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上经】第13卦-同人䷌天火同人(离下乾上)-[宋]王宗传撰《童溪易传•卷八》

[宋]王宗传| 易经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第13卦-同人䷌天火同人(离下乾上)

【周易上经】第13卦-同人䷌天火同人(离下乾上)-(宋)王宗傳撰《童溪易傳•卷八》

欽定四庫全書|童溪易傳卷八*宋*王宗傳*撰

䷌【离下乾上】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昔者嘗聞聖人建立之極也,扶翼人道,以配天地。人道既植,和氣乃通,周流磅礴,不失一物,濟濟有序,遠近若一,用能與天地相為无窮也。蓋自去古漸遠,人偽日滋,分三才而裂之不已也,又併與人道尺寸而分剖之。強者侵,衆者奪,矜者忿,愚者詐,畦町爾汝,德鋤誶箕,无所不至。昔之所謂氣之和者,移而為鍥薄矣;昔之所謂序之濟濟者,轉而為貿亂矣。若是不已,則禽獸而後已,又豈特

【闕】

鬼蜮而已乎?嗚呼!此易之所以作也,此易之所以有同人也。或問之曰:同人之作,其能已後世之睽異歟?吾徒見其所以為卦者六二也,而六二則曰同人於宗,吝。二之所應者五也,而五之梗於三,四未得以應乎二也,則不免於號咷。迨其相兵相克而獲,遇其應也,則獲笑焉。彼三與四之无與於二命也,曾不顧義分,或伏於莽,或乘其墉,以與五立敵焉,此何為也哉?故

程河南曰:二同於繫,應有所偏,與在同人之道為私狹矣,故可吝也。

又曰:五以私昵應於二,先隔則號咷,後遏則笑,此乃私昵之情,非大同之體也,於君道无取。誠如是說,則同人之任屬之誰歟?應之曰:子獨不聞夫易之作也,其衰世之意邪?世道不衰,則易可无作也。故夫同人之三與四者,乃上下之際而同異之分也,所謂交爭而迭攻之地也。梗難不去,則莫有能同之者。故當是時也,在下者常謹守其分以待乎上,在上當去其強梗之難以通乎下。強梗之難去,則上下相與以施同人之化,而天下大同矣。彖所謂同人於野,此其極也,是之謂能任同人之責。然則二何嫌於吝,而五又何嫌於號與笑乎?不然,彖之所謂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者,誰乎?所謂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又誰乎?亦必曰二與五而後可也。夫柔不得位,則柔无以立;柔不得中,則柔至於過;柔而不應於乾,則又无以濟夫柔也。有此三者,此六二之所以能同人也。蓋无是三者,則徒知同之為同,而不知其所以為同矣,豈不可為同人病邪?故曰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同人之彖曰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云者,此六二應乎乾以有行之效也。夫同人之道貴乎遠,雖然,不能近,烏能遠?同人之道可與處患難,雖然,不能處平易,烏能處患難?同人於野,亨,此同人之道貴乎遠也,然近而三與四吾或昩其所之焉,豈不害吾悠遠之道乎?利涉大川,此同人之道可與處患難也,然出處語默吾與五或相戾焉,豈能處患難如平常乎?然則同人於野必期於亨,涉大川而必期於利,非應乎乾而與之偕行不可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此又合離與乾、二與五而贊六二應乎乾之義也。夫文明則能燭理,剛健則能克已,二以柔順中正而應乎五,五亦以剛健中正而應乎二,此二五之君子咸以正道相與而然也,故曰利君子貞,又曰君子正也。彼天下之人其所惡欲趨舍之志雖曰不同,而吾以君子之正一以貫之,則亦无有不同者矣,故又終之曰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君子之所以通天下之志者,以君子之正故也。何謂君子之正?曰:其在卦爻則六二、九五是也,其在人則吾心之所同然常久而不已者是也。聖人所以扶翼人道者,扶翼此者也。

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夫同人之道,其所以為同者,初非混然無所區别之謂也。天下有不同之物,吾安能強之使同也?則亦隨夫物之不同也,而與之為不同焉爾,又何害其為同也?昔者孟子嘗設喻曰:白雪之白,無以異於白馬之白。夫雪與馬俱是白也,今將謂雪為馬,可乎?不可也。

又曰:長人之長,無以異於長馬之長。夫人與馬俱是長也,今將謂馬為人,可乎?亦不可也。此同人之道,所以欲類物之族,而後物得所辨也。物得所辨,則以不同同之,乃所以同之也。夫天運乎上,火亦炎上,此雪與馬俱白,馬與人俱長之謂也。然指天而謂之火,不可也;指火而謂之天,亦不可也。兩皆不可,而乃以天與火為同人之象,何也?曰:取其俱是上也而已矣。蘇東坡曰:水之於地為比,火之於天為同人。同人於比,相近而不同,不可不察也。比以無不比為比,同人以有所不同為同。斯言得之矣。

初九:同人于門,无咎。象曰:出門同人,又誰咎也?

九以剛明之才,方當出而同乎人之初,外无其應,无所決擇,内之誠敬方新,而慢易之心不生,此正夫子告仲弓所謂出門如見大賓之時也。夫當出門而同乎人之初,无所決擇,則亦无所不同,无所不同,則亦夫誰不我同也。人既我同,則亦將敬我之不暇矣。所謂咎我者,又其誰也?然則此非人之不我咎也,我其初未嘗取咎於人也。

六二:同人于宗,吝。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易以卦為時,以爻為人,一卦而六爻,則是同時也。所以趨是時也,不可以同是人也。同人,天下大同之時也,故卦之德有取於同人于野。雖然,當是時也,以六居二,卦惟一隂,衆陽之志皆欲同之,使二於此曾无決擇於其間,非所謂君子之正也。故當此之時,居此之位,在夫靜以有守,謹其所之,彼三與四當上下之交,犯義命之戒,我乃謹守其操,自儉自嗇,如處子,如貞婦,而惟吾所宗者之是同焉可也,故曰同人於宗,吝。宗云者,已之所尊而敬者,謂九五也。如三與四,則非二之所尊而敬者也。然則六二之吝,固其分也,其可以吝道少之哉?

程河南曰:二同於繫,應有所偏焉,在同人之道為私狹矣,故可吝也。豈亦未之思邪?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象曰:伏戎于莽,敵剛也。三歲不興,安行也。

夫隂陽之情篤於相求,又况當同人之時,卦惟一隂,衆陽之志皆欲同之,而三之與二又近而與之比,故欲攻五以據其應,或伏或升以伺其釁,伏戎于莽,將以中五也。升其高陵,將以阻二也。以九三之剛而俯以就其六二之隂,伏戎於莽之象也。三,下卦之上也,而以九履之,升其高陵之象也。夫當同人之時,无所與同,不顧義命而徒恃其剛焉。然則以剛敵剛,安能行其所欲哉?是宜三歲之久,終不能興也。大抵二與五以君子之正相同相應,而三與四以小人間於其間,宜其終莫能間之也。三,數之成也,在爻為三,故曰三歲,然亦只取久意。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象曰:乘其墉,義弗克也。其吉,則困而反則也。

四之弗顧義命,與三同也。然商其罪之輕重,則困而反,則與三歲不興者有間矣。夫墉,内外之限也。三與四,交際之地也。四隂在内,九履其上,故曰乘其墉,其志亦欲阻二以攻五也。雖然,九三以剛敵剛,猶不能行其所欲,况九四之非全剛乎?其弗克攻,宜矣。盖非全剛,則不敢恃其剛也。恃其剛者,必其剛過也。九三恃其過剛,則必至於三歲不興,而終无知反之期。九四不敢恃其剛,故知其攻之弗克也,則斷之以義,而反其在我之則焉。初无待於三歲不興,失則而不知反也。孟子曰: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四之困而反,則故聖人於此以吉予之。予之以吉者,盖亦以開小人知反之門也。嗚呼!聖人之設心如此,則反天下之睽異而為同也,又何難歟?

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師相遇,言相克也。

易中以號笑兼發其義者,凡有三焉而已矣。萃之於初六曰若號,一握為笑,以言乃亂,乃萃之无常也,亦猶中孚之六三云或泣或歌之謂也。旅之上九與同人之九五,則以號咷之先後相反為言者。夫旅之上九身處乎外,亢然居上,下無應援,非能與人同者,而人亦弗之同焉,故曰旅人先笑後號咷,盖言初之嘻而終之戚也。同人之五則異乎此矣,五以君子之正下應六二,二以君子之正上應九五,二人同心久矣。九三、九四以二剛間乎其間,故二不得不自儉自吝,謹其所守以待夫五,而五亦不得不自恐自懼,以克乎敵而下通夫二也。夫夬,决小人之卦也,以五君子而夬一小人,宜无甚難也。而九二以莫夜之有戎也,而不免於惕且號焉,則同人之五雖居利勢,而三、四二剛腹心之患不輕也,烏能无號咷之懼邪?惟能有恐懼於其先,則能无恐懼於其後矣,故曰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謂其敵之剛也。其曰相克,則其恐懼宜多矣。大師相克之後,乃獲與二相遇,則先號咷者,大師相克也;後笑者,與二相遇也。夫二、五之君子,以正相與,此所謂中直也。當恐懼之初,號咷之先,二人之心未始不同,而二剛不能間焉者,以中直故也。故繫辭於此爻又釋之曰:二人同心,其利斷金,謂克去者二剛也。同心之言,其臭如蘭,謂先號咷而後笑也。

司馬温公曰:德之未孚,信之未光,近者不服,遠者不懷,故號咷也。中則不阿,正則不私,不阿不私,天下歸之,始於憂勤,終於逸樂,故後笑也。而程河南乃曰:五以私昵應二,先隔則號咷,後遇則笑。此乃私昵之情,失大同之體也,於君道無取。豈亦未之思邪?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上九處不爭之地,不同乎人,而亦不異乎人者也,故曰同人于郊。夫同人于郊,固不若同人于野之廣且遠也,然與其爭非其應,而動九五之師者,固有間矣,故曰无悔。曷不觀諸九四乎?九四之象曰:其吉,則困而反則也。此有悔之謂也。若上九處不爭之地,則未嘗失則也,亦未嘗反則也,何悔之云?雖然,當同人之時,以剛健有行之才,而處不同人之地,亦豈其所願欲然邪?盖亦有不得已焉者矣,故曰志未得也。何謂有所不得已?曰所居之位然也。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