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亨利貞。
乾,卦名。元亨利貞者,文王所繫之辭,以斷一卦之吉凶,所謂彖辭也。乾者健也,陽主於動,動而有常,其動不息,非至健不能。奇者陽之數,天者陽之體,健者陽之性,如火性熱水性寒也。六畫皆奇,則純陽而至健矣,故不言天而言乾也。元大,亨通,利宜,貞正而固也。元亨者,天道之本然,數也。利貞者,人事之當然,理也。易經理數不相離,因乾道陽明純粹,無纖毫陰柔之私,惟天與聖人足以當之,所以斷其必大亨也。故數當大亨而必以貞處之,方與乾道相合。若其不貞,少有人欲之私,則人事之當然者廢,又安能元亨乎。故文王言,筮得此卦者大亨而宜於正固,此則聖人作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教人以反身修省之切要也。學者能於此四字潛心焉,傳心之要不外是矣。此文王占卜所繫之辭,不可即指為四德。至孔子文言,純以義理論,方指為四德也。蓋占卜,不論天子,不論庶人,皆宜於貞,若即以為四德,失文王立教之意矣。
初九:潛龍勿用。
此周公所繫之辭,以斷一爻之吉凶,所謂爻辭也。凡畫卦者,自下而上,故謂下爻為初。初九者,卦下陽爻之名也。陽曰九,陰曰六者,河圖洛書,五皆居中,則五者數之祖也,故聖人起數,止于一二三四五。參天兩地而倚數,參天者,天之位三,天一天三天五也。兩地者,地之二位也,地二地四也。倚者依也,天一依天三,天三依天五而為九,所以陽皆言九。地二依地四而為六,所以陰皆言六。一二三四五者,生數也,六七八九十者,成數也。然生數者成之端倪,成數者生之結果,故止以生數起之。過揲之數,皆以此九六之參兩,所以爻言九六也。潛藏也,象初。龍陽物,變化莫測,亦猶乾道變化,故象九。且此爻變巽錯震,亦有龍象,故六爻即以龍言之,所謂擬諸形容象其物宜者此也。勿用者,未可施用也。象為潛龍,占為勿用,故占得乾而遇此爻之變者,當觀此象,而玩此占也。諸爻倣此。易不似別經,不可為典要,如占得潛龍之象,在天子則當傳位,在公卿則當退休,在士子則當靜修,在賢人則當隱逸,在商賈則當待價,在戰陣則當左次,在女子則當愆期,萬事萬物莫不皆然。若不知象,一爻止一事,則三百八十四爻止作得三百八十四件事矣。何以彌綸天地?此訓象訓字訓錯綜之義,圈外方是正意。三百八十四爻倣此。
初九陽氣方萌,在於卦下,蓋龍之潛藏而未出者也,故有潛龍之象。龍未出潛,則未可施用矣,故教占者勿用,養晦以俟時可也。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見龍之見,賢遍反)
二謂自下而上第二爻也。九二非正,然剛健中正,本乾之德,故舊註亦以正言之。見者,初為潛,二則離潛而出見也。田者,地之有水者也,以六畫卦言之,二于三才為地道,地上即田也。大人者,大德之人也,陽大陰小,乾卦六爻皆陽,故為大,以三畫卦言之,二於三才為人道,大人之象也。故稱大人,所以應爻九五亦曰大人。二五得稱大人者,皆以三畫卦言也。利見大人者,利見九五之君,以行其道也。如仕進則利見君,如雜占則即今占卜利見貴人之類。此爻變離,有同人象,故利見大人。
九二以陽剛中正之德,當出潛離隱之時,而上應九五之君,故有此象,而其占則利見大人也。占者有是德,方應是占矣。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君子指占者,以六畫卦言之,三於三才為人道,以乾德而居人道,君子之象也,故三不言龍。三變則中爻為離,離日在下卦之中,終日之象也。下乾終而上乾繼,乾乾之象,乃健而不息也。終日是晝,夕則將夜,惕憂也。變離錯坎,憂之象也。若,助語辭。夕對終日言。終日乾乾夕惕若者,言終日乾乾,雖至於夕,而兢惕之心,猶夫終日也。厲者,危厲不安也。九陽爻,三陽位,過則不中,多凶之地也,故言厲。无咎者,以危道處危地,操心危慮患深,則終于不危矣,此不易之理也,故无咎。
九三過剛不中,若有咎矣。然性體剛健,有能朝夕兢惕不已之象,占者能憂懼如是,亦无咎也。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或者欲進未定之辭,非猶豫狐疑也。或躍在淵者,欲躍猶在淵也。九為陽,陽動故言躍。四為陰,陰虛故象淵。此爻變巽為進退,為不果。又四多懼,故或躍在淵。
九四以陽居陰,陽則志于進,陰則不果于進,居上之下,當改革之際,欲進未定之時也,故有或躍在淵之象。占者能隨時進退,斯无咎矣。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五,天位,龍飛于天之象也。占法與九二同者,二五皆中位,特分上下耳。利見大人,如堯之見舜,高宗之見傅說是也。下此如沛公之見張良,照烈之見孔明,亦庶幾近之。六畫之卦,五為天,三畫之卦,五為人,故曰天曰人。
九五剛健中正,以聖人之德,居天子之位,而下應九二,故其象占如此。占者如無九五之德位,必不應利見之占矣。
上九:亢龍有悔。
上者,最上一爻之名。亢,以戶唐切,人頸也,以苦浪切,高也。吳幼清以人之喉骨剛而居高是也。蓋上而不能下,信而不能屈之意。陰陽之理,極處必變,陽極則生陰,陰極則生陽,消長盈虛,此一定之理數也。龍之為物,始而潛,繼而見,中而躍,終而飛,既飛于天,至秋分又蟄而潛于淵,此知進知退,變化莫測之物也。九五飛龍在天位之極,中正者,得時之極,乃在于此,若復過于此,則極而亢矣。以時則極,以勢則窮,安得不悔。
上九陽剛之極,有亢龍之象,故占者有悔。知進知退,不與時偕極,斯無悔矣。伊尹之復政厥辟,周公之罔以寵利居成功,皆無悔者也。
用九,見羣龍无首,吉。
此因上九亢龍有悔而言之。用九者,猶言處此上九之位也。上九貴而無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動而有悔矣。到此何以處之哉?惟見群龍無首則吉。群龍者,潛見躍飛之龍也。首者頭也,乾為首。凡卦,初為足,上為首,則上九即群龍之首也。不見其首則陽變為陰,剛變為柔,知進知退,知存知亡,知得知喪,不為窮災,不與時偕極,乃見天則而天下治矣,所以無悔而吉。此聖人開遷善之門,教占者用此道也。故陽極則教以見群龍無首吉,陰極則教以利永貞。蓋居九而為九所用,我不能用九,故至于亢。居六而為六所用,我不能用六,故至于戰。惟見群龍無首利永貞,此用九用六之道也。乾主知,坤主能,故言利永貞。用易存乎人,故聖人教之以此。昔王介甫常欲繫用九于亢龍有悔之下,得其旨矣。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乾元亨利貞者,文王所繫之辭,彖之經也。此則孔子贊經之辭,彖之傳也。故亦以彖曰起之。彖者材也,言一卦之材也。後人解彖者斷也,又解豕走悅,又解為茅犀之名,不如只依孔子材之一字可也。下文象曰象字亦然。易本占卜之書,曰元亨利貞者,文王主于卜筮以教人。至于孔子之傳,則專于義理矣,故以元亨利貞,分為四德,此則專以天道發明乾義也。大哉,歎辭。乾元者,乾之元也。元者大也,始也。始者,物之始,非以萬物之始即元也。言萬物所資以始者,此乃四德之元也。此言氣而不言形,若涉于形,便是坤之資生矣。統,包括也,乾元乃天德之大始,故萬物之生,皆資之以為始。又為四德之首,而貫乎天德之始終,故統天。天之為天,出乎震,而生長收藏,不過此四德而己,統四德則統天矣。資始者,無物不有也。統天者,無時不然也。無物不有,無時不然,此乾元之所以為大也。此釋元之義。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施,始智反)
有是氣即有是形。資始者氣也,氣發洩之盛,則雲行雨施矣。品者,物各分類。流者,物各以類而生生不已,其機不停滯也。雲行雨施者氣之亨,品物流形者物隨造化以亨也。雖物之亨通,而其實乾德之亨通也。此釋乾之亨。施有二義,平聲者用也加也設也,去聲者布也散也惠也與也。此則去聲之義。
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
大明者,默契也。終謂上爻,始謂初爻。即初辭擬之,卒成之終,原始要終以為質也。觀下句六位二字可見矣。六位者六爻也,時者六爻相雜,惟其時物之時也。爻有定位,故曰六位。六龍者,潛與亢之六龍六陽也。陽有變化,故曰六龍。乘者憑據也,御者御車之御,猶運用也。上文言統者,統治綱領,統天之統如身之統四體。此節言御者,分治條目。御天之御,如心之御五官。六位時成者,如位在初時當為潛,位在上時當為亢也。御天者,行天道也。當處之時則乘潛龍,當出之時則乘飛龍,時當勿用聖人則勿用,時當知悔聖人則知悔也。乘龍御天,只是時中。乘六龍便是御天,謂之曰乘龍御天,則是聖人一身常駕馭乎乾之六龍,而乾之六龍常在聖人運用之中矣。學者當觀其時成時乘,聖人時中變化,行無轍跡之妙可也。然言天道而配以聖人何也?蓋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中,則參天地者惟聖人也,故頤卦曰聖人養賢以及萬民,咸卦曰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恒卦曰聖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皆此意。
言聖人默契乾道六爻終始之理,見六爻之位各有攸當,皆以時自然而成,則六陽淺深進退之時,皆在吾運用之中矣。由是時乘六龍,以行天道,則聖即天也。上一節專贊乾元,此一節則贊聖人,知乾六爻之理而行乾元之事。則澤及于物,足以為萬國咸寧之基本矣,乃聖人之元亨也。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各者各自也,即一物原來有一身,各有族類,不混淆也。正者不偏也,言萬物受質,各得其宜,即一身還有一乾坤,不得倚附妨害也。物所受為性,天所賦為命,保者常存而不虧,合者翕聚而不散。太和,陰陽會合,冲和之氣也。各正者,各正于萬物向實之初。保合者,保合于萬物向實之後。就各正言,則曰性命,性命雖以理言而不離乎氣。就保合言,則曰太和,雖以氣言,而不離乎理,其實非有二也。
言乾道變化不窮,固品物流形矣。至秋則物皆向實,各正其所受所賦之性命,至冬則保全其太和生意,隨在飽足,無少缺欠。凡資始于元,流形于亨者,至此告其終,斂其迹矣,雖萬物之利貞,實乾道之利貞也,故曰乃利貞。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乘龍御天,乃聖人王道之始,為天下開太平,至此則惟端拱首出于萬民之上。如乾道變化,無所作為,而萬國咸寧,亦如物之各正保合也。乘龍御天之化至此,成其功矣,此則聖人之利貞也。咸寧之寧,即各正保合也,其文武成康之時乎,漢文帝亦近之。如不能各正保合,則紛紜煩擾矣,豈得寧。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
象者,伏羲卦之上下兩象,周公六爻所繫辭之象也,即彖辭之下,即以彖曰起之是也。天行者,天之運行,一日一周也。健者運而不息也,其不息者,以陽之性至健,所以不息也。以者用也,有所因而用之,之辭即箕子以之之以也。體易而用之,乃孔子示萬世學者用易之方也。自彊者,一念一事,莫非天德之剛也。息者,間以人欲也。天理周流,人欲退聽,故自彊不息,若少有一毫陰柔之私以間之,則息矣。彊與息反,如公與私反。自彊不息,猶云至公無私。天行健者,在天之乾也。自彊不息者,在我之乾也。上句以卦言,下句以人事言,諸卦倣此。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陽在下者,陽爻居于下也。陽故稱龍,在下,故勿用。此以下舉周公所繫六爻之辭而釋之,乾初曰陽在下,坤初曰陰始凝,扶陽抑陰之意見矣。
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德,即剛健中正之德。出潛離隱,則君德已著,周遍于物,故曰德施普。施字如程傳作去聲。
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反復猶往來,言君子之所以乾夕兢惕,汲汲皇皇,往來而不已者,無非此道而已。動循天理,所以處危地而無咎。道外無德,故二爻言德。
或躍在淵,進无咎也。
量可而進,適其時則无咎,故孔子加一進字以斷之。
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造作也,言作而在上也,非制作之作。大人龍也,飛在天,作而在上也。大人,釋龍字。造釋飛字。此止言飛龍在天。下同聲相應一節,則言利見大人。上治一節,方言大人之事。乃位乎天德一節,則見其非無德而據尊位,四意自別。
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此陰陽盈虛一定之理,盈即亢,不可久,致悔之由。
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天德二字,即乾道二字。首頭也,即見群龍無首之首也。言周公爻辭,用九見群龍无首吉者何也,以天德不可為首,而見其首也。蓋陽剛之極,亢則有悔,故用其九者,剛而能柔,有群龍無首之象則吉矣。天行以下,先儒謂之大象,潛龍以下,先儒謂之小象,後倣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