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
《本義》: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于此,故于時為春,于人則為仁,而衆善之長也。亨者,生物之通,物至于此,莫不嘉美,故于時為夏,于人則為禮,而衆美之會也。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故于時為秋,于人則為義,而得其分之和。貞者,生物之成,實理具備,隨在各足,故于時為冬,于人則為智,而為衆事之幹。幹,木之身,而枝葉所依以立者也。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
萊按:在天為元者,在人為仁也。元首亨利貞,仁首義禮智,所貴君子之體之也。體有諸躬也,元足以長乎善,君子足以長乎人也。君子之道,繁而有節,質而多儀者,莫禮若也。嘉之所會,萬物潔齊,燦然可觀也,并育不害也。合之于禮,吉凶賓嘉之重,有秩然之度數也;食飲進反之微,有油然之節制也。利者,義之反也。曰和,何哉?利于己則害義,利于物則和義,君子小人之殊也。坤之義曰方,乾之義曰和,聖人賢人之别也。文王曰貞,孔子更曰固,何哉?曰:不正不可言事也,不固不可言幹也,貞兼夫正而固也。君子之建大功,垂大業,盖本諸此也。
西山真氏曰:四德之說,世言天與人二,今以此條觀之,則人與天未嘗不一也。盖在天為元亨利貞,而在人為仁義禮智。元亨利貞,理也;生長收藏,氣也。有理則有氣。仁義禮智,性也;惻隱、羞惡、辭遜、是非,情也。有性則有情。天人之道,曷嘗有二邪?然天无心而人有欲。天惟其无心也,故元而亨,亨而利,利而貞,貞而又元,通復循環,未嘗閒斷,於穆之命,終古常新。人惟其有欲也,故惻隱之發而殘忍奪之,辭遜之發而貪冒雜之,羞惡之發而苟且間之,是非之發而昬妄賊之,于是乎與天不相似矣。學者當知天有此德,吾亦有此德。屏物欲,養性情,則通體皆仁,隨觸而應,即天之春,物物欣欲也。動容周旋,莫不中禮,即天之夏,物物嘉美也。吾之及于物者,足以養欲給求,即天之秋,萬寶得遂其性也。吾之守于内者,足以根本萬事,即天之冬,萬物所由以出也。人與天其果二乎哉?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汴水趙氏曰:元亨利貞,至于君子行之而後有德之名。
【范諤昌以彖既釋元亨利貞,文言又釋之,疑其重複。趙氏曰:易周萬變而卦止六十四,乾首諸卦而彖止四言,辭雖至約,理則无窮,安得不反復屢致其說?前章通而為一,此章析而為四,後章兩而為二。易,變易也。元亨利貞散于諸卦,其變不一,故聖人極其變以為言】。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悶,不見是而无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樂音洛】。
萊按:易與論語丘不與易也易字同。易者,移風易俗之義。龍而見曰善世,龍而隱曰不易乎世。名者,實之賓也。初德成而名不成,何哉?曰:未有功業表見于時,鮮有知者,故不成乎名。不易乎世,則遯世矣。甘貧樂道,何有于悶?不成乎名,甚且不見是矣。知希我貴,又何有于悶?時當樂也,樂則行之;道可憂也,憂則違之。違,謂非得志行道之初心也。樂行憂違,亦既无所固執矣。雖然,有不易者焉,曰確,擇之明也;曰不可拔,守之堅也。此之謂龍德而隱。
【汴水趙氏曰:此章文法與大傳中諸爻問答絶同,當是門人紀録之辭。漢儒合彖、象于經之時,止及一爻、二爻者,仍著本篇。乾、坤六爻皆備,故取附于卦】。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行,下孟反】。
萊按:見龍在田,言其德之及物也。文言曰:庸言庸行,閑邪存誠,何哉?曰:天下无无體之用也。庸言信,庸行謹,心之下也。邪无可閑而閑之,誠不待存而存之,功之密也。推是而及于物也,善在一世而不伐其能,德被天下而並忘其惠,非聖人能之乎?曰龍德,又曰君德,明功之由于德,德之堪其位也。五曰大人,二亦曰大人,是五之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鬼神合吉凶,皆由二之信庸言,謹庸行,閑邪存誠之所致也。故中庸之道,至于參天地。
【卦例二五曰中,九五曰正中,二言正中,遂有不潛未躍之說。按:孔子贊乾之大曰: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則中正乃乾所固有,不必九五始言中正也】。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脩業。忠信,所以進德也。脩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幾,堅溪反】。
萊按:二君德已具,進至于三,復何為哉?唯進德脩業而已。忠,主于心者;信,見于言者。脩辭訓誥是也。立其誠,華於外者,實于中也。德曰進,不自止也;業曰居,有諸己也。知至至之四句,由體而用也。幾,動之微;義,事之宜也。至,至于五也。知其可至而至于五,則可與言進退之幾。終,終于三也。知其當終而終于三,則可與存上下之義。至於五,上位也。縱居上位,乃安行時位之常,何有于驕?終于三,下位也。雖在下位,乃安守分義之正,何為而憂?此舜、禹、益、伊尹、周公之事。至于五,則為舜、禹;終于三,則為益、伊尹、周公。而厲之一字,周公所獨也。何則?舜、禹、益尚已放太甲于桐,伊尹不以為嫌;復歸于亳,太甲不以為怨。若成王,則疑周公矣。於以慨世運之降,而聖人之漸難為也。此周公繫此爻而知其厲也。【此說余參之汴水趙氏、東谷鄭氏而悟者】。
九四曰或躍在淵,无咎,何謂也?子曰:上下无常,非為邪也;進退无恆,非離羣也。君子進德脩業,欲及時也,故无咎。【離力智反】,
萊按:改革之際,雖聖人亦有難白之隱,此夫子所以原其心也。躍,上也,進也;淵,下也,退也。无常无恆,形容一或字,踪跡雖異,位地縱殊,然非為邪以離羣也。推其進德修業之功,明其及時行道之欲,咎之所以无也。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叶滸】。則各從其類也。
《本義》:作,起也。物,猶人也。覩,釋利見之意也。本乎天者謂動物,本乎地者謂植物,物各從其類。聖人,人類之首也,故興起于上,則人皆見之。
【臨川吳氏曰:鶴鳴而子和,雄鳴而雌應,一雞鳴而衆雞皆鳴,同聲相應也。日,火之精,而取火于日。月,水之精,而取水于月。磁石,鐵之母,而可以引鐵,同氣相求也。濕者下地,故水之流趨之。燥者乾物,故火之然就之。龍興則致雲,雲從龍也。虎嘯則風生,風從虎也。凡此六者,皆同類相感召。聖人與人亦同類,故作于上,而萬物咸覩之。
又曰:先以聲氣水火雲風六句為比,而後言聖人作,則人利見之。又以動植之親上親下,喻利見者之親。聖人亦然,諄諄言之,而人以各從其類一句,總結上文九句也】。
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進齋徐氏曰:爻辭但言有悔,而夫子以動釋之,盖吉凶悔吝生乎動也。
潛龍勿用下【叶滸】也。
萊按:以爻位言也。
見龍在田,時舍【叶暑】也。【舍,去聲】。
萊按:見龍在田,既曰德施普也,又曰天下文明,兹言時舍,何也?
平甫項氏曰:舍非用舍之舍,去聲讀。
東谷鄭氏曰:龍在淵,在天之物也,田豈龍之所安哉?時舍者,非久安之位也。
終日乾乾,行事也。
萊按:上一節言道,此一節言事,由體達用之義也。三之位非無事之位也,故曰行事。
或躍在淵,自試也。
汴水趙氏曰:凡飛者必先躍,所以作其飛沖之勢。今鳥雛習飛,必跳躍于巢,以自試其羽翰。四之躍,亦猶是也。
飛龍在天上,治【叶持】也。
萊按:上治,治之最上者也。熙熙皥皥,蕩蕩平平,其斯時之謂歟?
亢龍有悔窮之災【叶兹】也。
萊按:此專以位言,不言其致災之故。
乾元用九,天下治【叶持】也。
隆山李氏曰:四德獨舉一元,何也?元、亨、利、貞同出于元,如循環然。乾道之終,則一元復用矣。
萊按:乾元,天德之首也。上言天德不可為首,此用九而冠以乾元也。大哉乾元,何施不可,而曰用者,善其用也。洪範傳: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其用九之義與,而天下无不治矣。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
萊按:陽氣潛藏,冬令也。以龍而言,在湫谷也。使此時而在天在田,為雷為雨,害滋大矣。人事亦如是也,故曰勿用。陽在下也,以德言;下也,以位言;此以時言。
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叶芒】
萊按:德施普也,著其功也;時舍也,明其位也;天下文明,被其化也。
終日乾乾,與時偕行【叶杭】
萊按:反復道,進德也;行事,建功也。此一節乘時也。
或躍在淵,乾道乃革。
萊按:進无咎,可革也;自試,欲革也。此一節乃革也。
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
萊按:大人造,美其制作之盛也。上治,著其蕩平之化也。此一節喜其位之配乎德也。
亢龍有悔,與時偕極。
萊按:盈不可久,有必亢之道也;窮之災也,處已亢之地也。此一節明致亢之由也。
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本義》:剛而能柔,天之法也。
萊按:天德不可為首,用九之故也。天下治也,用九之效也。乃見天則,用九之道也。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本義》:始則必亨,理勢然也。
利貞者,性情也。
《本義》:收斂歸藏,乃見性情之實。
平甫項氏曰:始而亨者,乾之事業。利而貞者,乾之性情也。性情指本體言之,利者散而為萬,貞者合而為一,已散而復合,已萬而復一,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而其所謂虚一者,未嘗動也。
萊按:利而貞,貞而復,為元性也,而情寓焉。散而為萬物曰性命,合而為利貞曰性情。易于復見天之心,于剥、于復、于蠱見天之行,于臨見天之道,于无妄見天之命,于咸、于恆、于大壯、于萃見天之情,于乾見天之性情。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本義》:始者,元而亨也。利天下者,利也。不言所利者,貞也。
萊按:文言元者善之長也一章,分元亨利貞而四之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分元亨利貞而二之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合元亨利貞而一之
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萊按:此章合卦爻而言。夫子彖傳、文言反復贊美不足,至是復嘆曰:大哉乾乎!歷數其德而贊之:曰剛,其體也;曰健,其行也;曰中,无過不及也;曰正,不偏倚也;曰純,有陽无陰也;曰粹,有善无惡也;曰精,神妙中凝,色象外絶也。此贊乾之卦,而天與聖人可各備也。
六爻發揮,旁通情也。
《本義》:旁通,猶言曲盡。
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本義》:言聖人時乘六龍以御天,則如天之雲行雨施,而天下平也。
中溪張氏曰:彖言雲行雨施,而以品物流形繼之,則雲雨為乾之雲雨。此言雲行雨施,而以天下平繼之,則聖人之功即乾,而雲雨乃聖人之德澤乎。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萊按:初何言成德也?曰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則初固聖人也。何言行而未成也?曰成者德也,未成者行也,隱也,故弗用也。周公爻詞唯三稱君子,此章二亦稱君子,初亦稱君子,以德言也。故二曰君德,初曰成德。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寛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萊按:二曰庸言庸行,閑邪存誠,此以德性言也,未及學問也。古無帝王而不聖賢者,无聖賢而不學問者,此追述其學聚問辨之功也。聚已辨已,无以居之,不有諸已也。何以居之?曰寛,優裕自得也。无以行之,不能及人也。何以行之?曰仁,惠澤咸周也。二三皆言德業,二復申言者,明君德所由成也。漢祖、唐宗有九五功名,無二三學問。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
萊按:九陽爻,三陽位,曰重剛。卦以二、五為中,故三、四皆曰不中。在下卦之上而不在天,在上卦之下而不在田,逼于上則疑易生,絶于下則忌易起,此其所以危也。此一節發揮一厲字。
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萊按:上下皆乾,四居上卦之下,下卦之上曰重剛。三不在天,不在天而人之位可安也,故曰知終。終之四則皆不在焉,此其疑也。或曰:聖人有天下而不與者,曷疑也?曰:舜禹有天下者,益不有天下者,而皆避堯舜禹之子,是舜禹疑其不有天下,而益且疑其有天下也,此四之所以疑也。此一節發揮一或字。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萊按:後天而奉天時,是後天之事,專指天時言也。天時曷言乎後天也?曰:日月之往來,四時之代謝,以象告也。大人治歷明時,對時育物,後而奉之也。若先天不違,其不違者何事哉?曰:乾之大人,當與中庸至誠至聖參看,羲、農、黄帝、堯、舜、禹、湯當之。天未以象告,而羲、農、黄帝、堯、舜、禹、湯之所為,即先天事也。推而遡之,如書契之興,衣裳之制,水土稼穡之利,禮樂甲兵之防,迨網罟、舟楫、弧矢、杵臼之類,至纖細,已亦行之千萬世而无弊,皆天之所不違也。其即先天之事與?邵子曰:堯以前,先天也;堯以後,後天也。殆不然已。
【文言同聲相應一節,止發揮利見二字,其德盛化神之妙,全從此節發出,極巍巍蕩蕩之至矣。先儒引回紇見一大人而還之占,以證斯爻,恐非其類也】。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喪,息浪反】。
《本義》:所以動而有悔也。
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本義》知其理勢如是,而處之以道,則不至于有悔矣,固非計私以避害者也。再言其唯聖人乎!始若設問,而卒自應之也。
瞿唐來氏曰:初九隱而未見二句,釋一潛字,而言君子者再,盖必君子而後能安于潛也。上九亢之為言三句,釋一亢字,而言聖人者再,盖必聖人而後能不至于亢也。
萊按:貴而无位一段,止言時位之亢,此節發出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以明悔由自致,結到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以括全易之義。
易俟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