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八论

[唐]孔颖达疏| 易经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八論

第一論:易之三名

正義曰: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自天地開闢,陰陽運行,寒暑迭來,日月更出,孚萌庶類,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續,莫非資變化之力,換代之功。然變化運行,在陰陽二氣,故聖人初畫八卦,設剛柔兩畫,象二氣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

謂之為易,取變化之義,既義總變化而獨以易為名者。《易緯乾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也,變易也,不易也。」又云:「易者,其德也光明四通,簡易立節,天以爛明,日月星辰,布設張列,通精無門,藏神無冗,不煩不擾,淡泊不失,此其易也。」

變易者其氣也。天地不變,不能通氣,五行迭終,四時更廢,君臣取象,變節相移,能消者息,必專者敗,此其變易也。

不易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

鄭玄依此義作《易贊》及《易論》云:「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故《繫辭》云:「乾坤其易之醞邪!」又云:「易之門戶邪!」又云:「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此言其易簡之法則也。又云:「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无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此言順時變易,出入移動者也。又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此言其張設布列,不易者也。

崔覲,劉貞簡等並用此義云:「易者謂生生之德,有易簡之義,不易者言天地定位,不可相易;變易者謂生生之道,變而相續。」皆以緯稱,不煩不擾,澹泊不失,此明是易簡之義,无為之道。故易者易也,作難易之音。

而周簡子云:「易者易(音亦)也,不易也,變易也。易者易代之名,凡有无相代,彼此相易,皆是易義。不易者常體之名。有常有體,无常无體,是不易之義。變易者相變改之名,兩有相變,此為變易。」

張氏、何氏並用此義云:「易者換代之名,待奪之義。」因於《乾鑿度》云「易者,其德也」,或沒而不論。或云:德者得也。萬法相形,皆得相易。不顧緯文不煩不擾之言,所謂用其文而背其義,何不思之甚。故今之所用,同鄭康成等,易者易也,音為難易之音,義為簡易之義,得緯文之本實也。

蓋易之三義,唯在於有,然有從无出,理則包无,故《乾鑿度》云:「夫有形者生於无形,則乾坤安從而生。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謂之渾沌。渾沌者,言萬物相渾沌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是知易理,備包有无,而易象唯在於有者,蓋以聖人作易,本以垂教,教之所備,本備於有。故《繫辭》云「形而上者謂之道」,道即无也。「形而下者謂之器」,器即有也。故以无言之,存乎道體;以有言之,存乎器用;以變化言之,存乎其神;以生成言之,存乎其易;以真言之,存乎其性;以邪言之,存乎其情;以氣言之,存乎陰陽;以質言之,存乎爻象;以教言之,存乎精義;以人言之,存乎景行。此等是也。

且易者象也,物无不可象也。作易所以垂教者,即《乾鑿度》云:「孔子曰,上古之時,人民无別,群物未殊,未有衣食器用之利,伏犧乃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中觀萬物之宜,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故易者,所以斷天地,理人倫,而明王道,是以畫八卦,建五氣,以立五常之行,象法乾坤,順陰陽以正君臣父子夫婦之義,度時制宜,作為罔罟,以佃以漁,以贍民用,於是人民乃治,君親以尊,臣子以順,群生和洽,各安其性。」此其作易垂教之本意也。

第二論:重卦之人

《繫辭》云:「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又《禮緯含文嘉》曰:「伏犧德合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伏犧則而象之,乃作八卦。」故孔安國、馬融、王肅、姚信等並云:伏犧得河圖而作易。是則伏犧雖得河圖,復須仰觀俯察以相參正,然後畫卦。

伏犧初畫八卦,萬物之象皆在其中,故《繫辭》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是也。雖有萬物之象,其萬物變通之理,猶自未備,故因其八卦而更重之,卦有六爻,遂重為六十四卦也。《繫辭曰》「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是也。

然重卦之人,諸儒不同,凡有四說。王輔嗣等以為伏犧畫卦,鄭玄之徒以為神農重卦,孫盛以為夏禹重卦,史遷等以為文王重卦。

其言夏禹及文王重卦者,案《繫辭》神農之時已有蓋取益與噬嗑,以此論之,不攻自破。其言神農重卦亦未為得,今以諸文驗之。案《說卦》云:「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凡言「作」者,創造之謂也,神農以後便是述修,不可謂之「作」也。則幽贊用蓍,謂伏犧矣。故《乾鑿度》云:「垂皇策者犧。」《上繫》論用蓍云「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旣言聖人作易,十八變成卦,明用蓍在六爻之後,非三畫之時,伏犧用蓍卽伏犧已重卦矣。

《說卦》又云:「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材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旣言聖人作易兼三材而兩之,又非神農始重卦矣。又《上繫》云:「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此之四事,皆在六爻之後,何者?三畫之時,未有彖繇,不得有尚其辭,因而重之始有變動,三畫不動,不得有尚其變,揲蓍布爻,方用之卜筮。蓍起六爻之後,三畫不得有尚其占,自然中間以制器者尚其象,亦非三畫之時。今伏犧結繩而為罔罟,則是制器,明伏犧已重卦矣。

又《周禮》「小史掌三皇五帝之書」,明三皇已有書也。《下繫》云:「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蓋取諸夬。」旣象夬卦,而造書契,伏犧有書契,則有夬卦矣。故孔安國書書序云:「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又曰:「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是也。」又八卦小成,爻象未備,重三成六,能事畢矣。若言重卦起自神農,其為功也,豈比繫辭而已哉,何因易緯等數所歷三聖,但云伏犧文王孔子,竟不及神農。明神農但有蓋取諸益,不重卦矣。

故今依王輔嗣以伏犧旣畫八卦卽自重為六十四卦為得其實,其重卦之意,備在說卦,此不具敘。伏犧之時,道尚質素,畫卦重爻,足以垂法,後代澆訛,德不如古,爻象不足以為敎,故作《繫辭》以明之。

第三論:三代易名

案:《周禮》太卜三易云:「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杜子春云:「連山伏犧,歸藏黃帝。」鄭玄《易贊》及《易論》云:「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鄭玄又釋云:「連山者,象山之出雲連連不絶,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備。」鄭玄雖有此釋,更无所據之文,先儒因此遂為文質之義,皆煩而无用,今所不取。

案:《世譜》等羣書:「神農一曰連山氏,亦曰列山氏。黃帝一曰歸藏氏。」既連山歸藏並是代號,則周易稱周取岐陽地名。《毛詩》云「周原膴膴」是也。又文王作易之時,正在羑里,周德未興,猶是殷世也,故題周別於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謂之《周易》。其猶《周書》、《周禮》,題周以別餘代故。《易緯》云「因代以題周」是也。先儒又兼取鄭說云:既指周代之名,亦是普徧之義,雖欲无所遐棄,亦恐未可盡通。其易題周,因代以稱周,是先儒更不別解。唯皇甫謐云:文王在羑里演六十四卦,著七八九六之爻,謂之《周易》。以此文王安周字,其繫辭之文,連山歸藏无以言也。

第四論:卦辭爻辭誰作

其《周易》繫辭凡有二說。

一說所以卦辭爻辭並是文王所作。

知者案:《繫辭》云:「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又曰:「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又《乾鑿度》云:「垂皇策者犧,卦道演德者文,成命者孔。」《通卦驗》又云:「蒼牙通靈,昌之成,孔演命,明道經。」準此諸文,伏犧制卦,文王繫辭,孔子作十翼,易歷三聖只謂此也。故史遷云「文王囚而演易」,卽是「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鄭學之徒並依此說也。

二以為驗爻辭多是文王後事。

案:升卦六四「王用亨于岐山」。武王剋殷之後,始追號文王為王,若爻辭是文王所制,不應云「王用亨于岐山」。又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武王觀兵之後,箕子始被囚奴,文王不宜豫言箕子之明夷。又旣濟九五「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說者皆云,西鄰謂文王,東鄰謂紂。文王之時,紂尙南面,豈容自言已德受福勝殷,又欲抗君之國,遂言東西相鄰而已。又《左傳》:「韓宣子適魯,見易象云:吾乃知周公之德」,周公被流言之謗,亦得為憂患也。

驗此諸說,以為卦辭文王,爻辭周公。馬融、陸績等並同此說,今依而用之,所以只言三聖,不數周公者,以父統子業故也。

案:《禮稽命徵》曰:「文王見禮壞樂崩,道孤无主,故設禮經三百,威儀三千。」其三百三千卽周公所制周官儀禮,明文王本有此意,周公述而成之,故繫之文王。然則易之爻辭,蓋亦是文王本意,故易緯但言文王也。

第五論:分上下二篇

案:《乾鑿度》云:「孔子曰:陽三陰四,位之正也。」故易卦六十四分為上下,而象陰陽也。夫陽道純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陽也;陰道不純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陰也。

乾坤者,陰陽之本始,萬物之祖宗,故為上篇之始而尊之也。離為日,坎為月,日月之道,陰陽之經,所以始終萬物,故以坎離為上篇之終也。

咸恒者男女之始,夫婦之道也,人道之興,必由夫婦,所以奉承祖宗,為天地之主,故為下篇之始而貴之也。旣濟未濟為最終者,所以明戒愼而全王道也,以此言之,則上下二篇文王所定,夫子作緯以釋其義也。

第六論:夫子十翼

其彖象等十翼之辭,以為孔子所作,先儒更无異論。

但數十翼,亦有多家,旣文王易經本分為上下二篇,則區域各別,彖象釋卦亦當隨經而分,故一家數十翼云: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繫五,下繫六,文言七,說卦八,序卦九,雜卦十。鄭學之徒並同此說,故今亦依之。

第七論:傳易之人

孔子旣作十翼,易道大明。自商瞿已後,傳授不絶。

案:《儒林傳》云:「商瞿子木,本受易於孔子,以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醜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莊。及秦燔書,易為卜筮之書,獨得不禁,故傳授者不絶。漢興,田何授東武王同子中,及雒陽周王孫,梁人丁寬,齊服生,皆著易傳數篇,同授菑川楊何,字叔元。叔元傳京房,京房傳梁丘賀,賀授子臨,臨授御史大夫王駿。其後丁寬又別授田王孫,孫授施犨,犨授張禹,禹授彭宣。」此前漢大略傳授之人也。其後漢則有馬融,荀爽,鄭玄,劉表,虞翻,陸績等,及王輔嗣也。

第八論:誰加經字

但《子夏傳》云,雖分為上下二篇,未有經字。經字是後人所加,不知起自誰始。

案:前漢孟喜易本云分上下二經,是孟喜之前已題經字,其篇題經字雖起於後,其稱經之理則久在於前,故《禮記‧經解》云:「絜靜精微,易敎也。」旣在〈經解〉之篇,是易有稱經之理。案〈經解〉之篇,備論六藝,則詩書禮樂並合稱經。而《孝經緯》稱:「易建八卦,序六十四卦,轉成三百八十四爻,運機布度,其氣轉易,故稱經也。」但緯文鄙偽,不可全信,其八卦方位之所,六爻上下之次,七八九六之數,內外承乘之象,入經別釋,此未具論也。

計五千三百六十七字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