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下坤上】
泰:小往大來,吉,亨。
泰,通也。此卦天地交而二氣通,故名泰,正月之卦也。當泰之時,坤隂往居于外,乾陽來居于内。又卦變自歸妹來,六往居四,九來居三,是皆陽剛為主,隂柔順從,則善氣日盛,而隂慝不得為之阻,吉亨之道也。
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陽而外隂,内健而外順,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六十四卦言隂陽消長者不一,然未有正當消長之中如泰、否者也。一泰一否,氣化之升降判焉,人事之治亂定焉。卦曰泰,辭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相交而萬物之氣得通也,此以氣化求之然也。是上下相交,君降已以求臣,臣仰贊以答君,而同心圖治也,此以人事求之然也。且氣有隂陽,隂陽之德有健順,而泰則内陽外隂,内健外順,陽健為主,隂順退聽,此以氣化求之又然也。人有君子小人,而泰則内君子外小人,君子為主,小人退聽,君子之道由此日長,小人之道由此日消,此以人事求之又然也。此所以為泰,所以為小往大來,所以為吉亨也。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天地相交,是為泰然。天地日交,物類日盛,而參贊其間者,后也。氣化流行,渾然無辨,其氣常有餘而至于過,原無截然方整之理。后則明天時,畫地域,于本齊者區分之,于不齊者補配之,將天地氣化之道,裁割以成就之,所以制其過。然道中隂陽異候,剛柔異質,消息異時,高卑異性,天地各有所宜,不能一槩皆宜,所謂不及也。后則因天時,隨地產,可用者用之,可避者避之,可救轉者救轉之,將天地之宜,輔佐相助,以濟其不及。此二者非他,凡以為民也。民生于天地,而不知以天地自養,故裁成輔相,皆以左右夾持吾民耳。可見有天地之盛化,必有聖后之經綸,致泰之功,繼天而起也。
初九,拔茅茹,以其彚,征吉。
泰固大來之時也,三陽方來,初為之首,進則俱進。若拔一茅,而衆茅之根連其類以起者,征行無礙,吉道也。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拔彚征吉,其吉獨在身哉?三陽之志固將有為于天下,惟志皆在外,故其拔茅之征足以為吉,否則一身之利耳,非吉也。
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
《程傳》曰:二以剛中之才,上應于五,為上所專任,主治泰者也。治泰之道有四,必有包含荒穢之量,則其施為寛裕,詳密事理,而人安之。若無含弘之度,有忿疾之心,則无深遠之慮,有暴擾之患,深弊未去,而近患已生矣,故在包荒。凡泰時漸至衰替,皆由狙習安逸,因循已然,自非剛果決斷,不能挺奮有為也,故在用馮河。人心狙于泰,則苟安逸而已,惡能復深思遠慮,及于遐遠哉?治泰者,遠人遠事,周之勿遺,在不遐遺。時之既泰,人習于安,情肆而失節,將約而正之,非絶去朋比之私,則不能也。自古立法制事,牽于人情,卒不能行者多矣,故又在朋亡。治泰有此四者,乃合九二之中行也。
蒙引曰:中者,天理之當然恰好者耳。不能含容,非中也;當斷不斷,非中也;忘遠,非中也;私邇,亦非中也。析言之,一事一中;合言之,統體一中。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舉包荒一句,通解四者之義。言中行者,其行也而必原于心之光大。光則心胸皎潔,无所偏繫;大則規模宏遠,不狃近小,所以无往而不合于中行也。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復,艱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三陽盛進之時,不知時將過中,泰將極而否欲來,故聖人為之戒約。世運无有平而不險陂者,隂類无有往而不復來者,天道循環如此,甚可危也。若怠忽恣意,則非天不祐,而自取其咎耳。惟艱難其心,固守正理,庶无玩時棄天之咎。夫平必陂,往必復,勢之必至而必信者也。能艱貞則勿憂恤其必信,而平不陂,往不復,可以長享泰寧之福矣。
象曰:无往不復,天地際也。
无往不復,此天地氣運之交際也,否泰于此分焉,聖人所以戒也。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
已過乎中,泰已極矣。三隂翩然而來,不待富厚之力而自能用其鄰,不待戒約而自相孚信,隂類合交以害正,君子所宜戒也。
三陽欲進而以之者初,三隂欲來而以之者四。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實也。不戒以孚,中心願也。
翩翩來復,不待富厚之力者,隂本居下,今居上為失實,故不安其上,復就于下也。不戒以孚,由其中心願來,故无待于戒也。
皆失實,只言隂本不宜居上,故復反下,與爻義異,皆以抑隂耳。
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以隂居尊,為泰之主。柔中虛已,下應九二。降至尊以順從,賢臣受福,而保泰于无疆,大善而吉之道也。昔帝乙歸妹之時,曾占得此爻,信乎其為降尊從卑之象。以此受祉,元吉必矣。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願也。
下從九二,固其願也。然所以行此願者,由其中德,故心无欲而信賢篤也。
上六,城復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掘隍土積累以成城,如治道積累以成泰,及泰之終,復反于否。創治之日,備極苦勞,方成基業,而今忽已頹墮,是城復于隍之象也。若此者,大業已虧,天運已去,不可以力強爭也。惟自守私邑,而申告政命以自保耳,蓋雖正而不免于羞也。
象曰:城復于隍,其命亂也。
城復于隍,原由其政令之亂,故必告命以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