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爻變易缊》卷八,元陳應潤撰
䷺【坎下巽上】:渙: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
【假音格。】
渙,散也。民因離亂而散,至于散而復聚,乃亨。何以知其復聚也?王假有廟,成功告廟,格于鬼神,非聚而何?聚民之初,如涉大川之危險,恐其聚而復散也。利貞,利乎貞,正也。苟或不正,則非聚民之道。
彖曰:渙,亨,剛來而不窮,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廟,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剛來而不窮者,二五之剛也。柔得位乎外而上同者,坎之二隂在外,巽之二隂亦在外也。王假有廟乃在中者,五居尊位,立廟以格鬼神也。乘木有功者,巽為木而在水上,象舟之義,利涉大川也。
象曰:風行水上,渙;先王以亨于帝,立廟
【亨享同。】
風行水上,有渙散之象。先王享于帝,立廟者,欲其渙者之復聚也。
初六:用拯馬壯,吉。象曰:初六之吉,順也。
明夷之六二用拯馬壯吉者,以其明夷傷于左股之深,用壯馬以拯救之,救之急也。渙之初六亦曰用拯馬壯吉而不渙者,蓋離亂之初,民將渙而未渙,救之亦不容于不急也。且民之渙散,勢如瓦解,非一馬所可拯救。想治渙之際,君臣未孚,或有渙臣,用壯馬以拯之,求其相孚,同于治渙也。初六變中孚,君臣之志合,所以吉而順也。漢高祖初除秦暴,至南鄭,將士多遁亡,韓信亦去,蕭何追之,因薦于漢王曰:必欲爭天下,非信不可與計事。於是設壇拜為大將,由是君臣相孚,漢之得天下,蕭、韓之功居多也。
九二:渙奔其杌,悔亡。象曰:渙奔其杌,得願也。
杌,几席也。九二變觀,渙散之初,民將復聚。上之觀下,以求其治渙之臣;下之觀上,以求其治渙之主。苟得明君,則人臣之來,奔赴其几席之間,除亂解難,使渙散之民一旦復聚,悔既亡矣,所願亦得而遂也。王莽之亂,渙散既久,人心未見。馬援初見漢光武曰:當今之時,不特君擇臣,臣亦擇君。是以鄧禹、馮異輩皆奔赴于几席之間。舊渙之時,一時復聚,以成中興之功,君臣皆得所願也。
六三:渙其躬,无悔。象曰:渙其躬,志在外也。
六三變巽,巽順之人不能振作,唯渙其自已以避禍亂,所以无悔。志在外者,此必困于下僚,不能伸其志,一旦離亂逃難以避禍,志在山林,不在期廷矣。秦之亂,東陵侯仰平先遯去。王莽之亂,南昌尉梅福與逢萌相引,挂冠而去。此皆渙其躬而无悔也。
六四:渙其羣,元吉。渙有丘,匪夷所思。象曰:渙其羣,元吉,光大也。
六四變訟,上乾下坎,有折獄剛健之才。四居大臣之位,能使所渙之羣而復聚,大善而吉也。丘,大也。渙有丘治,渙事業之大者。夷,尋常也。匪夷所思,非尋常之人所能思度。象曰:渙其羣而元吉者,大臣之德光輝盛大也。唐遭安禄山之亂,玄宗幸蜀,肅宗即位于靈武,幸其民散未久,郭子儀、李光弼之大臣極力救之,使渙其羣而復序,克復王業,其德可為光大也。
九五:渙汗其大號,渙王居,无咎。象曰:王居无咎,正位也。
九五變蒙,人民渙散之時,君臣蒙難之日,苟不渙散其汗墨,大書其號令,使百姓知人君渙散之時所居何處,則逃難之民焉知君之所在?如春秋書魯公在乾侯,唐書帝在房州之類,所以得君正位而无咎也。唐德宗播遷幸奉天之時,陸贄為學士,下哀痛之詔,頒告天下,士卒聽詔,无不感泣,蓋得渙汗其大號之義歟!
上九,渙其血,去逖出,无咎。象曰:渙其血,遠害也。
【遠,去聲。】
渙之九五,人君渙汗其大號,使人民知人君之渙散,復其王居矣。上九又曰:渙其血,去逖出,无咎。何也?逖,遠也。上九變坎,坎為血卦,蓋行險之臣幸災樂禍,乘時渙散,不比舊主。如漢光武中興矣,而公孫述、隗囂之徒不肯臣服;唐肅宗中興矣,而史思明、段子璋之徒乘時作亂,直待用兵師遠去其血,然後能遠其害。甚言中興之主,渙之難聚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