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卦:䷨【兑下艮上】
錯、【上下】易皆咸|綜益|互復|初九變蒙|九二變頤|六三變大畜|六四變暌|六五變、中孚|上九變臨。
損:有孚,元吉,无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損,歸藏作員。簋,許慎作 ,蜀作軌。
○其卦下兑上艮,上經首乾坤,歷十卦而否泰,乾坤之合也。下經首咸恆,歷十卦而損益,咸恆上下之易也。三隂三陽之卦,皆自乾坤之合來,此卦以泰之乾上益坤上,乃損下所盈以益上,故為損。然非利於上而不利于下也,處泰之世,逸欲易生,上求陽德以自輔,而下自願以其德益之,故有孚。如是則受益者元吉,同心益上者无咎,而下之自損者亦可貞,其致之上者遂利有攸往也。盖損欲之方,莫如從儉,能有孚即享用二簋可也,豈必定八簋之豐哉?
○張氏浚曰:泰治之極,上恬下嬉,剛德之君子以誠信自結於君,止君之欲,崇君之德,若浚大澤以坿高山,故損以救泰,益以息否也。損而反質,人情甚難,非有孚其孰能之?舊說剥下民以奉君如此,何以有孚?光山謂乾君坤民,損君以益民也,又與益无異,皆不敢從】。
損,損下益上,其道大行。
【以卦體釋卦名,以下之剛益上之柔,是君子之以道事君,且其酌損,弗損其上行者,又有道也】。
損: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貞,利有攸往。
【又釋卦辭:惟以道故有孚,惟有孚故下之損、上之受益,皆善也】。
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應有時,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萃:利用大牲。此享何以二簋?盖泰之後,其欲易奢,當此時而損剛益柔,莫若救奢以儉,此正損益盈虛,與時偕行之道也。不然,盈而不已,天將損之,而泰不可保矣。故子曰:否泰,反其類也。損益,盛衰之始也。君子即損以為益,故能保盛而不衰】。
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懲:鄭作徵,蜀作澄。窒:劉作懫,孟作恎,陸作睿。慾:孟作浴,朱作欲。
○取澤之土以益山,則澤日深,山日高,是損以為益也。人情陽抑於下則忿生,隂縱於上則慾肆,處以兑悦而忿消,受以艮止而慾節,亦即損以為益也。或曰:坤為迷,忿者氣盈,慾者氣歉,皆隂迷也。益以陽明,乃能懲而窒之。或曰:忿如澤之衝,慾如澤之溺,艮以止之,乃杜其源。亦通】。
初九:已事遄往,无咎,酌損之,
【已,古作㠯,虞作祀,朱訓止,今訓我。遄,荀作顓。
○乾卦三爻本為一體,今以益上之故而損三使往,是損者三,而初實以為己之事而速其往也。且乾亦必至三乃盈,而後可以益上,此正酌盈補虚之道,所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初非不可損而自損也。
○此彖所云无咎也】。
已事遄往,上合志也。
【往者,乾之土爻,初與上合志,則三之往於上,即初之往,不必身往矣】。
九二:利貞,征凶,弗損益之。
【乾體三人,既酌三使往,則二不必往矣。若以互震而急於征行,必凶。盖益上之道,原有不必損以為益者,盖我得其正,即所以益上也。莊光不仕,而東漢重名節,其益上者不既多乎?
○此彖所云可貞】。
九二,利貞,中以為志也。
【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道之中也。二志於中,故不必往以失已】。
六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乾體三人,今損三使往於上,是三人行而損一人也。而此一陽之往,四五尊而上之,不一人行而得其友乎?此與剛上而尚賢同義。邱氏謂九三上則上六下而為三,剛柔偶合,亦通。
○此彖所謂利有攸往,三往在上,故於上見之】。
一人行,三則疑也。
【明止以一陽往之故。朱子曰:兩相與則專,三則雜而亂】。
六四,損其疾,使遄有喜,无咎。
【下三爻以益上為心,上三爻則受益者也。坤知己有隂柔之疾,而求乾之陽明以自益,今初遄三之往,則上隂柔之疾已損,不惟五元吉,而四亦有喜,其喜乃初之遄往者使有之也。初无咎,而四亦无咎矣。
○亦所云无咎】。
損其疾,亦可喜也。
【言亦者,對五而言。
○益上有弗損以為益者,受益亦有非身受而已益者】。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
【卦大象似離,龜象十,坤數
○古者以貝為貨,貝有五等,各得其二為朋,每朋直二百一十,十朋則二千一百,龜直如此,則靈龜也。陽明之貴似之,或者不知所自來之意,三來在上,似于五无與,而與陽明近者,志氣日清,聰明日擴,性情日正,德器日堅,若不知所自來,而受益則已多矣。誠所謂元者,善之長也,何吉如之?郭氏謂或益人,益之龜,弗克違,神益之,亦通。
○此彖所云元吉也】。
六五元吉,自上祐也。
【其元吉之益,豈誠不知所自來哉?乃陽之來在上者,祐之也。特其潜移默奪之妙,有不自知耳】。
上九:弗損,益之,无咎,貞吉,利有攸往,得臣无家。
【乾以上陽畀坤,似乾之損在此。然上之陽非有損也,正以弗自損其陽明之德,故能有益於上卦之柔暗耳。故就初二之同心益上言,則无咎;就已之弗損言,則可貞;就五之受益言,則元吉。此正乾之所為利有攸往者,自三而上也。乾之剛上,則坤之柔下,上九且得六三以為臣,而上九公爾忘私,終不以六三為我家而有之也。此爻成卦之主,故以衆美悉歸之】。
弗損益之,大得志也。
【三之弗損,中以為志,行與不行未可知。上之勿損,則往而大行,益上之志乃大得矣。劉氏文龍曰:有六五尊德樂道之君,故得遂幼學壯行之志,兼善天下,為帝者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