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惠栋撰《易汉学》卷二

| 易理书籍| 2023-12-27 18:46:30| 0

易漢學卷二孟長卿易下

欽定四庫全書

易漢學卷二

長洲惠棟撰

孟長卿易下

推卦用事日

劉洪乾象曆推卦用事日曰:因冬至大餘,倍其小餘,坎用事日也,加小餘千七十五,滿乾法(千一百七十八)從大餘中孚用事日也。求坎卦,各加大餘六,小餘百三,其四正各因其中日而倍其小餘。

魏書律曆志正光曆推四正術曰:因冬至大小餘,即坎卦用事日,春分即震卦用事日,夏至即離卦用事日,秋分即兌卦用事日。求中孚卦,加冬至小餘五千五百三十,小分九,微分一,微分滿五從小分,小分滿氣法從小餘,小餘滿蔀法從大餘,命以紀,算外,即中孚卦用事日。其解加震,咸加離,賁加兌,亦如中孚求坎。求次卦,加坎大餘六,小餘五百二十九(新曆云一千四百七十三),小分十四,微分四,微分滿五從小分,小分滿氣法(新曆云滿小分法二十四)從小餘,小餘滿蔀法(新曆蔀法一萬六千八百六十)從大餘,命以紀,算外,即復卦用事日。大壯加震,姤加離,觀加兌,如中孚加坎(當云如復加坎)。

六十卦用事之月

十一月未濟蹇頤中孚復(未濟卦主小雪十月中,外卦主大雪十一月節。)

易繫辭曰:「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仲翔曰:「巽四以風動天,震初以雷動地(二變成易,故云震初),中孚十一月雷動地中。

案:冬至之卦復也。其實起于中孚,七日而後復應,故揚子雲《太玄》準以為中,為六十四卦之首。《易緯.稽覧圖》亦云:甲子卦氣起中孚也。

孟喜易章句曰:自冬至初中孚用事,一月之策,九六七八,是為三十,而卦以地六,候以天五,五六相乘,消息一變,十有二變而歲復初。(一行六卦議)

《後漢書》魯恭上疏曰:易十一月君子以議獄緩死。注云:易中孚象辭也。稽覧圖中孚十一月卦也。

王伯厚《困學紀聞》曰:上繫七爻起於中孚,鳴鶴在陰下繫十一爻起於咸憧憧徃來。卦氣圖自復至咸八十八陽九十二陰,自姤至中孚八十八陰九十二陽,咸至姤凡六日七分,中孚至復亦六日七分,陰自然之數也。

馬季長易乾初九注曰:初九建子之月,陽氣始動於黃泉,故云潛龍。」(王伯厚曰:曆元始於冬至,卦氣起於中孚。豳詩於十月曰:為改歲周,以十一月為正。蓋本此。)

復《彖》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荀爽曰:「復者冬至之卦,陽起初九,為天地心。萬物所始,吉凶之先,故曰見天地之心。」

 

十二月屯謙暌升臨(屯內卦主冬至十一月中,外卦主小寒十二月節)

易屯《彖》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崔憬注云:「十二月陽始浸長而交於陰,故曰剛柔始交。」

萬物萌芽生於地中,有寒氷之難,故難生。(《說文》曰:「屯難也,象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難,從中貫一,一地也,尾曲。)

屯《彖》曰「雲雷屯」,《九家易》云:「雷雨者,興養萬物。今言屯者十二月雷伏藏地中,未得動出,雖有雲雨,非時長育,故言屯也。」

《易緯.稽覧圖》曰:「屯十一月(內卦)神人從中山出,趙地動,北方三十日,千里馬數至。」隋王劭釋云:「屯十一月神人從中山出者,此外動而大亨,作趙地動者,中山為趙地。千里馬者,屯卦震下坎上,震於馬為作足,坎於馬為美脊,馬行先作,弄四足也。」(北史)

《易緯.乾鑿度》孔子曰:「升者十二月之卦也,陽氣升上,陰氣欲承,萬物始進。」

唐一行七日度議曰:「《國語》曰:農祥晨正,日月底於天廟,土乃脉發。先時九日,太史告稷曰:自今至於初吉,陽氣俱蒸,土膏其動,弗震不渝,脉其滿眚,穀乃不殖。周初先立春九日,日至營室,古曆距中九十一度,是日晨,初大火正中,故曰農祥晨正,日月底於天廟也。於易象升氣,究而臨受之,自冬至後七日,乾精始復(七月中孚一卦),乃大寒,地統之中,陽洽於萬物,根柢而與萌芽俱。升,木在地中之象(升坤上巽下),升氣已達則當推而大之,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於消息,龍德在田(九二乾臨用物),得地道之和,澤而動於地中,升陽憤盈,土氣震發,故曰:自今至初吉,陽氣初蒸,土膏其動,又先春三日而小過用事(小過內卦),陽好節正於內,動作於外,矯而過正,然後返求中焉,是以及於艮維(小過內卦艮),則山澤通氣,陽精闢戶,甲拆之萌,見而莩穀之際離,故曰不震不渝,脉其滿眚,穀乃不殖。(新唐書志)

易臨卦經曰「至於八月有凶」,康成曰:「臨卦斗建丑而用事,殷之正月也。當大王之時,紂為無道,故於是卦為殷家著興衰之戒,以見周改殷正之數,云臨自周二月用事,訖其七月至八月,而遯卦受之此,終而復始,王命然矣。」

《易緯.乾鑿度》曰:「易曰『知臨,大君之宜,吉』,臨者大也,陽氣在內,中和之盛,應於盛位,浸大之化,行於萬民,故言宜。」

 

正月小過蒙益漸泰(小過內卦主大寒十二月中,外卦主立春正月節)

《易緯.乾鑿度》曰:「中孚為陽貞於十一月子,小過為陰貞於六月未,法于乾坤。」康成曰:「中孚貞於十一月子,小過正月之卦也,宜貞於寅而貞於六月,非其次,故言象法乾坤。」

項安世《周易玩辭》曰:「小過寅之初氣也,斗方直艮而震氣上出,疑於過矣,然去卯不遠,亦未為大過也。」

《易緯.乾鑿度》曰:「乾陽也,坤陰也,並如而交錯行。乾貞於十一月子,左行陽時六。坤貞於六月未,右行陰時六。以奉順成其歲,歲終次從於屯蒙,屯蒙主歲,屯為陽,貞於十二月丑,其爻在行*以間時而治六辰,蒙為陰,貞於正月寅,其爻右行亦間時而治六辰,歲終則從其次卦(次卦為需訟)。

*「在行」應作「左行」。

此言主歲卦也。《參同契》曰:屯以子申,蒙用寅戌,餘六十卦各自有日,謂需訟以下也。」又曰:「朔旦屯直事,至暮蒙當受,晝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畫夜各一卦,六十卦止得一百八十日。春夏據內體,秋冬當外用,一卦內外分之,周一歲之數也。)當時本有各卦主歲之圖,而屯蒙不貞丑寅,故康成云「屯蒙之貞,違經失義」是也。(乾坤以下兩卦主一歲,後人不知,造為反對,真郢書燕說。)

干寶蒙卦注曰:「蒙於消息為正月卦也,正月之時,陽氣上達,故屯,為物之始生,蒙為物之穉也。」

《易緯.乾鑿度》孔子曰:「益之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亨于帝吉』,益者正月之卦也,天氣下施,萬物皆益,王用亨于帝者,言祭天也。三王之郊,一用夏正,天氣三微而成一著,三著而成一體,方知此之時,天地交,萬物通,故泰益之卦,皆夏之正也。此四時之正,不易之道也。」康成注曰:「五日為一微,十五日為一著,故五日有一候,十五是成一氣也。冬至陽始生,積十五日至小寒為一著,至大寒為二著,至立春為三著,凡四十五日而成一節,故曰三著而成體也。正月則泰卦用事,故曰成體而郊也。」

蔡邕明堂月令論曰:「易正月之卦曰泰,其經曰王用亨於帝吉,孟春令曰乃擇元日祈穀于上帝,顓頊曆衡(疑作術)曰:天元正月巳已朔日立春,日月俱起於泰,建宮室制度。月令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易蒙上九曰『不利為寇利用禦寇』,令曰『兵戎不起,不可從我始』。」

案:蔡氏此論證易與月令合也。《詩.匏有苦葉》云:「士如歸妻,迨氷未泮。」箋云:「氷未散,正月中以前也。」易漸卦云:「女歸吉。」漸正月卦,正與詩合。

二月需隨晉解大壯(需內卦主雨水正月中,外卦主驚蟄二月節)

《易緯.乾鑿度》孔子曰:「隨上六『拘繫之,乃從維之,王用亨於西山』,隨者二月之卦,隨德施行,藩決難解,萬物隨陽而出,故上六欲待九五拘繫之,維持之,明被陽化而陰欲隨之。」康成云:「大壯九三爻主正月,陰氣猶在,故羝羊觸藩而驘其角也,至於九四,主二月,故藩決不勝,羸也,言二月之時,陽氣已壯,施生萬物而陰氣漸微,不能為難以障閉陽氣,故曰藩決解解也。」

大壯九三主正月,未詳。案:齊天保曆以卦之貞悔分節氣,豈九三在貞為正月中,九四在悔為二月節歟?易解《象》曰「險以動,動而免乎險,解」,仲翔云:「險坎動震,解二月,雷以動之,雨以潤之,物咸孚甲,萬物生,震出險上,故免乎險也。」

《漢書.京房傳》曰:「以建昭三年二月朔拜上封事曰:迺辛巳蒙氣復來卦,太陽侵色。」張晏曰:「晉卦解卦也,太陽侵色謂大壯也。」

案:晉九卿也,解三公也,皆雜卦。大壯辟也,太陽侵色,雜卦干消息也。

郎顗七事曰:「孔子曰:雷之始發,大壯始。(春秋傳曰:雷乘乾曰大壯。大衍曆:經春分辟大壯,雷乃發聲。郭璞注《穆天子傳》引歸藏曰:「豐隆筮御雲得大壯卦,遂為雲師也。)君弱臣彊從解起,(大壯辟為君,解三公為臣。)今月九日至十四日(一爻),大壯用事,消息之卦也(消息即辟卦)。於此六日之中,雷當發聲,發聲則歲和,王道興也。易曰:『雷出地奮,豫(豫內卦主春分三月),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雷者所以開發萌芽,辟陰除害,萬物須雷而解,資雨而潤,故經曰『雷以動之,雨以潤之』,王者崇寛大順,春令則雷應節,不則發動於冬,當震反潛,故易傳曰當雷不雷,太陽弱也(太陽謂大壯)。今蒙氣不除,則其效也。」(蒙氣解見京易卷。)

《漢書.五行志》曰:「莊公七年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易曰『雷雨作解』,是歲,歲在玄枵,齊分野也。雨以解過施,復從上下,象齊桓行霸,復興周室也。周四月,夏二月也(解二月卦故以明之)。

三月豫訟蠱革夬(豫內卦主春分二月,中外卦主清明三月節)

《漢書.五行志》曰:「雷以二月出,其卦曰豫,言萬物隨雷出地,皆逸豫也。以八月入其卦,曰歸妹,言雷復歸入地,則孕毓根核(與荄同。歸妹內卦主秋分八月。)保藏蟄蠱,避盛陰之害,出地則養長華實,發揚隱伏,宣盛陽之德,入能除害,出能興利,人君之象也。」

《易緯.乾鑿度》曰:「陽消陰言夬,夬為言決也,當三月之時,陽盛息消夬陰之氣,萬物畢生,靡不蒙化,譬猶王者之崇至德,奉承天命,伐決小人,以安百姓,故謂之決。」仲翔注夬卦曰:「夬,陽決陰,息卦也。」

朱震易叢說曰:「夬三月清明氣也,故曰莧陸夬夬,莧陸三月四月生也。」

四月旅師比小畜乾(旅內卦主穀雨三月中,外卦主立夏四月節)

比《象》曰:「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案:比四月卦,古者封諸侯以夏,故有是象。《白虎通》曰:「封諸侯以夏何?陽氣盛養,故封諸侯,盛養賢也。」

干寶比卦注曰:「比世於七月,而息來在已。去陰居陽,承乾之命,義與師同。」

案:七月辰在申,四月辰在巳,故云去陰居陽。乾為辟,故云承乾命。師亦世于七月,而息在巳。

《漢書.五行志》曰:「昭十七年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左氏傳平子曰:「唯正月朔慝未作日有食之,於是伐鼓用幣,其餘則否。」太史曰:「在此月也,當夏四月,是謂孟夏。」說曰 :「正月謂周六月,夏四月,正陽純乾之月也。慝謂陰爻也,冬至陽爻起初,故曰復至建巳之月為純乾,亡陰爻,而陰侵為災重,故伐鼓用幣,責陰之禮,月令孟春行夏令則雨水不時。」康成注云:「巳之氣乘之也,四月於消息為乾。」

《後漢書》張純奏曰:「禘祭以夏四月,夏者陽氣在上,陰氣在下,故正尊之義也。」注云:「四月乾卦用事,故言陽氣在上也。」

《攝生月令》曰:「四月為乾。」注云:「生氣卯死酉。」

五月大有家人井咸姤(大月內卦主小滿四月中,內卦主芒種五月節)

易大有《象》曰:「火在天上,曰大有。」荀爽曰:「謂夏火王在天,萬物並生,故曰大有。」

井九二「谷射鮒」《子夏傳》謂「蝦蟇」,朱震曰:「井五月之卦,故有蝦蟇。」

案:二體巽,巽為風,風主蟲。子夏以為蝦蟇得之。

《周易參同契》曰:「姤始紀序,履霜最先,井底寒泉。」井九五曰「井冽寒泉食」,仲翔曰:「泉自下出稱井,周七月,夏之五月,陰氣在下,二已變坎,十一月為寒,泉故冽,寒泉矣。」

易坤初六曰「履霜堅氷至」,《九家易》云:「初六始姤,姤為五月,盛夏而言堅氷。五中*陰氣始生地中,言始於微霜,終至堅氷,以明漸順至也。」

* 「五中」應作「五月」。

《東觀漢記》司徒魯恭上疏曰:「案易五月姤卦用事,姤卦巽下乾上,初六一陰生五月之卦也。經曰『后以施命誥四方」,言君以夏至之日施命令,止四方行者,所以助微陰也。」

仲翔姤卦注曰:「姤五月南方。」

朱震易叢說曰:姤五月夏至氣也,故曰以杞包瓜。瓜生於四月中,氣故也。

六月鼎豐渙履遯(鼎內卦主夏至五月中,外卦主小暑六月節)

《京房易傳》曰:「雷火火震動曰豐*,宜日中,夏至積陰生豐,當正應,吉凶見矣(日中也)。」又云:「上木下火,氣稟純陽,陰生於內。」

*「雷火火震動」應作「雷與火震動」

易臨卦曰「至於八月有凶」,仲翔注云:「臨與遯旁通,臨消於遯,六月卦也。於周為八月。」康成注云:「臨自周二月用事,訖其七月至八月而遯卦受之。」

京房上封事曰:「臣前以六月中言遯卦不效,法曰『道人始去,寒涌水為災』,至其七月涌水出。」

七月恒節同人損否(恒內卦主大暑六月中,外卦主立秋七月節)

損《彖》曰「二簋應有時」,仲翔注云:「時謂春秋也。損二之五(二之五成益),震二月(互震體)益正月春也,損七月,兌八月,秋也(震兌初九主二分)謂春秋祭祀以時思之。」

《京房易傳》曰:「節建起甲申至巳丑。」陸績注云:「為本身節氣(案七月在申,節七月卦,故云本身節氣)。」又云:「金上見水,本位相資(金節本位也),二氣交爭失節則嗟。」

八月巽萃大畜賁觀(巽內卦主處暑七月中,外卦白露八月節)

巽初六曰「進退利武人之貞」,案四體兌,兌為金,金主秋,立秋賞武人。巽又於消息為七月八月,故曰「利武人之貞」。

虞仲翔巽卦注曰:「巽八月西方。」

《漢書.五行志》曰:「定公元年十月,隕霜殺菽。」劉向以為周十月今八月也於(一作消)卦為觀,陰氣未至君位而殺(剝則至君位矣)誅罰不由君出,在臣下之象也。」

九月歸妹无妄明夷困剝(歸妹內卦主秋分八月中,外卦主寒露九月節)

歸妹《象》曰「澤上有雷,歸妹」,干寶曰:「雷薄于澤,八月九月,歸藏之時也。」

《易緯.乾鑿度》曰:「孔子曰:泰正月之卦也,陽氣始通,陰道執順,故因此以見湯之嫁妹,能順天地之宜,立教戒之義也(湯嫁妹之詞見京房易),至於歸妹八月卦也(指內卦)。陽氣歸下,陰氣方盛,故復以見湯之歸妹。」

〈郎顗傳〉顗上七事曰:「漢興以來,今在戌仲十年。」於《易雌雄秘曆》:今直困乏,凡九二。困者,眾小人欲共困害君子也。經曰:「困而不失其所,其唯君子乎。」

案:困九月卦,九月建戌,順帝時在戌仲,當是困卦主歲,故以為值困乏也。

朱子發周易叢說曰:困九月霜降氣也,故曰株木,曰蒺藜。蒺藜者,秋成也。

《乾鑿度》曰:「陰消陽言剝,當九月之時,陽氣衰消,而陰終不能盡陽,小人不能決君子也,謂之剝,言不安而已。」

《漢書.五行志》曰:「僖公三十三年十二月,隕霜不殺草。」劉向以為今十月周十二月,於易五為天位君位。九月陰氣至五,通於天位,其卦為剝,剝落萬物,始大殺矣,明陰從陽命,臣受君令,而後殺也。十二月隕霜不殺草,此君誅不行,舒緩之應也。

十月艮既濟噬嗑大過坤(艮內卦主霜降九月中,外卦主立冬十月節)

《易緯.乾鑿度》孔子曰:「既濟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高宗者武丁也,湯之後,有德之君也。九月之時,陽失正位(既濟為九月未詳),盛德既衰,而九三得正,下陰能終其道,濟成萬物,猶殷道中衰,至于高宗,扶救衰微,三年而惡消滅。」

應劭《風俗通》曰:「易噬嗑為獄,十月之卦,獄從犬言聲,二犬亦存以守也。廷者陽也,陽上生長。獄者陰也,陰生刑殺。故獄皆在廷,比順其位。」(御覧六百四十三卷)

朱子發《周易叢說》曰:「大過十月,小雪氣也,故曰『枯陽生梯』、『祐楊生華』。」

坤《文言》曰:「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荀爽云:「消息之卦,坤位在亥,下有伏乾,陰陽相和,故曰天地之雜也。」

 

唐一行開先元大衍曆經

大衍步發斂術

天中之策五 餘二百二十三 秒三十一 秒法七十二

地中之策六 餘一百六十五 秒八十六 秒法一百二十

貞悔之策三 餘一百三十二 秒一百三 秒法如前

辰法七百六十 刻法三百四

推七十二候,各因中節大小餘命之即初候日也。以天中之策及餘秒加之,數除如法,即次候日。又加得末候日。凡發斂,皆以恒氣。

推六十卦,各因中氣大小餘命之,公卦用事日也。以地中之策及餘秒累加之,數除如法,各次卦用事日。若以貞卦之策加諸候卦,得十有二節之初外卦用事日。

推五行用事,各因四立大小餘命之,即春木、夏火、秋金、冬水首用事日也。以貞悔之策及餘秒減四季中氣大小餘,即其月土始用事日。

恒氣(月中節四正卦)  初候     次候    末候

始卦     中卦    終卦

冬至(十一月中坎初六) 蚯蚓結    麋角解   水泉動

公中孚    辟復    侯屯(內卦)

小寒(十二月節坎九二) 鴈北鄉    鵲始巢   野雞始雊

侯屯(外卦) 大夫謙   卿睽

大寒(十二月中坎六三) 雞始乳    鷙鳥厲疾  水澤腹堅

公升     辟臨    侯小過(內卦)

立春(正月節坎六四)  東風解凍   蟄蟲始振  魚上氷

侯小過(外卦)大夫蒙   卿益

雨水(正月中坎九五)  獺祭魚    候鴈北   草木萌動

公漸     辟泰    侯需(內卦)

驚蟄(二月節坎上六)  桃始華    倉庚鳴   鷹化為鳩

侯需(外卦) 大夫隨   卿晉

春分(二月中震初九)  玄鳥至    雷乃發聲  始電

公解     辟大壯   侯豫(內卦)

清明(三月節震六二)  桐始華    鼠化為鴽  虹始見

侯豫(外卦) 大夫訟   卿蠱

穀雨(三月中震六三)  萍始生    鳴鳩拂羽  戴勝降桑

公革     辟夬    侯旅(內卦)

立夏(四月節震九四)  螻蟈鳴    蚯蚓出   王瓜生

侯旅(外卦) 大夫師   卿比

小滿(四月中震六五)  苦菜秀    靡草死   麥秋至

公小畜    辟乾    侯大有(內卦)

芒種(五月節震上六)  螳螂生    鵙始鳴   反舌無聲

侯大有(外卦)大夫家人   卿井

夏至(五月中離初九)  鹿角解    蜩始鳴    半夏生

公咸     辟姤     侯鼎(內卦)

小暑(六月節離六二)  溫風至    蟋蟀居壁   鷹乃學習

侯鼎(外卦) 大夫豐    卿渙

大暑(六月中離九三)  腐草為螢   土潤溽暑   大雨時行

公履     辟遯     侯恒(內卦)

立秋(七月節離九四)  凉風至    白露降    寒蟬鳴

侯恒(外卦) 大夫節    卿同人

處暑(七月中離六五)  鷹祭鳥    天地始肅   禾乃登

公損     辟否     侯巽(內卦)

白露(八月節離上九)  鴻鴈來    玄鳥歸    羣鳥養羞

侯巽(外卦) 大夫萃    卿大畜

秋分(八月中兌初九)  雷乃收聲   蟄蟲坏戶   水始涸

公賁     辟觀     侯歸妹(內卦)

寒露(九月節兌九二)  鴻鴈來賓   雀入大水為蛤 菊有黃花

侯歸妹(外卦)大夫无妄   卿明夷

霜降(九月中兌六三)  豺乃祭獸   草木黃落   蟄蟲咸俯

公困     辟剝     侯艮(內卦)

立冬(十月節兌九四)  水始氷    地始凍    雉入大水為蜄

侯艮(外卦) 大夫既濟   卿噬嗑

小雪(十月中兌九五)  虹藏不見 (天氣上騰地氣下降) 閉塞成冬

公大過    辟坤     侯未濟(內卦)

大雪(十一月節兌上六) 鴞鴠不鳴   虎始交    荔挺出

侯未濟(外卦)大夫蹇    卿頤

七十二候(三微)

《易緯.乾鑿度》曰:「天氣三微而成一著,三著而成一體。」康成注云:「五日為一微,十五日為一著,故五日有一候,十五日成一氣也。」

又曰:「八卦之生物也,畫六爻之移氣,周而從卦。」康成注云:「八卦生物,謂其歲之八節,每一卦生三氣,則各得十五日。今言畫六爻,是則中分之,言太史司刻漏者,每氣兩箭(四十八箭)猶是生焉(猶由通)。」

孔氏月令正義曰:「凡二十四氣,氣有十五日有餘,每氣中半分之為四十八氣,氣有七日半有餘,故鄭注周禮云有四十八,箭是一氣,易一箭也,凡二十四氣,每三分之,七十二氣之間五日有餘,故一年有七十二候也。故《通卦驗》冬至之前五日,商旅不行,兵甲伏匿,人主與羣臣左右從樂五日,以五日為一候也。

唐一行五卦候議曰:七十二候原于周公時訓月令,雖頗有增益,然先後之次則同。

朱子發卦氣圖說曰:「二十四氣七十二候見於周公之時訓,呂不韋取以為月令焉,其上則見於夏小正。夏小正者,夏后氏之書,孔子得之於杞者,夏建寅,故其書始於正月。周建子,而授民時,巡守祭享,皆用夏正(說本周書),故其書始於立春。夏小正具十二月,而無中氣,雖有候應,而無日數,至于時訓,乃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十日為節,二書詳畧雖異,其大要則同,豈時訓因小正而加詳歟。《在氏傳》曰:『先王之正時也,履端於始,舉正於中,歸餘於終,中謂中氣也。』漢詔曰:昔者黃帝合而不死,名察發斂,定清濁,起五部,建氣物,分數氣,謂二十四氣。則中氣其來尚矣。仲尼賛易時已有時訓七月一篇,則有取於時訓,可知《易通卦驗》易家傳先師之言,所記氣候比之,時訓晚者二十有四,早者三,當以時訓為定。故子雲太玄二十四氣,關子論七十二候,皆以時訓。」

漢儒傳六日七分學

《後漢.方術傳》曰:「其流又有風角遁甲(遁古文巡,《太玄》所謂巡乘六甲,與斗相逢也。),七政(日月五星之政),元氣(開闢陰陽之書,漢以太極為元氣),六日七分逢占(逢人所問而占之),日者筳篿(折竹卜),須臾(陰陽吉凶立成之法),孤虛之術。

〈郎顗傳〉:「父宗,字仲綏,學京氏易,善風角、星算、六日七分。」

〈崔瑗傳〉:「瑗明天官曆數,京房易傳,六日七分。」

〈何休傳〉:「休注孝經、論語、風角、七分,皆經緯典謨,不與守文同說。」

漢綏民校尉熊君碑曰:「治歐羊(與陽同)尚書,六日七分。」

《晉書.臺產》:「少專京氏易,善圖讖、秘緯、天文、洛書、風角、星算、六日七分之學。」

《隋書.經籍志》:「梁有周易飛候,六日七分八卷亡。」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