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上经】第15卦-谦卦䷎地山谦卦(艮下坤上)-[宋]王宗传撰《童溪易传•卷八》

[宋]王宗传| 易经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第15卦-谦卦䷎地山谦卦(艮下坤上)

【周易上经】第15卦-谦卦䷎地山谦卦(艮下坤上)-(宋)王宗傳撰《童溪易傳•卷八》

䷎【艮下坤上】

謙。亨,君子有終。

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

謙者何?不居其有之謂也。夫既有其有矣,而不復居其有者,非以為偽也。書曰:有其善,喪厥善;矜其能,喪厥功。盖不居其有者,則欲不喪其有故也。亨,通也。司馬温公曰:人之將有為也,將有行也,施之以謙,則无不通也。

程河南曰:他卦皆有凶咎,惟謙未嘗有凶咎。他卦有待而亨,而謙則便亨。盖謙有亨之道故也。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此以天地之道,而明謙之所以亨也。夫天氣下降,以濟萬物,天之謙也。化育之功,光明著見,則謙之亨也。地勢卑順,處物之下,地之謙也。其氣上行,以交於天,則謙之亨也。天地為大矣,其道均不外於謙。君子德盛如天,業廣如地,而不以謙將之,其何以保其終?其曰君子有終,則謙之亨也。夫盈者,謙之反也。謙則不盈,盈則不謙,故又繼之以天道之虧益、地道之變流、鬼神之害福、人道之好惡,與夫尊而光、卑而不可踰之義,以明君子之所以有終也。朱子

彖曰天地也,鬼神也,人也,以分言之則殊,以理言之則一。故觀日月之進退,則知天道之虧益;觀山川之高卑,則知地道之變流;觀人道之得喪,則知鬼神之害福;觀物論之取捨,則知人道之好惡。

又曰:謙之為德,其至矣乎!所處尊矣,道則彌光也;所執卑矣,德則彌尊也。君子觀諸天地,驗諸幽明,故處卑而不爭,居尊而能降,愈久而不厭,乃能有終,故曰君子有終。其在六爻,則九三是也,故曰勞謙,君子有終,吉。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天下之物,崇高者莫如山,卑下者莫如地。地中有山,則卑下外施,而内藴其崇高者也。夫崇高藴於内,則高者降;卑下施於外,則卑者升。高卑適平,謙之義也。君子之觀此象也,則裒取夫多,增益夫寡,稱物而施,適平而止,以盡夫天理之所當然者。朱子發曰:以貴下人,則貴賤平矣;以財分人,則貧富平矣;以德分人,則賢不肖平矣。

程河南曰:謙者,治盈之道,故裒多益寡。

又曰:裒取其多,增益其寡,天理也。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六,謙德也。初,卑位也。以謙德而處卑位,謙而又謙者也,故曰謙謙,以言謙之至也。夫躬至謙之事,類非自恣自肆者之所能堪也。而能堪人之所不能堪者,必也有所養之君子也。盖君子之心,勇於自勝,而不勇於勝物,故能委蛇曲折,行乎萬物之間,而與物无忤。用此道以涉大難,則衆之所共與,而難可濟矣,故吉也。大抵自卑自牧,而不與物爭,此涉大難之道也。牧,養也。夫謙,卑德也。初,卑位也。養德之地,未有不基於至卑之所所養也。至則愈卑而愈不卑矣,此自養之力也。

六二,鳴謙,貞吉。象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大凡物之鳴者,有出於中心之誠然者,有出於不得其平而然者。六,謙之德也;二,下之正位也。以謙德而居下之正位,則得其所欲矣。故其發於聲音也,無非中心之誠然者。故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乃若上六則不然。六,謙德也;上,謙之極位也。以謙德而反居謙之極位,豈得遂欲謙之志歟?故其發於聲音也,盖有不得其平而然者。故曰:上六鳴謙,志未得也。然則六二、上六,其鳴一也,其所以鳴則不一也。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謙之成卦,在此一爻也。故卦之德曰君子有終,而九三實當之。夫謙以六為謙德也,而三則以九居之,獨何歟?曰:所以成天下之功者,非剛明之才不可故也。然以九居三,剛勝而過中也。何以知其勞而能謙歟?曰:三實艮體,而止諸坤順之下,所謂藴其崇高於卑下之地,其在象則地中有山故也。夫以剛明之才,居下位之上,上為君所任,下為衆所從,信有勞矣。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此君子致恭以存其位之道也,故獲有終之吉。夫盈者,謙之反也。乾上九之亢也,而曰盈不可久也,則謙九三之有終宜矣。亢既有悔,則有終而吉宜矣。體勞謙之德,居下位之上,為衆隂之所宗,故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然則萬民服也,非服其勞也,服其勞而能謙故也。舜之賢禹也,而曰:洚水警予,成允成功,惟汝賢。此服其勞也。

又曰:克勤於邦,克儉於家,不自滿假,惟汝賢。此服其勞而能謙也。使禹也有是勞而无是謙,則天下羣起而與之爭矣。故又繼之曰: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夫功,吾功也;能,吾能也,天下何與焉?矜伐之心一不克去,則天下羣起而與之爭。故雖智如舜,不敢謂无是也;雖神如禹,亦不能免是也。故曰萬民服也。非服其勞也,服其勞而能謙也。

六四:无不利,撝謙。象曰:无不利,撝謙,不違則也。

四當上下之衝,而以謙德居之,何所施而不利乎?曰:不一而足也。其於上也,利於恭畏,以奉順德之君;其於下也,利於卑巽,以讓勞謙之臣。處近君之地,據勞臣之上,无動而非謙,而後可也。故曰:无不利,撝謙。撝有動散之義,京房曰上下皆通曰撝謙,王弼曰指撝皆謙是也。四之无不利,撝謙,則當上下之衝,无所不利於用謙故也。夫居此之地,无所不利於用謙焉,則上盡奉上之道,而君不吾嫌;下盡接人之才,而人不吾忌。舉動施為,繩繩然莫不中度,而无失則之愆矣。故曰:不違則也。夫惟不違夫則,此其所以无不利也。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无不利。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隂以得陽為富,以謙德居五,下无其應,不富也。然四之與上,五之鄰也,皆執謙順以親夫五,而五與之同德焉,多助之象也。當是時也,既多謙順之助,則以順而動,何往而不利?故曰利用侵伐,无不利。夫侵伐所以討不順也,以至順而討不順,雖不免於征伐之事,此乃抑高舉下、仆強植弱之義,而象所謂裒多益寡者也。或曰:謙至九三而萬民服矣,至六五則容有不服而征之,何也?曰:九三萬民服也,服其謙也。乃若人君之道,則不可以專於謙柔。漢之文帝,其初盖謙遜仁柔之主也,賈生流涕之策置而不用,自以和親之一策所以待單于也,上古帝王之所未喻也。然其後世不堪其侮,勵兵講武,一戎服而匈奴遁,故後漢崔子真作為政論有曰:文帝以嚴致平,非以寛致平,則其於不服也而征之,此君道之宜也。程曰:文德所不能服,而不用威武,何以平治天下?

又曰:威德並著,然後盡君道之宜,而无所不利也。盖五之謙柔,當防於過,故發此義。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象曰: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六,謙德也。上,謙之極位也。以謙德而處極位,此執謙者之所不安也,故鳴其未得之志。雖然,當是時也,順五之命,用坤之衆,行師於外,以征邑國之不服者,而不安其居於上焉,則未得之志可以少紓矣。又况當是時也,謙柔既極,不可過用謙柔。過用謙柔,則謙以取侮,柔而不植,非大中之道也。故謙於六五、上六,皆以利用征伐為言,盖所以救謙柔之過也。

童溪易傳卷八

<經部,易類,童溪易傳>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