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下艮上】
《程傳》:艮序卦: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乾坤之交,三索而成艮,一陽居二隂之上,上止而下靜,故為艮也。
萊按:雜卦曰:震,起也;艮,止也。曷言乎起也?一索而得男,陽之始也,萬物出乎震也。曷言乎止也?三索而得男,陽之終也,萬物所成終而成始也。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
《程傳》: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動于欲也。故艮之道,當艮其背,所見者在前,而背乃背之,是所不見也。止于所不見,則无欲以亂其心,而止乃安。不獲其身,不見其身也,謂忘我也。行其庭,不見其人,謂不交于物也。外物不接,内欲不萌,如是而止,得止之道而无咎也。
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叶抗】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叶芒】
萊按:艮,止也。孔子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可見聖賢無枯槁寂滅學問,用則行,舍則藏是也。光明二字最妙,不但時不當動而動者道不光明,即時不當靜而靜者道亦不光明。
艮其止,止其所也。
平甫項氏曰:卦辭為艮其背,彖為艮其止。晁說之氏曰:彖亦當為艮其背。自王弼以前,无艮其止之說。今按古文背字為北,有訛為止字之理。
上下敵應,不相與也。
平甫項氏曰:上下敵應,八純卦皆然,而獨于艮用為卦義者,他卦象雖相敵,情自相與,惟艮則上下二卦,隂陽各正其性,而無外求之情,故有不相與之義。
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
平甫項氏曰:新安朱先生曰:艮其背,不獲其身,止于止也;行其庭,不見其人,止于行也。安世按:彖辭揭艮其背于上,而總結之曰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則此三句皆自背言之也。夫背者,自視則不獲其身,行于人之庭則不見其人,蓋或止或行,皆无所覩也。
萊按:是以二字從上下敵應,不相與來。蓋已見因人而生,不見有人則忘,人並忘已矣,乃制之于外以安其内之義也。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平甫項氏曰:兩雷、兩風、兩水、兩火、兩澤,皆有相往來之理。獨兩山并立,各止其所,不相往來。人之一身,至易止者背,至難止者心。能使心之所思,各止其位,不貳不雜,則可以言止矣。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貞。
《程傳》:初在下,趾之象。艮其趾,止于動之初也。事止于初,未至失正,故无咎也。隂柔患其不固也,戒以永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
中溪張氏曰:股動則腓動,股止則腓止,是動止之權不在腓也。九三居下體之上,為艮之主,二既不得以柔中之道拯三過剛之失,不得已隨之,豈其心之所欲哉?曰:不快。
萊按:二何以不自主也?曰:三,艮之主也。二處其下,為其所制,不自由也,故取此象。
象曰:不拯其隨,未退聽也。
《本義》:三止乎上,不肯退而聽乎二也。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夤,引貞反】。
萊按:卦有六爻,三當其半,非可止之所也。三艮之主,下卦之終,肆其剛而強止,止非其所,詎能安乎?此如告子之強制其心者。限分而為上下,則成相隔之形;夤列而為左右,則少相資之義。心居其間,无所依託,故其危至于薰心也。
汴水趙氏曰:限,限隔也,在身為膺。列,分解也。夤,夾脊肉,後為夤,前為心。平甫項氏亦指列為裂。彭氏曰:言輔不言口,言身不言面,言夤不言心,言限不言腹,言腓不言股,言趾不言足,皆不獲其身也。敵應而不相與,不見其人也。夤字從肉不從夕,字書作 。
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六四,艮其身,无咎。
中溪張氏曰:諸卦唯咸與艮以身取象,此近取諸身者也。艮四當心位,不言心而言身者,蓋心不可見,而身者心之區宇也。觀其身之止,則知其心之止,又安有妄動之咎哉!
象曰:艮其身,止諸躬也。
平甫項氏曰:恐人誤以身為正面,故以躬解之。傴背為躬,躬者,見背而不見面也。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
萊按:輔者,言之所由出也。艮其輔,止其言也。止其言,非不言也,貴有序也。五,君位也,王言如絲,其出如綸,可不慎乎?言易致悔,有序故悔亡。
雲峯胡氏曰:輔,頰之兩旁骨背後可得而見者,咸言其面,故并見頰舌。艮其皆,故止言輔。
象曰:艮其輔,以中正也。
《本義》正字羨文叶韻可見。
上九,敦艮,吉。
《程傳》:以剛居上,為成艮之主,在艮之終,止之至堅篤者也。敦,艮也。人之止難于久,故節或移于晚,守或失于終。上九能敦厚于終止,道之至善,所以吉也。
平甫項氏曰:上九與三相類,皆一卦之主也。然九三當上下之交時,不可止而止,故危。上九當全卦之極時,可止而止,故吉。聖人于三謂之限,于上謂之終。終則時之所當止,限則人之所強止。
萊按:震、艮,反對之卦也。震之主在下,故初九重于九四;艮之主在上,故上九吉于九三。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終也。
雲峯胡氏曰:艮之在上體者凡八而皆吉,人可不自厚哉!厚于始,可不厚于終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