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下坤上】 复:
初九,不遠復,无祇悔,元吉。
此復之坤也。而爻辭云爾者,盖陽動而隂静,陽闢而隂闔,自然之分也。然陽或潜藏,乾或静專者,適然之時也。初九爻則陽也,故潜萌而動。然時則冬也,故至丑而未泰。如是則出入无疾,朋來无咎矣。所謂時者无他,當其可而已。自人道言之,動而不當其可,非善時也。然不善未嘗不知,知之而未嘗復行,則不遠而復矣。不遠而復,則終得坤道之静矣。故法地道而无祗悔,盡人道而元吉。祗言地道之神,元言人道之善,而人則法地者也,故其變體為坤焉。然因不遠復,无祗悔,而後為復之坤,則與坤之本體異矣。雖然,兼坤與震,而後復之卦具。此乃具坤之全體,而无震體者,震動而坤静也。以二體有震,故初九潜萌而動。然五隂猶盛于其外,故不遠而復。方動而遽復,故震不足,坤有餘,而全體為坤焉。
六二,休復,吉。
此復之臨也,而爻辭云爾者,盖六隂既純,已為坤矣。一陽生而為復,二陽長而為臨。復之本體,一陽雖生,而其辰建子,五隂猶盛也。其為變體,二陽雖長,而其辰建丑,四隂未衰,則猶足以䧟陽,不可不知險而冒進。故陽氣之在子丑,猶未若春之動以散之也。初九既以動矣,以其知險,故不遠而遂復。六二雖變體為臨,然亦知險,故下比乎初,而休息以待之。所謂下仁者,以初為復之先至,而二則繼之,皆陽之朋,而二則下比之也。智言動而仁言静,知仁者之能静,而與之同志,休息以待時,而不干時以犯難,則休復之義可知矣。自君子出處言之,則道雖可以漸進,而小人猶盛,故初九一陽為復矣。姑為六隂之坤,蓋與知雄守雌同義。六二變體為臨,則二陽長矣,姑與初九之一陽同志而休息焉,則以退為進之義也。且臨之本體方二陽長矣,而六三乃變體為三陽之泰,則先時而過中,故曰甘臨,无攸利。復之六二變體為臨,則是方一陽之時,已有二陽之義,是亦先時而起矣。然所以異于甘臨者,以其柔順中正,退而下比乎内爾,此其所以言休復,吉也。然則初九退而為復之坤,六二進而為復之臨,故與二卦之本體異矣。
六三,頻復,厲,无咎。
此復之明夷也。而爻辭云爾者,盖初九陽爻而明,故能知其不善而不行,且在卦之初也,故曰不遠復。六三則異此矣。其爻隂則不明之象,位過中則頻而復之象。其所以終能復者,以變隂為陽,而明入地中,有時而出乎地焉爾。且能見其過而内自訟者,明于自知也。人告之以有過則喜者,明于聼言也。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者,明于保身也。苟不明晦,則不能見其過而自訟,人雖告之而不喜,至于名辱身危,然後不得已而改,乃能復歸于善,則其知之者晚矣。而視不能復者為愈焉,所謂雖危无咎也。頻謂嚬蹙之嚬,不得已之貌,與子路之喜異矣。經曰:夷者,傷也。明入地中,明夷,則言所傷者德。傷于外者,必反于家,則言所傷者形。盖德傷于内,則形亦傷于外矣。晦而能返,所以雖危无咎。然因頻而為復,故為復之明夷,則與明夷之本體異矣。
六四,中行獨復。
此復之震也,而爻辭云爾者,盖復五隂而一陽,則一陽為之主,初九以一陽主五隂,則彖所謂反復其道者也。故即其下卦之本體言之,則于一體為震矣。六四在五隂之中而獨應初九之陽,則惟道是從而與之俱化,是以爻變為陽而全體為震焉。盖乾純陽而无隂,則所謂反復其道者,陽之道爾,君子之道爾。復一陽而五隂,則所謂反復其道者,謂陽也而非隂,謂君子也而非小人,故言其道以别之,則六四之所謂從道者,從初九之道也。初九之畫,陽道也,君子之道也。六四從之而不違,則變為陽爻而亦為震體明矣。然自復而變則為復之震,而與震之本體異焉。且兼坤與震而後復乃成卦,初乃全體為坤,則以在内卦而尚居五隂之下故也。四乃全體為震,則以在外卦而能從一陽之應故也。此其所以盡變者歟?
六五,敦復,无悔。
此復之屯也。而爻辭云爾者,經曰:屯者,物之始生也。在物言之,則草昧而未甲坼之時;若在人言之,則嬰孩而未為童子之時。故屯未至于蒙,而為解之始。人之所謂赤子者,此其時爾。
又曰:屯見而不失其居。謂屯雖將出見,然未失其居,亦方為草昧嬰孩之義也。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盖赤子之心,人初有之,惟大人能盡其性,故德至同于初,而其為赤子之心,未嘗失也。老子亦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攫,鷙鳥不搏。夫在異類猶然,則人孰得而害之哉?六五居位之尊,而盡坤之體。坤静翕而厚載也,惟即動而静,不遷其厚,乃復其厚,而為厚之至。于是人物莫得而害之,何悔之有?此盖所謂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者也。故變體為屯,而有敦復无悔之辭。然自復性之厚,而德至同于初,乃有物之始生,見而不失其居之義,故為復之屯,而與屯之本體異矣。
上六,迷復,凶,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此復之頤也。而爻辭云爾者,盖君道无他,正已,以正人而已。性本自正,迷則失之。迷而後復,則尤在所養焉,迷則凶矣。能復而不能養,則災眚亦不能免。苟得其養,則眚未必有也。孟子曰:養心莫善于寡欲。
又曰: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此養正所以成已也。書曰: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故有三事以養其心,而六府以養其身,此養正所以成物也。經曰:頤者,養也。
又曰:頤,養正則吉。而繼之以觀其所養,觀其自養。盖向也迷,則猶之疾也。今也復,則猶疾之愈也。疾之方愈,則必調其節宣,而助其氣體以養之。君子之養德亦然。此其所以變體為頤者歟?然因既迷乃復,而戒之以不可不養,又勉之以能養,故為復之頤,而與頤之本體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