渙者離散也,其卦坎下巽上,風行水上,有披離解散之意,故為渙。《序卦》:兌者悅也,悅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渙,所以次兌。
渙,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
坎錯離,離為日,王之象也。中爻艮,艮為門闕,又坎為宮廟之象也。又坎為隱伏,人鬼之象也。木在水上,利涉大川之象也。王假有廟者,王至于廟以聚之也。此二句皆以象言,非真假廟涉川也。假有廟者,至誠以感之,聚天下之心之象也。涉大川者,冒險以圖之,濟天下之艱之象也。如沛公約法三章,以聚天下之心,即假有廟之象也。沛公當天下土崩瓦解,正渙之時,使不約法三章,雖立千萬廟以聚祖考之精神,亦何益哉。且當時太公留于項羽祖考乎。易蓋有此象,而無此事無此理也。利貞者戒之也。
《彖》曰:渙,亨,剛來而不窮,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廟,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以卦綜釋卦辭,本卦綜節,二卦同體,文王綜為一卦。故《雜卦》曰:渙,離也,節,止也。剛來不窮者,言節上卦坎中之陽,來居于渙之二也。言剛來亦在下之中,不至于窮極也。柔得位乎外而上同者,節下卦兌三之柔,上行而為巽之四,與五同德,以輔佐乎五也。八卦正位,坎在五,巽在四,故曰得位,故曰上同。王乃在中者,中爻艮為門闕,門闕之內即廟矣。今九五居上卦之中,是在門闕之內矣,故曰王乃在中也。乘木者,上卦巽木乘下坎水也。有功者,即利涉也,因有此卦綜之德,故能王乃在中。至誠以感之,以聚天下之心。乘木有功,冒險以圖之,以濟天下之難,此渙之所以亨也。
《象》曰:風行水上,渙,先王以享于帝立廟。
享帝立廟,在國家盛時說,非土崩瓦解之時也。與王假有廟不同,孔子在渙字上生出此意來,言王者享帝,而與天神接,立廟而與祖考接,皆聚己之精神,以合天人之渙也。風在天上,天神之象,水在地下,人鬼之象。享帝則天人感通,立廟則幽明感通。
初六:用拯馬壯吉。
坎為亟心之馬,馬壯之象也。陳平交歡太尉,而易呂為劉;仁傑潛援五龍,而反周為唐,皆拯急難,而得馬壯者也。
初六當渙之初,未至披離之甚,猶易于拯者也。但初六陰柔,才不足以濟之,幸九二剛中,有能濟之具者。初能順之,託之以濟難,是猶拯急難而得馬壯也,故有此象。占者如是則吉也。
《象》曰:初六之吉,順也。
順二也。
九二:渙奔其机,悔亡。
奔者疾走也,中爻震足,坎本亟心,奔之象也。又當世道渙散,中爻震動不已,皆有出奔之象。机,木也,出蜀中,似榆可燒以糞稻田。《山海經》云「大堯之上多松栢、多机」是也。中爻震木,應爻巽木,机之象也,指五也。
當渙之時,二居坎陷之中,本不可以濟渙而有悔也,然應九五中正之君。君臣同德,故出險以就五,有奔于其机之象。當天下渙散之時,汲汲出奔以就君,得遂其濟渙之願矣,有何悔焉,故占者悔亡。
《象》曰:渙奔其机,得願也。
得遂其濟渙之願。
六三:渙其躬,无悔。
六三居坎體之上,險將出矣。且諸爻獨六三有應援,故无悔。渙其躬者,奮不顧身,求援于上也。
六三陰柔,本不可以濟渙,然與上九為正應,乃親自求援于上九,雖以陰求陽,宜若有悔。然志在濟時,故无悔也。教占者必如此。
《象》曰:渙其躬,志在外也。
在外者,志在外卦之上九也。
六四:渙其羣,元吉。渙有丘,匪夷所思。
渙其羣者,渙其人也。當渙之時,土崩瓦解,人各植黨,如六國之爭衡,田橫之海島,隗囂之天水,公孫述之于蜀,唐之藩鎮,尾大不掉,皆所謂羣也。政無多門,勢無兩大,脛大于股則難步,指大于臂則難把,故當渙其羣也。六四能渙小人之私羣,成天下之公道,所以元吉。柔得位乎外而上同,豈不元吉?渙丘者渙其土也。艮為土,丘之象也。頤上卦艮,故曰丘頤,此卦中爻艮,故亦以丘言之。渙其丘,如漢高祖封韓信為齊王,又為楚王及陳豨反,以四千戶封趙將是也。彝者平常也,言非平常之人思慮所能及也。高祖以四千戶封趙將,左右諫曰:封此何功?高祖曰:非汝所知。陳豨反,趙地皆豨有,吾羽檄天下兵,未有至者,今計獨邯鄲兵耳。吾何愛四千戶?蓋左右諫者乃平常之人,匪彝所思于此見矣。
六四,上承九五,當濟渙之任者也,所居得正,而下無應與,則外無私交,故有渙其羣之象。占者如是,則正大光明,無比黨攜貳之私,固大善而元吉矣。然所渙者,特其人耳,若並其土而渙之,則其元吉猶不殊于渙羣。但渙其羣者,人皆可能,而渙其丘者,必才智出眾之人,方可能之。殆非平常思慮之所能及也。故又教占者以此。
《象》曰:渙其羣,元吉,光大也。
凡樹私黨者,皆心之暗昧狹小者也。惟無一毫之私,則光明正大,自能渙其羣矣,故曰光大也。
九五:渙汗其大號,渙王居,无咎。
上卦風以散之,下卦坎水,汗之象也。巽綜兌,兌為口,號之象也。五為君,又陽爻,大號之象也。散人之疾,而使之愈者汗也。解天下之難,而使之安者號令也。大號如武王克商,武成諸篇,及唐德宗罪己之詔,皆是也。王居者帝都也,如赤眉入長安,正渙之時矣,光武乃封更始為淮陽王而定都洛陽是也。又如徽欽如金,正渙之時矣,建炎元年,皇后降書中外,乃曰:歷年二百,人不知兵;傳世九君,世無失德。雖舉族有比轅之釁,而敷天同左袒之心,乃眷賢王,越居舊服。高宗乃即位于南京應天府。皆所謂渙王居也。益卦中爻為坤,利用為依遷國。此爻一變,亦中爻成坤,故渙王居。坎錯離,離為日,王之象。五乃君位,亦有王之象。孔子恐人不知王居二字,故《小象》曰正位也。曰正位,義自顯明。
九五陽剛中正,以居尊位,當渙之時,為臣民者渙其躬,渙其羣,濟渙之功成矣。乃誕告多方,遷居正位,故有渙汗其大號,渙王居之象。雖其始也,不免有土崩瓦解之虞,至此則恢復舊物,大一統宇矣。以義揆之,則无咎也,故其占為无咎。
《象》曰:王居无咎,正位也。
光武諸將于中山上尊號,不聽,耿純進曰:天下士大夫捐親戚,棄土壤,從大王于矢石之間者,其計固望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其志耳。今大王留時逆眾,不正號位,恐士夫絕望計窮,有去歸之思,無為久自若也。此即正位之意,蓋京師天下根本,當渙之時,王者必定其所居之地,以正其位。位既正,則人心無攜貳。昔之渙者,今統于一矣,故渙王居者,乃所以正位也。
上九:渙其血,去逖出,无咎。去去聲
依《小象》渙其血作句。血者傷害也,渙其血者,渙散其傷害也。逖者遠也,當渙之之時,干戈擾攘,生民塗炭,民之逃移而去鄉土者多矣。去逖出者,言去遠方者,得出離其遠方而還也。此爻變坎,下應坎,坎為血,血之象也。又為隱伏,遠方竄伏之象也。
上九以陽剛當渙之極,方其始而渙散之時,其傷害,其遠遯,二者所不免也。今九五誕告多方,遷居正位,歸于一統,非復前日之離散,則傷害者得渙散矣,遠遯者得出離矣,故有渙血去逖出之象,而其占則无咎也。
《象》曰:渙其血,遠害也。
渙其血,去逖出,則危者已安,否者已泰,其渙之害遠矣,故曰遠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