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司馬光撰
繫辭上
繫辭雜記前聖及孔子解易之語,上下以簡帙重大,故分之。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言天地設位,則易已著。
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静有常,剛柔斷矣。
天地萬物皆有卑高,故易之六位亦有貴賤。
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
方,道也。道同則類聚,志異則羣分,同則相愛,異則相惡,愛惡相攻而吉凶生,易皆則之。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象有隱見,形有死生,猝變漸化,互相推移,易皆效之。
是故剛柔相摩,
日月寒暑,一往一來。
八卦相盪。
出震成艮,迭相推盪。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日舒月疾,一南一北,而寒暑生焉,此皆變化之道。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坤變化,萬物自成。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知,猶主也。萬物始生者,乾之所主;終成者,坤之所為也。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一以貫之,故曰易簡。乾言易,坤言簡。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情無幽險故易知,事不煩苛故易從。
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
難知則人不親,難從則功不成。
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
輔之者衆,故可久;日滋月益,故可大。
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凡勝人者,皆謂之賢。
勿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不能出乾、坤之外。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此言聖人上觀于天,下觀于地,中觀萬物而作易也。易道始于天地,終于人事。
右第一章
聖人設卦觀象。
聖人窮理盡性以至于命,欲立有于無,統衆于寡,故設卦以觀萬物之象。
繫辭焉而明吉凶。
八卦成列,以盡天下之象,因而重之,變化備矣。猶未得與衆共之,故聖人復繫以爻彖之辭,明言吉凶以告。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爻彖所言者,有形之常道,猶未足以窮無形之神理,故復以剛柔相推,極變化之數,而占事知來。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得之為吉,失之為凶。失而知悔,凶中之吉也;得而可恥,吉中之凶也。事雖小而皆可憂虞。
變化者,進退之象也。
天地萬物皆有消息盈虚。
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一往一來,迭為賓主。
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天、地、人,至極之道。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
序,上下終始之序。動,謂有所興為。
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右第二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
物之本體。
爻者,言乎變者也。
變化云為。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
得道則吉,失道則凶。
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事之可憂虞者也。
无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
隂幽禍惡為小,陽明福善為大。
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右第三章
示人吉凶大趣,使人引而伸之。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與天地準,與天地相似。孔穎達曰:彌綸,彌縫補合。經綸,牽引也。
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天文地理皆不能離隂陽五行,以其所見揆所不見,則知幽明之理一也。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物有始必有終,人有生必有死。
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知周萬物,無所不知;道濟天下,無所不利。如此,則何有過差?
旁行而不流。
旁行,謂觸類而長之。不流,謂既有典常。
樂天知命,故不憂。
知易則吉凶有命,惟天所授而樂之,夫復何憂?
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介甫曰:安土,謂不擇地而安之。光謂仁者求諸已,不求諸人。安土敦仁,則内重而外物輕,乃能自愛。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
範謂則效,圍謂周徧。
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知隂陽通變,反復無窮,則無所不知。
故神无方而易无體。
韓曰:神則隂陽不測,易則惟變所適。光謂神者言其化,易者言其書。
右第四章
一隂一陽之謂道。
反復變化,無所不通。
繼之者善也。
易指吉凶以示人,人當從善以去惡,就吉而避凶,乃能繼成其道。
成之者性也。
人之性分不同,因易而各有成功。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仁者守其常分,知者應變不窮,易道兼而有之。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物之于易,猶魚之于水,朝夕起居,不離于其中,而莫之能知。故夫知易之君子為少。韓曰:君子體道以為用也。仁知則滯于所見,百姓則日用而不知。體斯道者,不亦鮮矣乎!
顯諸仁。
曲成萬物。
藏諸用。
韓曰:日用不知。
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
振動之而无為。
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
廣大悉備。
日新之謂盛德。
其益无方。
生生之謂易。
形性相續,變化无窮。
成象之謂乾。
見乃謂象,乾知大始。
效法之謂坤。
制而用之謂之法,坤作成物。
極數知來之謂占。
錯綜其數,遂知來物。
通變之謂事。
物各居其所,則无事。
隂陽不測之謂神。
可測則不為神。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
莫之止。
以言乎邇,則静而正。
静謂寂然不動,正謂貞夫一。
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百物不廢。
夫乾,其静也專,其動也直。
陽能制隂,隂不能制陽,故陽之動静得以專直。
是以大生焉。
大可以兼廣。
夫坤,其静也翕,其動也闢。
收斂發生,和而不唱。
是以廣生焉。
廣不可以兼大。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隂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
法易簡以成久大。
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易所以通成知禮之功。
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人各有性,易能成之。存其可存,去其可去,道義之門,皆由此塗出。
右第五章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
賾者,精微之極致,人莫之見,聖人必有以見之,立形于無形而為卦。
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物之質性各有宜。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
動雖萬變,必有可會之地,可通之道。典禮猶法度。
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合其法度則吉,違之則凶。賾者,至理幽微無形者也。故聖人立象,所以謂之形容也。會通,交衢也。典禮,法則也。聖人以一類萬,以要知繁,故謂之爻。爻者,羣動之交也。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
有條而不紊。
擬之而後言。
擬之于易。
議之而後動。
議之于易。
擬議以成其變化。
成其龍德。
鶴鳴在隂,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鶴鳴子和,誠信發于中,無幽而不應。樞機,謂得失至要。言行動天地,而況于人?
同人,先號咷而後笑。
中直求合,同之者寡,故先憂。聖賢相值,天下大同,故後喜。
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迹不必同。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二人心同,至堅可斷,況于衆多。
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志同言合,芬芳條暢。
右第六章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
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必言初六者,見其以柔處下,薄言易,有用可重,可以供神明。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勞謙,君子有終吉。
雖有功勤,不謙則不能保其終。德言盛,禮言恭。德愈盛,禮愈恭。致恭以存其位,保其富貴。
亢龍有悔。子曰:貴而无位。
仁不能守,是為无位。
高而无民。
衆心不附,是為无民。
賢人在下位而无輔。
雖無道而有賢人為輔,猶可以不亡。今在下位,是无輔也。
是以動而有悔也。
守静猶愈。
不出戶庭,无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
忠臣不親。
臣不密則失身。
陷于罪戮。
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事未動而先露,則無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
知盜之情。
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
德薄位尊,必不能守。
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
上慢下暴者,慢其上而暴其下也。慢上暴下,皆所以致伐禍也。
慢藏誨盜。
守國不謹,則敵人取之;立身不謹,則禍辱乘之。
冶容誨淫。
先自敗,然後人敗之。
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右第七章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關子明曰:數兆于一,生于二,極于三,此天地人所以立也。地二天三,合而為五,其一不用者,六來則一去也,既成則無生也。有生于無,終必有始,既有則無去矣,既終則始去矣。五位皆十,衍之極也,故曰大衍。光謂易有太極,一之謂也。分而為隂陽,隂陽之間必有中和,故夫一衍之則三而小成,十而大備,小衍之則為六,大衍之則為五。一者數之母也,數者一之子也,母為之主,子為之用,是故小衍去一而為五行,大衍去一而為揲蓍之數。
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于扐以象閏。
奇者,四揲之餘。扐者,不用之數。
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左右手之扐,皆合于所掛之一。
天數五。
韓曰:五奇也。
地數五。
韓曰:五耦也。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生成相合為水、火、木、金、土。
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皆積數。
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
老陽一爻九揲三十六策,少陽七揲二十八策,獨舉老取其變。
坤之策百四十有四。
老隂六揲二十四策,少隂八揲三十二策。
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
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是故四營而成易。
自分而為二至歸奇于扐
十有八變而成卦。
三變而成一爻。
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萬物所能之事皆畢。
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
右第八章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神之所為,變化不測,惟易能知之。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
繫辭以盡言。
以動者尚其變。
君子動静效易變化。
以制器者尚其象。
若舟楫杵臼之類。
以卜筮者尚其占。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
為行所以異。
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嚮,无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于此?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
天有三辰五星,地有三正五行。
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于此?易无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
達物情。
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
幾者動之微,慮之于微,則事無不濟。
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右第九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此天地自然之數,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開物專示吉凶。成務,成天下之務,冒天下之道,包而有之。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
韓曰:圓者運而不窮,方者止而有分光。謂蓍未形而不測,故曰神;卦已形而變通,故曰知。
六爻之義易以貢。
發揮變化,以進于人。
聖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
洗心滌諸邪惡,存養精明,藏密返于無形。
吉凶與民同患。
豫以告之。
神以知來,知以藏往。
藏往,謂不知其始,所以言往。
其孰能與于此哉?
古之聰明叡知神武而不殺者夫!韓曰:服萬物而不以威刑。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神物,謂蓍龜。凡卜中然後用之,故曰以前民用。
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韓曰:洗心曰齋,防患曰戒。光謂德盛則合于神明。
是故闔戶謂之坤。
坤主收斂。
闢戶謂之乾。
陽發生也。
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
見乃謂之象。
防象可見,而未有形。
形乃謂之器。
形質已定,各有常分。
制而用之謂之法。
各守其分,不相為用,故聖人制而用之。
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出外入内,無所不用,而百姓不知,故謂之神。
右第十章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易有太極。極者,中也,至也,一也。凡物之未分,混而為一者,皆為太極兩儀。儀,匹也。分而為二,相為匹敵。四象隂陽,復分老少而為二,相為匹敵。大業富有萬象。太極者何?隂陽混一,化之本原也。兩儀者何?隂陽判也。四象者何?老少分也。七九八六,卦之端也。八卦既形,吉凶全也。萬物皆備,大業成也。極,中也。儀,匹也。太極,天也。乾坤,日月也。四象,五宫也。八卦,十二辰也。六十四卦,列宿也。衆爻,三百六十有六度也。太極,地也。乾坤,山澤也。四象,四方也。八卦,九州也。六十四卦,萬國也。衆爻,都邑也。太極,歲也。乾坤,寒暑也。四象,四時也。八卦,八節也。六十四卦,十二月也。衆爻,三百六旬有六日也。太極,王也。乾坤,方伯也。四象,四岳也。八卦,州牧也。六十四卦,諸侯也。衆爻,卿大夫士也。或問:太極有形無形?曰:合之則有,離之則無,何謂也?曰:請以宫喻。夫宫者,土木之為也,舉土木則無宫矣。土木者,堂墉棟宇也,舉堂墉棟宇則無土木矣。雖然,合而言之,則宫巍然在矣。
太極者,一也,物之合也,數之元也。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則算不能勝也,書不能盡也,口不能宣也,心不能窮也。掊而聚之歸諸一,析而散之萬有一千五百二十,未始有極也。隂陽相違,非太極則不成;剛柔相戾,非中正則不行。故天下之德誠衆矣,而萃于剛柔;天下之道誠多矣,而會于中正。剛柔者,德之府;中正者,道之津。是故有剛而無中正,則暴以亡;有柔而無中正,則邪以消。嗚呼!中正之于人也,其厚矣哉!剛者抑之,柔者掖之,不慮而成,不思而得,不卜而中,不筮而吉。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非中正而何?書曰:沈潛剛克,高明柔克。以中正也。孔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又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易之卦六十有四,其爻三百八十有四,得之則吉,失之則凶者,其惟中正乎!剛,夏也;柔,冬也;中,春也;正,秋也。何謂才?曰:聰明強勇。何謂行?曰:孝友忠信。何謂德?曰:中和正直。何謂道?曰:遠大高深。行以濟才,德以濟行,道以濟德。是故才而不以行則凶,行而不以德則偏,德而不以道則隘。四者兼足,謂之聖人。
隂陽不相讓,五行不相容,正也;隂陽醇而五行不雜,中也。陽盛則隂微,隂盛則陽微;火進則木退,土興則水衰。隂陽之治,無少無多;五行之守,無偏無頗。尸之者其太極乎!故太極之德一而已。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富貴,富有四海,貴為天子,備物致用,蕃肓萬物,以為人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謂法度也。亹亹,勉勉也,使人去凶就吉。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右第十一章。
子曰:書不盡言。
言有不可書者。
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
意有不可言者。
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
象能盡言外之意。
設卦以盡情偽。
盡萬物之情偽。
繫辭焉以盡其言。
盡羣言之要。
變而通之以盡利。
若冥豫,成有渝,无咎。
鼓之舞之以盡神。
乾、坤,其易之緼邪?
緼,聚也。隂陽者,易之本體,萬物之所聚。
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變而通之。
乾坤毁則无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更相為用。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
無形之中,自然有此至理,在天為隂陽,在人為仁義。
形而下者謂之器。
有形可攷,在天為品物,在地為禮法。
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
物久居其所則窮,故必變而通之。在天為氣節,在人為明哲。
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易道既成,施之天下,則為聖人之事業。
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知之非艱,行之惟艱。
右第十二章。
易說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