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兑下坤上】
臨:元亨利貞,至于八月有凶。
先儒曰:自臨之初爻至遯之二爻,在卦經八爻,在月經八月,剛柔皆變,是臨盡消也。
蒙謂當陽長之卦,以其才之能善,故其贊之深;以其時之難常,故其戒之早。因其所美而美之,因其當戒而戒之,聖人之情見矣。
彖曰:臨,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勢雖足以漸盛,而理不失于中和。剛中而和順,天理之本然也。
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于陽剛方長之時,即爲將變之戒,聖人之慮深矣。
先儒曰:臨、遯皆言浸長,同一意也。說者說其心,順者順其情,臨民之道也。剛而得中,非過剛也,長大亨以正之道也。彖言天道,孔子以人事參之,時運亦宜然也。蓋以浸長之剛,臨浸消之柔。嚴以遠之,非也,說斯可矣;健以决之,非也,順斯可矣。浸而長,得臨上之時;說而順,得臨下之道。自臨至遯,八月尚久,而云消不久,聖人之戒深矣。聖人于陰陽消長之機,有得其精妙,明哲作則,智照幾先,故如此。若待其已衰後戒,則无及矣。
蒙謂陽剛漸長之道雖能應乎天,而陽剛漸衰之勢不能逃乎時,此又知雖喜其所可喜,而亦憂其所可憂也。
象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无竆,容保民无疆。
先儒曰:相臨之道,莫若說順也。臨人之道,不臨之以勢而說之以心,不臨之以位而順之以從理,此坤、兌二體所以有臨之象也。教思无竆,則不止及一時而澤及後世矣;保民无疆,則不止安一國而德被天下矣。
蒙謂君子觀臨之象,而知化民之理爲可久,又知安民之勢爲可大,則臨民之道得矣。
初九,咸臨,貞吉。
象曰:咸臨貞吉,志行正也。
先儒曰:以卦義言也。以大臨小者,臨之道,初九、九二臨四陰也;以上臨下者,臨之位,六四、六五臨初九、九二也。惟其迭應而陰陽相感,故交相爲臨而謂之咸,言交相感而交相臨也。
蒙謂在下而獲上,唯相感以正,則可以行吉道也。
九二,咸臨,吉,无不利。
象曰:咸臨,吉,无不利,未順命也。
先儒曰:二、初象同。咸、臨言吉,而初貞,二无不利者,初位卑而不中,故取其貞;二得中而應君,故无不利。蓋下之感上,須守其正;臣之感君,須戒其順。
蒙謂剛中之德,獲信任之專,由其以至誠相感,而非順上之私也。
六三,甘臨,无攸利。既憂之,无咎。
象曰:甘臨,位不當也。既憂之,咎不長也。
先儒曰:兌爲口舌,以甘說臨人者也。然在多憂之地,故又能憂之。甘臨求諸人,既憂之求諸己。玩既憂之无咎五字,則知聖人示戒深矣。大抵易爲憂患而作,防致寇之患,則曰敬順不敗;明處泰之道,則曰艱貞无咎。未嘗不自戒懼中來,曰咎不長。又聖人開遷善之門,而速之入道也。
蒙謂以說臨人,固失其道;然知過而能改,則復于无過矣。
六四,至臨,无咎。
象曰:至臨无咎,位當也。
先儒曰:臨道向近比下,故爲至。伊川于象爻發明三義,蓋上得乎君,身得其正,下得其助,臨之至也。蒙謂守正以親臨下,民之道得矣。
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先儒曰:處于尊位,履得其中,不忌剛長而能順之,委物以能而不犯焉。故聰明者竭其觀聽,智力者任其謀爲,不爲而成,不行而至矣。大君之宜,如此而已。陽長之卦,凡遇陰柔之君,則未嘗不順之。故復、臨、泰、壯六五之爻,皆以下順陽剛而得居上之體。作易者以此垂訓,以爲君子地也。
蒙謂任天下之賢,以臨天下之衆,唯其知之明,故其行之至也。
上六,敦臨,吉,无咎。
象曰:敦臨之吉,志在内也。
先儒曰:六五之臨,知也;上六之臨,仁也。坤爲厚德,故曰敦臨。大抵厚以存心,未有不善,故敦復无悔,敦艮吉,敦臨无咎。然亦皆是積累至極處,有敦篤之義,故三卦皆于五上言之。六十四卦獨謙有吉无凶,臨次之。
蒙謂處尊高之地,而篤從善之心,厚之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