逢觸事類而增長之,若觸剛之事類以次增長於剛,若觸柔之事類以次增長於柔,天下之能事畢矣者,天下萬事皆如是例,各以類增長,則天下所能之事法象皆盡
【十一】韓親受業於王,故引所賴者五十。
《正義》曰:王弼云演天地之數,所賴者五十者,韓氏親受業於王弼,承王弼之旨,故引王弼云以証成其義之數。所賴者五十,謂萬物籌策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若用之推演天地之數,所須賴者唯賴五十。
【十二】首論辭、變、象、占,中陳深、幾、神,末以四結。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者,易道弘大,故聖人用之,所以窮極幽深而研覈幾微也。極深者,前經初一節云:君子將有為,將有行,問焉。而以言其受命如響,无有遠近幽深,是極深也。研幾者,上經次節云: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是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者,言聖人用易道以極深,故聖人德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意,即是前經上節問焉。而以言其受命如響,遂知來物,是通天下之志也。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者,聖人用易道以研幾,故聖人知事之幾微,是前經次節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是也。幾者,離无入有,是有初之微。以能知有初之微,則能興行其事,故能成天下之事務也。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此覆說上經下節易之神功也。以无思无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故不須急疾而事速成,不須行動而理自至也。案:下節云唯深也,言通天下之志;唯幾也,言成天下之務。今唯神也,直云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不言通天下者,神則至理微妙,不可測知,无象无功於天下之事,理絶名言,不可論也,故不云成天下之功也。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者,章首論聖人之道四焉,章中歷陳其三事,章末結而成之,故曰聖人之道四焉,是此之謂也。章首聖人之道有四者,韓氏注云:此四者存乎器象,可得而用者,則辭也,變也,象也,占也,是有形之物,形器可知也。若章中所陳,則有三事:一是至精,精則唯深也;二是至變,變則唯幾也;三是至神,神則微妙无形,是其无也。神既无形,則章中三事,不得配章首四事。韓氏云:四者存乎器象,故知章中三事,不得配章首四事者也。但行此四者,即能致章中三事,故章中歷陳三事,下總以聖人之道四焉結之也。
【十三】蓍,圓神卦方,知爻易貢。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圓者運而不窮,方者止而有分。言蓍以圓象神,卦以方象知也。唯變所適,无數不周,故曰圓。卦列爻分,各有其體,故曰方也。知,音智,注同六爻之義。易以貢,貢,告也。六爻變易,以告吉凶。易,以䜴反,韓音亦謂變易。
【十四】:蓍定數於卦為來,卦成象於蓍為往。
神以知來,知以藏往,明蓍卦之用同神知也。蓍定數於始,於卦為來;卦成象於終,於蓍為往。往來之用相成,猶神知也。《正義》曰:以蓍望卦,則是知卦象將來之事,故言神以知來;以卦望蓍,則是聚於蓍象往去之事,故言知以藏往也。
【十五】古聖人能以威服天下而不殺。
其孰能與此哉者,言誰能同此也。盖是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易道深遠,以吉凶禍福威服萬物,故古人聰明睿知神武之君,謂伏羲等用此易道,能威服天下,而不用刑殺而威服之也。
【十六】物,先闔後闢,闔闢往來,謂之變通。
凡物先藏而後出,故先言坤而後言乾。闔戶謂閉藏萬物,若室之閉闔其戶,故云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者,闢戶謂吐生萬物也,若室之開闢其戶,故云闢戶謂之乾也。一闔一闢謂之變者,開閉相循,隂陽遞至,或陽變為隂,或開而更闔,或隂變為陽,或閉而還開,是謂之變也。往來不窮謂之通者,須往則變來為往,須來則變往為來,隨須改變,不有窮已,常得通流,是謂之通也。
【十七】見為象,形為器,制為法,用為神。
見乃謂之象者,前往來不窮,據其氣也。氣漸積聚,露見萌兆,乃謂之象,言物體尚微也。形乃謂之器者,體質成形,是謂器物,故曰形乃謂之器,言其著也。制而用之謂之法者,言聖人裁制其物而施用之,垂為模範,故云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者,言聖人以利為用,或出或入,使民咸用之,是聖德微妙,故云謂之神。
【十八】疏:以一生二釋極生,兩五行釋四象八卦。
太極。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極是也。又謂混元既分,即有天地,故曰太極生兩儀,即老子云一生二也。不言天地而言兩儀者,指其物體下與四象相對,故曰兩儀,謂兩體容儀也。兩儀生四象者,謂金木水火禀天地而有,故云兩儀生四象。土則分王四季,又地中之别,故唯云四象也。四象生八卦者,若謂震木、離火、兌金、坎水,各主一時,又巽同震木,乾同兌金,加以坤、艮之土,為八卦也。八卦定吉凶者,八卦既立,爻象變而相推,有吉有凶,故八卦定吉凶也。吉凶生大業者,萬事各有吉凶,廣大悉備,故能生天下大事業也。
【十九】河圖、洛書。鄭以緯言,孔以卦疇釋。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者,如鄭康成之義,則春秋緯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龍圖發,洛龜書感。河圖有九篇,洛書有六篇。孔安國以為河圖則八卦是也,洛書則九疇是也。輔嗣之義,未知何從。
【二十】易有四象,非一說。疏謂七、八、九、六。
莊氏云:四象,謂六十四卦之中,有實象,有假象,有義象,有用象,為四象也。今於釋卦之處,已破之矣。何氏以為:四象,謂天生神物,聖人則之,一也;天地變化,聖人效之,二也;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三也;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四也。今謂此等四事,乃是聖人易外别有其功,非專易内之物,何得稱易有四象?且又云: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然則象之與辭,相對之物,辭既爻卦之下,辭則象謂爻卦之象也。則上兩儀生四象,七八九六之謂也。故諸儒有為七八九六,今則從以為義。繫辭焉所以告者,繫辭於象卦下,所以告其得失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者,謂於繫辭之中,定其行事吉凶,所以斷其行事得失。
【二十一】立象設卦,繫辭變通,以鼔舞總之。
聖人立象以盡意者,雖言不盡意,立象可以盡之也。設卦以盡情偽者,非惟立象以盡聖人之意,又設卦以盡百姓之情偽也。繫辭焉以盡其言者,雖書不盡言,繫辭可以盡其言也。變而通之以盡利者,變謂化而裁之,通謂推而行之,故能盡物之利也。鼔之舞之以盡神者,此一句總結立象盡意、繫辭盡言之美。聖人立象以盡其意,繫辭則盡其言,可以說化百姓之心,百姓之心自然樂順,若鼔舞然而天下從之,非盡神其孰能與於此?
【二十二】謂之事業者,凡繫辭說易,必關人事。
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者,謂舉此理以為變化,而錯置於天下之民,凡民得以營為事業,故云謂之事業也。此乃自然以變化錯置於民也,聖人亦當法此錯置變化於萬民,使成其事業也。凡繫辭之說,皆說易道以為聖人德化,欲使聖人法易道以化成天下,是故易與聖人恒相將也,以作易者本為立教故也,非是空說易道,不關人事也。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至是故謂之爻者,於第六章已具其文,今於此更復言者何也?為下云極天下之賾存乎卦,鼔天下之動存乎辭,為此故更引其文也。已下又云存乎變,存乎通,存乎其人,廣陳所存之事,所以須重論也。
周易要義卷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