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曰:大衍之數說蓍,天地之數說造化,生生不窮之理,此外是後人推說出。愚亦曰:易數不過大衍之數五十,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即無所謂四十五數也。四十五數,九宫數也,乃後人推出,以附會於易數爾。
大衍之數五十,崔憬去天一地四,以餘數五十爲大衍之數,李鼎祚深闢之。他如京房、馬融、荀爽、鄭玄、姚信、董遇、顧懽、王弼之徒,其說紛紛,無一可取。王太古以九宫數中央之五,乘南九北一,則四十五與五爲五十;乘東三西七,則十五與三十五爲五十;乘西南之二、東北之八,則十與四十爲五十;乘東南之四、西北之六,則二十與三十為五十。是得大衍之數者四。愚嘗語太古云:謂大衍之數與此數相合則可,若謂大衍之數即此數,則非五十,乃二百矣。
雲間儲華谷謂:大者,陽也。衍者,衍而伸之加倍是也。大衍者,以天數二十五倍為五十也。陽則變化,故可衍而伸之。以大名衍,表其用陽而不用隂也。其說甚新。然謂用陽而不用隂,恐或不然。
愚嚮見鄭武子揲蓍古法云: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而大衍不盡天地之數,何也?蓋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數所衍者不及五也。近得臨江黎時中之說云:大衍之數五十者,太極一,兩儀三,四象十八,卦三十六,共五十也。太極一也,太極生兩儀,一衍而三也;兩儀生四象,兩衍而十也;四象生八卦,四衍而三十六也。一為太極之數,盖先天之本體,而妙用所由起。四十九為兩儀、四象、八卦之數,蓋後天之變體,而大用所以行。後天不立,無以寓先天無體之造化;先天不妙,亦無以神後天有物之主宰。大衍之虛一而用四十有九,其理如此。黎氏之說,盖與鄭武子同,而其義又加詳焉。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凡五十有五,天地之全數也;五、六,天地之中數也。五居天中,為生數之主;六居地中,為成數之主。何謂天中?天一、天三、天七、天九之中也。何謂地中?地二、地四、地八、地十之中也。干數十,倍五而為十也;支數十,二倍六而為十二也。以五十有五去其五,餘得五十,是為大衍之數;以五十有五去其六,餘得四十有九,是為揲蓍之數。
一二三四五,生數也;六七八九十,成數也。或謂一三五七九乃天之五行,二四六八十乃地之五材。
唐僧一行以天數始於一,地數始於二,謂之二始;天數終於九,地數終於十,謂之二終;天數中於五,地數中於六,謂之二中。
邵子曰:謂陰無首,故無一;陽無尾,故無十。愚見趙虛齋易說九宫數有兩圖:一以五居中,戴九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而無十,其數縱横斜皆十五;一以六居中,戴二十左八右,四九七為肩,五三為足,而無一,其數縱横斜皆十八。古有此二圖,今人但知其一,雖於易無取,亦可為五六居中之證也。
邵子曰:蓍德圓以况天之數,故七七四十九;卦德方以况地之數,故八八六十四。愚謂圓者徑一而圍三,故分一為三,以一函三,布滿之則七也,七其七則四十九也。方者徑一而圍四,故分一為四,分四為十六,分十六為六十四也。揚子謂一與六共宗,二與七共朋,三與八成友,四與九同道,其說是已。至謂五與五相守,則謬矣。夫自一至十,止有一五,豈有兩五?揚子乃謂五與五相守,從何而又有一五耶?曰:五合一成六,合二成七,合三成八,合四成九,一二三四自合則成十,非别有一五與中央之五相合也。五居中央,屬土,土王四季,故散於四方,則成六七八九,而四方之一二三四聚而為一,則成十也。
子華子云:天地之大數,莫過乎五。或謂一、二、三、四各以五乘之,則一、五、二、五、三、五、四、五合為五十,應大衍之數。更加以本數之五,合為五十五,應天地生成之數。項平庵曰:古之制字者,一、二、三、四皆依數布畫,至五則爲㐅,象四氣之交於中,不以數畫也,數至此備矣。自此以往,皆演之而已。六、八,陰也,則如㐅而分之,六從入從,八向於分也,八全分矣。七、九,陽也,則如㐅而仲之,七始横伸,九則直伸之矣。十者,數之終,五之成也,故如㐅而四伸之,以定四方中央之位焉,所以明七、八、九、六皆合五而成也。
又曰:布算者,下一籌為一,下二籌為二,下三籌為三,下四籌為四,皆有籌焉。獨五則不下,至五則起而為一,以寓於數之上。自此以往,皆就五加之,加一為六,加二為七,加三為八,加四為九。獨十則不加,至十則變而為一,而數冺矣。故一、二、三、四以數立,七、八、九、六以五成,而十與五皆無數焉。小數極於四,大數極於九,然而每數必用五籌而後成算,此皆自然之理,是故一、二、三、四而天地之數備矣。
數至四而備,故一四為五,二三亦為五;一二三為六,二四亦為六;一二四為七,三四亦為七;一三四為八,二三四為九。總一二三四則成十。
數至九而止,十即一也。陽以進為用,故九為老陽,七為少陽。隂以退為用,故六為老隂,八為少隂。
朱子曰:九上更去不得,只得回來做八。六下來便是五,生數也去不得,所以去做七。
朱子曰:太陽居一而含九,少隂居二而含八,少陽居三而含七,太隂居四而含六。一二三四乃四象之位,九八七六乃四象之數。筮用四十九蓍而掛其一,分四十八蓍為二而揲之以四,左得一則右得三,左得三則右得一,左二則右二,左四則右四,觀其所得之數,不過一二三四,總算其四揲之策,則為六七八九。初揲不五則九,第二第三揲皆不四則八,何也?曰:其實三揲皆不四則八,但初揲用四十九而多其掛一之奇,是故四為五而八為九,次揲以往雖亦掛一,合之則為耦數,自然為四與八也。九六七八皆爻之名也,易但言九六,不言七八,何也?九老陽,六老隂,七少陽,八少隂,老則變,少則不變,易以變為占,故爻用九六,不用七八。一說謂易所以用九六,不用七八者,參天兩地而倚數,九六乃可以參兩,故用;七八不可以參兩,故不用。歐陽文忠公曰:乾之六爻曰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又曰用九,何謂也?謂以九而名爻也。乾爻七九,九變而七無為,易道占其變,故以其所占者名爻,不謂六爻皆常九也。曰用九者,釋所以不用七也。及其筮也,七常多而九常少,有無九者焉,此不可以不釋也。坤之六爻曰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又曰用六者,何謂也?謂以六而名爻也。坤爻八六,六變而八無為,亦以其占者名爻,不謂六爻皆常六也。曰用六者,釋所以不用八也。及其筮也,八常多而六常少,有無六者焉,此不可以不辯也。
朱子曰:用九蓋是說變,見羣龍无首吉。王弼、伊川皆解不成,他是不見得用九用六之說。當如歐陽公說,方有情理。歐說蓋為卜筮言,須有用九用六,如伊川無此也好。
王童溪曰:易上下二篇,凡一百九十二陽爻,皆用九實,自乾來;一百九十二隂爻,皆用六實,自坤來。
穆姜遇艮之八,是謂艮之隨。此五爻皆變,而獨六二不變也。占法,五爻變而一爻不變,則以不變者占,故穆姜之占曰艮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