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静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叶杭】
萊按:坤至柔也,而萬物資生之時,勾芒畢達,孰得而禦之?曰動也。剛至靜也,而品物咸亨之日,賦形有定,孰得而易之?曰德方。凡此皆後乎天以成物也,後則得所主而合坤道之常也。萬物之氣藴而未發者曰含,萬物之形成而已著者曰光。光无不含,含无不光。化者變之成,將所含者化而光之也,此坤之道也。坤之道,順也,承天而時行也。時行不先天,不後天也。
【按:彖傳後順得常,原未及主利二字。鄭氏曰:後而得所主則利。是後得主三字當一讀,不聯利字文。言後得主而有常,利字亦添不入】。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叶腔】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氷至。盖言順也。
萊按:履霜之始,何便說到臣弑君、子弑父地位?盖極言小之不可不慎,微之不可不防也,然亦非過計也。王莽之簒,安禄山之叛,豈一朝一夕之故耶?聖人道理,只有辯之早一著,則銷患于未萌矣。順不當作慎,觀馴致其道至堅氷也,其義可見。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内,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无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程傳》:直,言其正也。方,言其義也。君子主敬以直其内,守義以方其外。敬立而内直,義形而外方。義形于外,非在外也。敬義既立,其德盛矣。不期大而大矣,德不孤也。无所用而不周,无所施而不利,孰為疑乎?
隆山李氏曰:乾九二言誠,坤六二言敬,先儒誠敬之學起于此。乾九二言仁,坤六二言義,先儒論仁義之用取諸此。
萊按:乾二、三兩爻主學問言,坤二爻亦主學問言。易,理學之祖也,發于乾、坤者,聖人之道建諸天地也。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終也。
萊按:五曰美,三曰美,居陽位也。陽位在諸卦不言美,在坤言美者,純陰也。純陰則陽貴矣。六居三,六居五,美而弗炫其美也。故三曰含章,五曰黃裳。
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无咎无譽。盖言謹也。
萊按:天地閉之象,曷為于四見之?曰:下三爻陰也,重之又皆陰焉,是一卦之中有陰而无陽也。見于四者,重卦之始也。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于事業,美之至也。
萊按:乾之五稱大人,重以位也。坤之五稱君子,重以德也。黄,地之色也。中,土之位也。通,洞達也,无不暨也。理,條貫也,无不晰也。正位,五也。居體,六居五也。乃人君有文明之德,而謙讓自下者,聖人恐疑其存而不發也,又申暢于四支,發于事業之義,以極贊其美。
陰疑于陽必戰,為其嫌于无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黄。
萊按:陰疑于陽,陰似陽也,猶臣盛之極疑于君也,必戰之勢也。陰曷為稱龍也?為其嫌于无陽也。陰不知有陽,猶臣不知有君也。曰稱龍,非真龍也。曰血,陰類也,猶未離其類也。疑于陽而實陰也,猶疑于君而實臣也。血曰玄黄,陰陽皆傷也。曰天地之雜,陰似陽,臣似君,昧尊卑之義也。曰天玄而地黄,陰終不可為陽,臣終不可為君,嚴上下之防也。
平甫項氏曰:聖人惡陰道之盛,故陳其禍敗,列其名分,以深戒小人。曰疑于陽,曰嫌于无陽,曰未離其類,曰天地之雜,皆指陰而言,无與陽事也。
程沙隨曰:稱龍,偽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