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点校】:丁不二
【再次点校】:暂无
【点校底本】:第52册•經部46•易类
【臣】等謹案《易例》二卷。
國朝惠棟撰。棟所作《周易述》後目録列有易微言等七書,惟易微言二卷已附刋卷末,其餘並闕,此易例二卷即七書中之第三種,近始刋板于潮陽,皆考究漢儒之傳,以發明易之本例,凡九十類,其中有録無書者十三類。原跋稱為未成之本,今考其書,非惟採摭未完,即門目亦尚未分,意棟欲鎔鑄舊說,作為易例,先剏草本,採摭漢儒易說,隨手題識,筆之于冊,以儲作論之材。其標目有當為例而立一類者,亦有不當為例而立一類者,有一類為一例者,亦有一類為數例者,如既有扶陽抑陰一類,又有陽道不絶、陰道絶義一類,又有陽無死義一類,此必欲作扶陽抑隂一例,而襍録于三處者也。曰中和,曰詩尚中和,曰禮樂尚中和,曰君道尚中和,曰建國尚中和,曰春秋尚中和,分為六類,已極繁複,而其後又出中和一類,君道中和一類,卷末更出中和之本一類,此亦必欲作易尚中和一例,而散見于九處者也。古者有聖人之德,然後居天子之位一類,徵引繁蕪,與易例無關,而題下注曰即二升坤五義,此必摭為乾升坤降之佐証,而偶置在前者也。如初為元士一類,即貴賤類中之一;乾為仁,震為車,艮為言三類,即諸例中之三;天地之始一類,即卦無兑天一類之複出,皆由未及排貫,遂似散錢滿屋。至于史記讀易之文,漢書傳易之派,更與易例無與,亦必存為佐證之文,而傳寫者誤為本書也。如此者不一而足,均不可據為定本。然棟于諸經,深窺古義,其所捃摭,大抵老師宿儒專門授受之微旨,一字一句,具有淵源,苛汰其蕪襍,存其菁英,因所録而排比參稽之,猶可以見聖人作易之大綱,漢代傳經之崖畧,正未可以殘缺少緒,竟棄其稿矣。
乾隆四十三年七月恭校上。
總纂官
【臣】紀昀
【臣】陸錫熊
【臣】孫士毅
總校官
【臣】陸費墀
欽定四庫全書 易例卷上
元和惠棟撰
繋土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乾鑿度曰:孔子曰:易始於太極,【鄭註云:氣象未分之時,天地之所始也】。太極分而為二,【七九八六】,故生天地。【輕清者上為天,重濁者下為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節,故生四時。四時各有隂陽剛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風水火山澤之象定矣。其布散用事也,震生物於東方,位在二月。巽散之於東南,位在四月。離長之於南方,位在五月。坤養之於西南方,位在六月。兑收之於西方,位在八月。乾制之於西北方,位在十月。坎藏之於北方,位在十一月。艮終始之於東北方,位在十二月。八卦之氣終,則四正四維之分明,生長收藏之道備,隂陽之體定,神明之德通,而萬物各以其類成矣。【萬物是八卦之象,定其位則不遷其性,不淫其德矣,故各得自成者也】。皆易之所包也,至矣哉,易之德也。
三統歷曰:經元一以統始,易太極之首也。春秋二以目歲,【春陽中,秋隂中】,易兩儀之中也。【即天地之中】,於春每月書王,易三極之統也。於四時雖亡事,必書時月,易四象之節也。時月以建分至啓閉之分,【即四正四維】,易八卦之位也。象事成敗,易吉凶之效也。朝聘會盟,易大業之本也。故易與春秋,天人之道也。傳曰:龜,象也。筮,數也。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是故元始有象,一也。春秋,二也。三統,三也。四時,四也。合而為十,成五體,以五乘十,大衍之數也。而道據其一,其餘四十九所當用也。
虞氏註曰:太極,太一也。分為天地,故生兩儀也。四象,四時也。兩儀,謂乾、坤也。乾二五之坤,成坎、離、震、兑。震春,兑秋,坎冬,離夏,故兩儀生四象。乾、坤生於春,艮、兑生於夏,震、巽生於秋,坎、離生於冬,故四象生八卦。
禮記禮運曰:夫禮必本於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隂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於天也。【正義曰:必本於太一者,謂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氣也。極大曰太,未分曰一。其氣既極大而未分,故云太一也。
○未分曰一,故謂之太一。未發為中,故謂之太極。其理一也】。
呂覽大樂曰: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生於度量,本於太一。太一出兩儀、【高註:兩儀,天地也。出,生也】。兩儀出隂陽、【棟謂春夏為陽,秋冬為隂,則隂陽即四時也】。
乾鑿度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見氣也。【以其寂然無物,故名之為太易】。太初者,氣之始也。【元氣之所本始。太易既自寂然無物矣,焉能生此太初哉?則太初者亦忽然而自生】。太始者,形之始也。【形見也,天象形見之所本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地質之所本始也】。氣形質具而未離,故曰渾淪。【雖含此三始,而猶未有分判。老子曰:有物渾成,先天地生】。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成而未相離。【言萬物莫不資此三者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老子道經曰:道常無名。
○禮記曲禮正義引河上公註云:能生天地人,則當大易之氣也。
八卦由納甲而生,故繋辭曰:在天成象。易者,象也。象也者,象也。古只名象,臯陶謨帝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是也。至周始有三易之名,然春秋傳曰見易象,則象之名猶未亡也。夏建寅,象首艮,故謂之連山。商建丑,象首坤,故謂之坤。乾坤以藏之,又謂之歸藏。夏商占七八,文王演易,始用九六,以變者為占,故謂之易。
○說文據祕書曰:日月為易。參同契曰:日月為易,剛柔相當。虞仲翔註曰:字从日下月,坎為月,離為日。故仲翔註繋辭曰:易謂坎離。蓋坎上離下成既濟,定六爻,得位利貞之義。既濟彖曰:利貞,剛柔正而位當也。象之名易,其取諸此乎?
荀慈明註易,以乾在二者當居坤五,在四者當居坤初,在上者當居坤三;坤在初者當居乾四,在三者當居乾上,在五者當居乾二。如此則六爻得位,所謂日月為易,剛柔相當,合于坎、離之義。此說最為名通,當本諸漢經師。故當時兗、豫言易者,皆宗荀氏,而九家易以荀為主,謂之荀九家。惜其書已亡,李氏集傳所載者,僅三之一耳。
祭義曰:昔者聖人建隂陽天地之情,立以為易。易抱龜南,而天子卷冕北面,雖有明知之心,必進斷其志焉,元不敢專以尊天也。【鄭註:立以為易,謂作易。易抱龜,易官名。周禮曰:太卜】。
論語: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五十而知天命,正指學易時】。
易者,贊化育之書也。其次為寡過。夫子以易贊化育,【其義詳於中庸;】,而言無大過者,謙辭。
史記孔子世家曰:孔于晚而喜易,序【易序卦】,彖、繋、象、說卦、文言,【不書雜卦】,讀易,韋編三絶,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漢書儒林傳曰:孔子蓋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絶,而為之傳。
淮南泰族曰:易之失鬼。註云:易以氣定吉凶,故鬼。莊子曰:易以道隂陽。
漢書儒林傳曰:蜀人趙賓以為箕子明夷,隂陽氣無箕子。箕子者,萬物方荄兹也。
蜀才本作其子讀為荄兹,荀爽亦主此說。劉向曰:今易箕子作荄兹。古音其亥子兹同物,明夷體坤,坤終亥出子,故云其子之明夷。班固不通易,反以賓言為非,非實録也。
參同契曰:日月為易。虞翻註云:字从日下月
○說文曰:祕書說日月為易,象隂陽也。【祕書在參同契之先,魏伯陽蓋有所受之也】。漢書儒林傳曰:自魯商瞿子木受易孔子。【商瞿,姓也】。以授魯橋庇子庸。【姓橋,名庇,字子庸】。子庸授江東馯左括,号韓】。臂子弓。子弓授燕周醜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椉。子椉授齊田何子裝。及秦禁學,易為卜筮之書,獨不禁,故傳受者不絶也。漢興,田何以齊田徙杜陵,號杜田生,授東武王同子中、雒陽周王孫、丁寛、齊服生,皆著易傳數篇。同授淄川楊何,字叔元,元光中徵為大中大夫。齊即墨成至城陽相。【姓即墨,名成】。廣川孟但,為太子門大夫。魯周霸、莒衡胡、臨淄主父偃,皆以易至大官。要言易者,本之田何。
班固曰:詩、書、禮、樂、春秋五者,五常之道,易為之原。阮籍曰:文王係其辭,於是歸藏逝而周與興。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故謂之易。
紀瞻曰:昔庖犧畫八卦,隂陽之理盡矣。文王、仲尼係其遺業,三聖相承,共同一致,稱易準天,無復其餘也。褚澄曰:易彌天地之道,通萬物之情,雖有象數為宗,蓋無體不可以一體求,屢遷不可以一遷執也。
顔延之曰:淳象始于三畫,兼卦終于六爻。
伏羲用蓍而作八卦,而筮法亦由之而始。後人專謂筮法者,非也。作八卦者,所以贊化育。聖人幽贊於神明而生蓍,贊化育之本也。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而五為虚。【土生數五,成數五,二五為十,故有地十。太玄經五五為土,月令中央土,其數五,亦是成數】。故大衍之數五十,三才五行畢舉于此矣,故以作八卦。三才者,京房章句曰:日十也,月十二也,星二十八也,合之為五十。三統歷曰:日合于天統,月合于地統,斗合于人統。乾,天也;坤,地也;艮,人也。艮為星,星主斗,故斗合于人統。【後世三統之說本此】。其德圓而神,故四十九。【七七,故圓而神】。其一,天之主氣也。【即昊天上帝,道之本也。
○馬融以為北辰】。分而為二以象兩,乾坤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掛一以象三,六子也。【天地人並生于太初】。傳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舉兩儀而三才在其中矣。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明堂之本也。歸奇于扐以象閏,定朔之始也。象兩,象三,象四時,象閏,是為四象。四象由分二而生,故云兩儀生四象。四營而成易,太初之氣寒温始生,故云易也。【三氣相承】,十有八變。乾、坤各三畫,故成卦。六子三索而成,故八卦而小成,所謂四象生八卦也。引信三才,觸類而長之,以成六十四卦。聖人成能,故天下之能事畢矣。大衍之數有三才,故分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卦亦有三才,有兼才】。大衍之數有五行,播五行于四時,故揲之以四,以象四時。四時為明堂之位,故說卦帝出乎震三節,皆陳明堂之法。明堂以聽朔為先,以閏月定四時成歲,而合朔之法正,故歸奇于扐以象閏。王者坐明堂,聽朔行政,明堂月令由是出焉,所以贊化育也。伏羲用蓍作八卦,以贊化育,其道如此。始于幽贊,終于嚮明。【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蓋取諸此。言明堂之法取諸離。蔡邕引說卦,謂雖有總章以下五名,而總謂之明堂】。孔子所謂吾道一以貫之也。【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繋辭所謂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是也】。
聖人之作易也,以至誠能盡其性,立天下之大本,故幽贊于神明而生蓍。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所謂蓍之德圓而神也。分二則有隂陽,所謂觀變于隂陽而立卦也。掛一則有三才,所謂參天也。揲四歸奇,則發揮于剛柔而生爻,所謂兩地也。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則人道立而三才具,兼三才而兩之,立六畫之數,所謂參天兩地而倚數也。六畫而有六十四,八八之數,所謂卦之德方以知也。
繋下曰:陽卦多隂,隂卦多陽,陽一君而二民,隂二君而一民。揲卦之時,尚未有畫,故仲翔曰:不道乾坤者也。
乾六爻二、四、上為隂,則坤之位也;坤六爻初、三、五為陽,則乾之位也,故用九。用六之法,乾二居坤五,坤五降乾二,乾四居坤初,坤初居乾四,乾上居坤三,坤三居乾上。坤稱用,發揮于剛柔而生爻,立地之道,故稱用也。
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虚五而可衍。大衍之數五十,虚一而可用。一與五皆道之本也。一者大也,五者極也,故謂之太極。
○洪範五皇極,鄭注云:極,中也。楊子曰:中和莫尚于五。
易道晦蝕且二千年矣,元亨利貞乃二篇之綱領,魏晉已後,註易者皆不得其解。案革彖辭曰:已日乃孚,元亨利貞,晦亡。虞翻註云:悔亡,謂四也。四失正,動得位,故悔亡。離為日,孚謂坎,四動體離,五在坎中,故已日乃孚。已成既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故元亨利貞,悔亡。與乾彖同義。人乾文言曰: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荀爽注云:乾升于坤為雲行,坤降于乾為雨施。乾坤二卦成兩既濟,隂陽和均而得其正,故曰天下平也。是漢已前解四德者,皆以既濟為言。莊三年穀梁傳曰:獨隂不生,獨陽不生,獨天不生,三合然後生。乾鑿度曰:天地不變,不能通氣。鄭玄注云:否卦是也。
又曰:隂陽失位,皆為不正。注云:初六隂不正,九二陽不正。故虞翻注下繋云:乾六爻,二、四、上非正;坤六爻,初、三、五非正。蓋乾必交坤而後亨,爻必得位而後正。若四德專謂純乾,獨陽不生,不可言亨,二、四、上爻不可言貞,既非化育之常,又失用九之義。原其所以,因漢末術士魏伯陽參同契用坎離為金丹之訣,後之學者徵剙異說,諱言坎離,于是造皮膚之語以釋聖經,微言既絶,大義尤乖。殊不知聖人贊化育,以天地萬物為坎離,何嫌何疑而諱言之乎?今幸東漢之易猶存,荀、虞之說具在,用申師法,以明大義,以遡微言,二千年絶學庶幾未墜,其在兹乎!其在兹乎!
虞仲翔注易,以易之利貞皆謂變之正,及剛柔相易,乾升坤降之類。案:荀子臣道篇曰:上下易位然後貞。此說與易合。但荀子專指湯、武,則有不盡合耳。天地之始。
序卦曰: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干寶注云:物有先天地而生者矣。今正取始于天地,天地之先,聖人弗之論也。余謂聖人言太極,太一【禮運】,言元言一,即天地之先也。但不言,无與言先天圖耳。
象,五帝時書名。
象者,五帝時書名也。堯典歷象日月星辰,此歷書也。象以典刑,臯陶謨【俗稱益稷】,曰方施象刑惟明,此刑書也。予欲觀古人之象,此易書也。易曰:在天在象。法象莫大乎天地,聖人因天,故治天下之書皆名象。周禮六官稱六象懸于象魏,故春秋傳命藏衆魏曰:舊章不可忘也。韓宣子聘魯,見易象猶沿五帝之名,則象為書名無疑也。
伏羲時止有八卦,參天兩地而有六畫,故有六十四。其六十四卦之名,則後人所加也。
兼才之說,乾稱天行,坤稱地勢。坎稱習,習,襲也。離稱兩,兩地之義。震稱薦,薦,再也。巽稱重,艮稱兼,兼三才之義。兑稱麗,麗澤,兑君子以朋友講習,習亦習也。皆有重義繫下,所謂因而重之也。
乾初爻曰:潛龍勿用。坤初爻曰:履霜堅氷。至虞仲翔以乾初為積善,坤初為積惡,故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史記太史公自敘曰:故易曰: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其漸久矣。仲翔注易云:坤消至遯、艮,子弑父;至否、坤,臣弑君。是其義也。易甲子卦氣起中孚,甲子即初九也。繋辭論中孚九二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即所謂失之毫釐,差以千里也。故曰:正其始,萬物理。【始即初爻】,此當是易傳之闕文,而易緯引之,非易緯之本文也。【正其始一作正其本,本與始皆為初也。初最微,故曰毫釐,即詩之德輶如毛也。初九積善成名,初六積惡滅身,故曰:失之毫釐,差以千里】。繋辭:憂悔吝者存乎介。介謂纎介,初之類也。參同契曰:纎介不正,悔吝為賊。
之卦之說,本諸彖傳,而雜見于荀慈明、姚元直、范長生、侯果、盧氏諸人之註,惟虞仲翔之說尤備而當,今從攷之。乾坤者,諸卦之祖。乾二五之坤成震、坎、艮,坤二五之乾成巽、離、兌,所謂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復、臨、泰、大壯、夬,陽息之卦,皆自坤來。遘、、否、觀、剝,隂消之卦,皆自乾來。而臨、觀二陽四隂,大壯、四陽二隂,泰、否三陽三隂。又以例諸卦,自臨來者四卦,明夷、解、升、震也。自來者五卦,訟、无妄、家人、革、巽也。自泰來者九卦,蠱、賁、恆、損、井、歸妹、豐、節、既濟也。自否來者九卦,隨、噬嗑、咸、益、困、漸、旅、渙、未濟也。自大壯來者五卦,需、大畜、暌、鼎、兌也。自觀來者四卦,晉、蹇、萃、艮也。自乾坤來而再見者,從爻例也。卦无剝、復、夬、遘之例,故師、同人、大有、謙從六子例,亦自乾、坤來。小畜,需上變也。履,訟初變也。豫自復來,乃兩象易,非乾、坤往來之謂也。頣、小過,晉四之初、上之二也。大過、中孚,訟上之三、四之初也。此四卦與乾、坤、坎、離反復不衰,故不從臨、觀之例。師二升五成比,噬嗑上之三,折獄成豐,賁初之四,進退无恒而成旅,皆據傳為說,故亦從兩象易之例。屯、蒙從坎、艮來,屯剛柔始交,蒙以亨行時中,亦據傳為說,不從臨、觀之例。因繋辭、彖傳而復出者二,暌自无妄來,蹇自升來,皆二之五。其後李挺之作六十四卦相生圖,用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之說,至于三而極。朱子又推廣之,而用王弼之說,名曰卦變,且以已意增益,視李圖而加倍。至作本義,又以二爻相比者而相易,不與卦例相符,論者謂不如漢儒之有家法也。
易林補遺:京房占法,一爻動則變,亂動則不變。若然,一爻變為九六,二爻以上變為七八也。愚謂左傳所占卦,如云其卦遇蠱,其卦遇復,穆天子傳其卦遇訟,皆六爻不動也。其云遇艮之八,及晉語遇泰之八,皆二爻以上變,仍為七八而不變也。
左氏所占皆一爻,動者居多。
左氏所占云云。案易林補遺論京房變法,第六爻為宗廟,縱動不變,其餘一爻動則變,亂動則不變也。此言甚有理。穆姜筮往東宫,遇艮之隨,則云艮之八是亂動不變。
文言曰:天玄而地黄,故爻辭稱黄中者,皆謂隂爻居中。坤六五黄裳,離六二黄離,遯六二黄牛,革初九黄牛【指二】,鼎六五黄耳。
公羊日食伐鼓義曰:求乎隂之道也。注云:求,責也。此抑隂之義。
○又曰:充,陽也。充,崇也。此扶陽之義。
董子繁露曰:大旱雩祭而請雨,大水鳴鼓而攻社,天地之所為,隂陽之所起也。或請焉,或怒焉者何?曰:大旱者,陽滅隂也。陽滅隂者,尊壓卑也,固其義也。雖大甚,拜請之而已,無敢有加也。大水者,隂滅陽也。隂滅陽者,卑勝尊也。日食亦然,皆下犯上,以賤傷貴,逆節也。故鳴鼓而攻之,朱絲脅之,為其不義也。此亦春秋之為強禦也。故變天地之位,正隂陽之序,直行其道,而不忘其難,義之至也。
剝上九曰:碩果不食。
乾鑿度曰:隂消陽言剝。當九日之時,陽氣衰消,而隂終不能盡陽,小人不能決君子也。謂之剝,言不安而已。
復彖曰:朋來无咎。
坤彖曰:東北喪朋。
泰九二曰:朋亡。
白虎通曰:諸侯世位,大夫不世,安法?所以諸侯南面之君,體陽而行,陽道不絶;大夫人臣北面,體隂而行,隂道絶。以男生内嚮,有留家之義;女生外嚮,有從夫之義。此陽不絶、隂有絶之效也。
乾文言曰: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荀註云:存謂五,為陽位。
豫六五曰:貞疾,恒不死。象曰:恒不死,中未亡也。
○案:荀註文言曰:存謂五為陽位,亡謂上為隂位。五中陽位,故中未亡。是陽无死義。
論語:子曰:天生德於予,恒魋其如予何?包咸註云:天生德者,謂授我以聖。惟德合天地,吉无不利,故曰其如予何。【是時夫子研極易理,知命之學,故有是語】。
韓非子解老曰:天地之道,理也。體天地之道,故曰無死地焉。荀子儒效篇曰:通則一天下,窮則獨立貴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汙,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
易二五為中和,坎上離下為既濟,天地位,萬物育,中和之效也。三統歷曰:陽隂雖交,不得中不生,故易尚中和。二五為中,相應為和。
○說文曰:咊,相譍也。咊即和也,譍即應也。
師九二曰:在師中吉,无咎。王三錫命。乾鑿度曰:師者,衆也。言有盛德,行中和,順民心,天下歸往之,莫不美命為王也。行師以除民害,錫命以長世德之盛。
彖曰:能以衆正,可以王矣。荀註云:謂二有中和之德,而據羣隂,上居五位,可以王也。
泰九二曰:朋亡,得尚于中行。荀註云:中謂五,朋謂坤。朋亡而下,則二得上居五,而行中和矣。
臨六五曰:知臨,大君之宜,吉。乾鑿度曰:臨者,大也。陽氣在内,中和之盛,應於盛位,浸大之化,行于萬民,故言宜處王位,施大化,為大君矣。臣民欲被化之詞也。
文言曰:利貞者,性情也。述曰:易尚中和,故曰和貞者情性,情和而性中也。聖人體中和,贊化育,以天地萬物為坎離也。
周禮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聖、義、忠、和。鄭註云:忠,言以中心和,不剛不柔。
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朱子曰: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則性也】。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不誠則不能獨,獨者中也,故未發為中,已發為和。張湛列子註云:稟性之質謂之性,得性之極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朱子曰:大本者天命之性,達道者循性之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此至誠之事,所謂贊化育與天地參者也。中和於易為二五,繋上曰: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易成位乎其中,故言天地位】。
又曰:仲尼曰:君子中庸。
又曰:仲尼祖述堯、舜。【仲尼,孔子字。漢安昌侯張禹曰:仲者,中也;尼者,和也。此篇論中和之義,故篇中兩舉仲尼,以至誠屬之,以致中和之事歸之。中和者,既濟也。孔子論定六經,以立中和之本而贊化育,下篇所云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是也。孔子無位而當既濟,故子思兩舉表德之字以明之】。
又論強曰: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
周禮師氏: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馬融傳云:德行内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至德者,中德也。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失中庸則無以至道,故曰以為道本。鄭註云:至德,中和之德,覆幬持載含容者也。
孟子曰:中也,養不中。趙岐註云:中者,履中和之氣所生,謂之賢。
禮器曰:君在阼,夫人在房,大明生於東,月生於西,此隂陽之分,夫婦之位也。【鄭註:大明,日也】。君西酌犧象,夫人東酌罍尊。【鄭註:象日出東方而西行,月出西方而東行也】。禮交動乎上,樂交應乎下,和之至也。【鄭註云:交乃和】。
○案:禮,中也;樂,和也。禮交動乎上,樂交應乎下,上下相應,故云和之至也。
揚子太玄曰:五為中和。
又曰:中和莫尚於五。
法言曰:立政鼓衆,莫尚於中和。
又曰:甄陶天下,其在和乎?龍之潛亢,不獲其中矣。是以過中則惕,不及中則躍,其近於中乎?【惕躍近中,猶忠怒近道】。
莊子消摇游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揀補注云:天地之正,猶天地之中。易之九五、六二,即天地之正也。六氣,隂陽、風雨、晦明也。
荀子勸學篇曰:詩者,中聲之所止也。
周禮:大司徒曰:以五禮防萬民之偽而教之中,以六樂防萬民之情而教之和,
【案:中和為六德之二】。
周禮大宗伯曰:以天產作隂德,以中禮防之;以地產作陽德,以和樂防之;以禮樂合天地之化,百物之產。
○案,天交乎地,故以天產作隂德;地交乎天,故以地產作陽德;禮天地之中,故以中禮防之;樂天地之中,故以和樂防之。在易,二五為中,相應為和。
樂記曰: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也。【荀子勸學篇曰:樂之中和也】。
淮南精神曰:萬物背隂而抱陽,冲氣以為和。高誘曰:萬物以背為隂,以腹為陽,身中空虚,和氣所行。為隂故腎雙,為陽故心特。隂陽與和,共生物形,君臣以和,致太平也。
荀悦申鑒曰:以天道作中,以地道作和。
禮器曰:因名山升中于天。盧植註云:封泰山,告太平,升中和之氣於天。【後漢祭祀志註】。
項威註漢書曰:封泰山,告太平,升中和之氣于天。祭土為封,謂負土於泰山,為壇而祭也。
洪範五行傳曰:王之不極,是謂不建。鄭註云:王,君也。不名體而言王者,五事象五行,則王極象天也。天變化為隂陽,覆成五行。極,中也。建,立也。王象天,以情性覆成五事,為中和之政也。王政不中和,則是不能立其事也。
周禮大司徒曰: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日東則景夕多風,日西則景朝多隂。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隂陽之所和也。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樹之。【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狹豐邑之未宏,陋譙居之猶偏。求中和而經處,揆景緯以裁基。註:周禮曰: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隂陽之所和,故曰中和也】。
三統歷曰:夫歷春秋者,天時也,列人事而目以天時。傳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師古:日中謂中和之氣也】。是故有禮誼動作威儀之則以定命也,能者養以之福。【師古曰:之,往也,往就福也】。不能者敗以取禍,故列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之事,以隂陽之中制其禮。故春為陽中,萬物以生;秋為隂中,萬物以成。【所謂天地之中】。是以事舉其中,禮取其和,歷數以閏正天地之中,以作事厚生,皆所以定命也。易金火相革之卦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又曰:治歷明時,所以和人道也。【公羊疏云:案三統歷云春為陽中云云,賈、服依此以解春秋之義】。賈逵春秋左傳註云:取法隂陽之中,春為陽中,萬物以生;秋為隂中,萬物以成。欲使人君動作不失中也。【說文禾字云:嘉穀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時之中,故謂之禾。和从禾】。
淮南汜論曰:天地之氣,莫大於和。和者,隂陽調,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與成,必得和之精。
白虎通曰:木者少陽,金者少隂,有中和之性,故可曲可直從革。董子繁露曰:天有兩和,【春秋為和】,以成二中。【冬夏為中,在易二五為中,相應為和。即天地之中】,歲立其中,用之無窮。是北方之中,【坎】,用合隂,而物始動於下。南方之中,【離】,用合陽,而養始美於其上。動於下者,不得東方之和不能生,中春是也。其養於上者,不得西方之和不能成,中秋是也。然則天地之美惡,在兩和之處,二中之所來歸,而遂其為也。是故東方生而西方成,東方和自北方之所起,而西方和成南方之所養長。起之不至於和之所不能生,養長之不至於和之所不能成。成於和,生必和也。始於中,止必中也。中者,天下之所終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於和,而道莫止於中。中者,天地之美達理也,聖人之所保守也。詩云:不剛不柔,布政優優。此非中和之謂歟?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此至誠之贊化育】。能以中和養其身者,其壽極命,【此至誠之盡性,與術士之養身異】。男女之法【男女即坎離也。下云:天地之隂陽當男女,人之男女當隂陽】。法隂與陽,陽氣起於北方,至南方而盛,盛極而合乎隂,【堪輿以四月癸亥、十月丁巳為隂陽交會】。隂氣起於中夏,至中冬而盛,盛極而合乎陽,【繋下曰:隂陽合德。虞註云:合德,謂天地保太和,日月戰。三統歷曰:隂陽合德,氣鍾於子】。不盛不合,是故十月而俱盛,終歲而乃再合。
又曰:天地之隂陽當男女,人之男女當隂陽。隂陽亦可以謂男女,男女亦可以謂隂陽。天地之經生,至東方之中而所生大養,至西方之中而所養大成。一歲四起業而必於中,中之所為而必就於和,故曰和其要也。和者,天之正也,隂陽之半也,其氣為最良,物之所生也。誠擇其和者,以為大得天地之奉也。天地之道,雖有不和者,必歸之於和,而所為有功;雖有不中者,必止之於中,而所為不失。是故陽之行始於北方之中,而止於南方之中;隂之行始於南方之中,而止於北方之中。隂陽之道不同,至於盛而皆止於中,其所始起皆必於中。【始復天地之中】,中者,天地之太極也。【太極即大中】,日月之所至而却也。長短之隆不得過中,天地之制也。又云:男女體其盛,臭味取其勝,居處就其和,勞佚居其中,寒暖無失適,飢飽無過平,欲惡度理,動静順性命,喜怒止於中,愛懼反之正,此中和常在乎其身,謂之得天地泰。【地天泰而天地泰者,二五易位成既濟,故云天地】。得天地泰者,其壽引而長;不得天地泰者,其壽傷而短。
越紐録曰:范子曰:湯執其中和,舉伊尹,收天下雄雋之士,練卒兵,率諸侯伐桀,為天下除殘去賊,萬民皆悦而歸之。是所謂執其中和者。
范子曰:臣聞古之賢主聖君,執中和而原其終始,即位安而萬物定矣。不執其中和,不原其終始,即尊位傾,萬物散。文、武之業,桀、紂之跡,可知矣。
白虎通曰:易曰:黄帝、堯、舜氏作。黄帝中和之色,自然之性,萬世不易。黄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萬世常存,故稱黄帝也。
又曰:夏、殷、周者,有天下之大號。夏者,大也,明當守持大道。殷者,中也,明當為中和之道也。
周書度訓曰:和非中不立,中非禮不慎,禮非樂不履。法言先知篇曰:立政鼓衆,動化天下,莫尚於中和。
又曰:甄陶天下者,其在和乎!剛則甈,柔則坯。【註云:甈,燥也。坯,慢也。言失和也】。龍之潛亢,不獲其中矣。是以過中則惕,不及中則躍。【上躍居五】。其近於中乎!【進德修業,故近於中】。聖人之道,辟猶日之中矣,不及則未,過則昃。
易氣從下生,【缺】。
荀子成相曰:文、武之道同伏羲。
序卦曰: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干寶註云:物有先天地而生者矣。今正取始於天地,天地之先,聖人弗之論也。故其所法象,必自天地而還。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彊字之曰道。上繋曰:法象莫大乎天地。莊子曰: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春秋穀梁傳曰:不求知所不可知者,智也。而令後世浮華之學,彊支離道義之門,求入虚誕之域,以傷政害民,豈非讒說殄行,大舜之所疾者乎?
干令升,此註若豫知後世有陳摶、种放、穆修、李之才、邵雍諸人造先天圖以亂聖經者,而諄諄言之如此,其䘙道也深矣。即此一節註,便當從祀。
文廟。古有聖人之德,然後居天子之位。【即二升坤五義】。
乾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述曰:臨坤為田,大人謂天子。陽始觸隂,當升坤五為天子,故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文言曰: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寛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述曰:德成而上,故曰君德。疏云:二德成而升坤五,故云德成而上。謂德已成而居坤位,故云君德也。
漢書蓋寛饒傳寛饒奏封事引韓氏易傳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若四時之運,功成者去,不得其人,不居其位。
漢書《藝文志》易家:韓氏二篇。名嬰。伏羲作易,分布六爻,以五為君位,隂為虚,陽為實,故用九之義。乾之九二當升坤五,以坤虚無君,九二有君德,故升坤五。坤為田,五為大人。經云: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二中而不正,升中正之位,故文言曰:龍德而正中者也。不得其人,不居其位,謂六居五,失位當降也。此論易爻升降之理如是,非三代之法。故自夏禹受舜禪而傳子啟,大人世及以為禮矣。寛饒不揆時義,動以五帝之法相繩,故太子庶子王生以寛饒欲以太古久遠之事匡拂天子,宜其為文吏所詆挫也。
禮運: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鄭註:公,猶共也。禪位授聖,不家之睦親也】。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鄭註:傳位於子。案:大道既隱,謂伏羲作易之大道不行也】。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趙岐註云:有道之世,小德小賢樂為大德大賢役,服於賢德也。【陽大隂小,陽升隂降,故隂為陽役】。
墨子:公孟子曰:昔者聖王之列也,上聖立為天子,其次立為公卿大夫。【公孟子即公明子,孔子之徒】。
文選四十七引墨子曰:古者同天之義,是故選擇賢者,立為天子。天子以其知力為未足,獨治天下,是以選擇其次,立為三公。
周書:殷祝曰:湯放桀而歸於亳,三千諸侯大會,湯退再拜,從諸侯之位。湯曰:此天子位,有道者可以處之。【孔晁註:讓諸侯之有道者】。天子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故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紀之,唯有道者宜久處之。【久居天子之位】。湯以此讓三千諸侯,莫敢即位,然後湯即天子之位。【三千諸侯勸之也】。與諸侯誓曰:隂勝陽即謂之變,而天弗施。【逆天道,故不施】。雌勝雄即謂之亂,而人弗行。【雌勝雄、女凌男之異,逆人道,故不行焉】。故諸侯之治政在諸侯之大夫,治於從【言下必順上】。湯即位,君臣之道立,故舉隂陽雌雄之理以明之,即易之大道也。
中庸:子曰: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鄭註云:言作禮樂者,必聖人在天子之位。
以易言之,六居五,是有位而無德,猶當時之周王也。九居二,是有德而無位,猶孔子也。乾二居坤五,是聖人在天子之位也,猶文、武也。故孔子曰: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緯書所論,多周、秦舊法,不可盡廢。【缺】。
荀子宥坐篇曰: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何為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虚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謂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滿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歎曰: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戰國策曰:秦客卿造曰:聖人不能為時,時至弗失。
中【缺】。
升降【升降,即上下也】。
呂覽五月紀曰: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隂陽。【兩儀,天地也。出,生也】。隂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章猶形】。渾渾沌沌,離則復合,合則復離。【渾讀如衮冕之衮,沌讀近屯,離散合會】。是謂天常。【天之常道】。
尚書大傳曰:書曰:三歲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其訓曰:積不善至於幽,六極以類降,故黜之;積善至于明,五福以類升,故陟之。
揚子太玄曰:陽推五福以類升,隂幽六極以類降,升降相關,大貞乃通。
○案,陽升隂降,隂陽得位相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故云大貞乃通,猶經言元亨利貞也。大衍之數五十一章,即伏羲作八卦之事,後人用之作卜筮,即依此法。【缺】。
左傳之卦說【缺】。
承乘【缺】。
應【缺】。
當位不當位,【附應】。
易重當位,其次重應,而例見于既、未濟彖辭。既濟彖曰:利貞,剛柔正而位當也。此言當位也。未濟彖曰:雖不當位,剛柔應也。此言應也。未濟六爻皆不當位而皆應,易猶稱之,則易于當位之外,其次重應明矣。六十四卦言當位者十三卦【履九五,否九五,臨六四,噬嗑六五,賁六四,遯二五,蹇彖及六四,巽九五位正中,兌九五,渙九五正位,節九五居位中也,中孚九五,既濟】。言不當位者二十二卦【需上六,降三,師六三見五象,履六三,否六三,豫六三,臨六三,噬嗑彖及六三,大壯六五,晉九四,睽六三,解九四,夬九四,萃九四,困九四、六三見上象,震六三,歸妹彖六三,豐九四,旅九四未得位,兌六三,中孚六三,小過彖剛失位及九四,未濟彖及六三】。言應者十七卦【蒙二五,師二五,比、小畜、履、同人二五,大有、豫、臨二五,无妄二五,咸、恒、遯二五,睽二五,革二五,鼎二】。
【五,中孚】,而皆于彖辭發之。
世應【附遊歸】
京房易積算法曰:孔子易云:有四易,一世二世為地易,三世四世為人易,五世八純。【八純,俗本作六世,訛】。為天易,遊魂歸魂為鬼易。
易乾鑿度曰:三畫成乾,六畫成卦。三畫已下為地,四畫已上為天。易氣從下生,動於地之下,則應於天之下;動於地之中,則應於天之中;動於地之上,則應於天之上。【註云:天氣下降以感地,故地氣動升以應天也】。初以四,二以五,三以上,此之謂應。
又云:天地之氣必有終始,六位之設皆由上下,故易始於一【易本無體,氣變而為一,故氣從下生也】。分於二【清濁分於二儀】。通於三【隂陽氣交,人生其中,缺,故為三才】。於四【缺】。盛於五【二壯於地,五壯於天,故為盛也】。終於上。
左傳昭五年正義曰:卦有六位,初、三、五奇數,為陽位也。二、四、上耦數,為隂位也。初與四,二與五,三與上,位相値為相應。陽之所求者隂,隂之所求者陽,陽隂相値為有應。隂還値隂,陽還値陽,為無應。
干寶易蒙卦注曰:蒙者,離宫隂也,世在四。
謙彖曰:謙,亨。九家易曰:艮山坤地,山至高,地至卑,以至高下至卑,故謙也。謙者,兌世【五世】。艮與兌合,故亨。
噬嗑初九:屨挍滅趾。干寶曰:屨挍,貫械也。初居剛躁之家,【震為躁卦】。體貪狠之性,【坎為貪狠,震為隂賊,二者相得而行,故云】。以震掩巽,【巽五世,故掩巽】。強暴之男也,行侵陵之罪,以陷屨挍之刑也。恒彖曰:恒,亨,无咎,利貞,久於其道也。荀爽曰:恒,震世也。巽來乘之,【震三世,下體成巽】。隂陽會合,故通无咎。長男在上,長女在下,夫婦道正,故利貞,久于其道也。
解彖曰: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拆。荀爽曰:解者,震世也。【二世】,仲春之月。草木萌牙,雷以動之,雨以潤之,日以烜之,故甲拆也。
益六三曰:王用享於帝,吉。干寶曰: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故王用享於帝,在巽之宫。【三世】,處震之象,是則倉精之帝同始祖矣。
井卦曰:改邑不改井。干寶曰:水,殷德也;木,周德。夫井,德之地也,所以養民性命而清潔之主者也。自震北行至於五世,【震,五世井】,改。殷紂比屋之亂俗,而不易成湯昭假之法度也,故曰改邑不改井。
豐: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干寶曰:豐,坎宮,隂世在五,以其宜中而憂其側也。坎為夜,離為晝,以離變坎,至于天位,【五為天子】,日中之象。殷水德,坎象,晝敗而離居之。周伐殷,居王位之象也。勿憂者,勸勉之言也。言周德當天人之心,宜居王位,故宜日中。
下繋曰: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九家易曰:夬本坤世,【五世】。下有伏坤,書之象也。【坤為文】,上又見乾,契之象也。【乾為金】,以乾照坤,察之象也。夬者,決也。取百官以書治職,萬民以契明其事。契,刻也。大壯進而成夬,【大壯。坤四世陽進成夬】,金。決竹木為書契象,故法夬而作書契矣。
劉禹錫辯易九六論曰:董生述畢中和之語云:國語晉公子親筮之,曰:尚有晉國。得貞屯悔豫,皆八。按坎二世而為屯,屯六二為世爻;震一世而為豫,豫之初為世爻。屯之二、豫之初皆少隂不變,故謂之八【兩卦至歸魂始變為九】。京房乾傳曰:精粹氣純,是為遊魂。陸績曰:為隂極剥盡,陽道不可盡滅,故返陽道,道不復本位為遊魂。例八卦先曾王父樸菴先生易說,【諱有聲,字律和;】曰碩果不食,故有游歸。
又曰:隂陽代謝,至於遊魂。繋云: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樸菴先生曰:此易緯以遊魂為鬼易也】。
乾彖曰:大明終始。荀爽曰:乾起坎而終於離,坤起離而終於坎。離坎者,乾坤之家,而隂陽之府,故曰大明終始。家君曰:乾遊魂於火地,歸魂於火天,故曰終於離。坤游魂於水天,歸魂於水地,故曰終於坎。
干寶序卦注曰:需,坤之游魂也。雲升在天而雨未降,翺翔東西之象也。王事未至,飲宴之日也。夫坤者,地也,婦人之職也,百穀果蓏之所生,禽獸魚鱉之所託也。而在遊魂變化之象,即烹爨腥實以為和味者也。故曰:需者,飲食之道也。
又訟卦注曰:訟,離之游魂也。離為戈兵,北天氣將刑殺。【訟主八月】。聖人將用師之卦也。
隨彖曰:隨,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隨。大亨貞,无咎。荀爽曰:隨者,震之歸魂。震歸從巽,故大通【震三世下體成巽,至歸魂始後,本體】。動爻得正,故利貞。陽降隂升,嫌於有咎,動而得正,故无咎。蠱彖曰:蠱,元亨而天下治也。荀爽曰:蠱者,巽也。巽歸合震,【巽三世至游魂,皆震也】。故元亨也。蠱者,事也。備物致用,故天下治也。
姤彖曰: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荀爽曰:謂乾成於巽而舍於離,坤出於離,與乾相遇,南方夏位,萬物章明也。九家易曰:謂陽起子,運行至四月,六爻成乾,巽位在已,故言乾成於巽。既成,轉舍於離,坤萬物皆盛大,從離出,與乾相遇,故言天地遇也。
家君曰:乾一世外卦,四世内卦,皆巽也,故言乾成于巽。遊魂於火地晉,故言舍于離。坤歸魂于火天大有,故言出於離,與乾相遇。又案,巽本宫四月卦也,一世外卦,四世内卦,皆乾也,知巽亦成于乾。
易例卷上
<經部,易類,易例>
欽定四庫全書 易例卷下
元和惠棟撰
朱子發曰:凡卦見者為飛,不見者為伏。飛,方來也;伏,既往也。說卦巽其究為躁卦,例飛伏也。大史公律書曰:冬至一隂下藏,一陽上舒。此論復卦初爻之伏巽也。【六十卦飛伏,詳京房易傳】。
唐六典曰:凡易用四十九算,分而揲之,凡十八變而成卦。又視卦之八氣,王、相、囚、死、衰、沒、休、廢及飛、伏、世、應而使焉。
京房易傳曰:夏至起純陽,陽爻位伏藏;冬至陽爻動,隂氣凝地。
乾初九:潛龍勿用。象曰:潛龍勿用,陽在下也。朱子發曰:左傳蔡墨曰:在乾之始,曰潛龍勿用。初九卦坤下有伏震,潛龍也。【此與漢易異】。
坤上六:龍戰于野。荀爽曰:消息之位,坤在於亥,下有伏乾,為其兼【王弼改作嫌】于陽,故稱龍也。
暌彖曰:說而麗乎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仲翔曰:剛謂應。乾五伏陽,非應二也,與鼎五同義也。
鼎彖曰: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昰,以元亨。仲翔曰:柔謂五,得上中應。乾五剛【亦昰;伏陽】,巽為進,震為行,非謂應二剛,與暌五同義也。
坤文言曰:易曰履霜堅冰至,盖言順也。荀爽曰:霜者,乾之命令。坤下有伏乾,履霜堅冰,盖言順也。乾氣加之性,而【讀為能,猶耐也】。堅,象臣順君命而成之。
又曰:隂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荀爽曰:六三陽位,不有伏陽。坤,隂卦也,雖有伏陽,含藏不顯,以從王事,要待乾命,不敢自成也。
困象曰:君子以致命遂志。虞仲翔曰:君子謂三,伏陽也。案,六三戊午火,故云伏陽。
繫辭上曰:樂天知命,故不憂。荀爽曰:坤建于亥,乾立于巳,隂陽孤絶,其法宜憂。坤下有伏乾為樂天,乾下有伏巽為知命。【巽為命】,隂陽合居,故不憂。
繫辭下曰:龍虵之蟄,以全身也。仲翔曰:蟄,潛藏也。龍潛而虵藏,隂息初巽為虵,陽息初震為龍。十月坤成,十一月復生,始巽在下,龍虵俱蟄。初坤為身,故以全身也。又云:利用安身,以崇德也。九家易曰:利用,隂道用也。謂姤時也。隂升上,究則乾伏坤中,屈以求信,陽當復升,安身默處也。
乾鑿度曰:初為元士,【在位卑下】。二為大夫,三為三公,四為諸侯,五為天子,上為宗廟,【宗廟,人道之終】。凡此六者,隂陽所以進退,君臣所以升降,萬民所以為象則也。
坤六三:或從王事。干寶曰:陽降在四【自否來】。三公位也。隂升在三,三公事也。
訟上九:或錫之鞶帶。荀爽曰:鞶帶,宗廟之服。三應于上,上為宗廟,故曰鞶帶也。
師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干寶曰:離上九曰:王用出征,有嘉折首。上六為宗廟,武王以文王行,故正開國之辭於宗廟之爻,明己之受命,文王之德也。
解上六:公䠶隼。仲翔曰:上應在三公,謂三伏陽也。損彖曰:曷之用?二簋可用享。荀爽曰:二簋,謂上體二隂也。上為宗廟,簋者,宗廟之器,故可享獻也。
益六三:有孚中行,告公用圭。仲翔曰:公謂三,伏陽也。三公位,乾為圭,【圭,玉也。乾為玉】。乾之二,故告公用圭,【卦自否來,故稱乾】。巽上九:巽在牀下。九家易曰:上為宗廟。禮,封賞出軍,皆先告廟,然後受行三軍之命,將之所專,故曰巽在牀下也。
繫辭下曰: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崔憬曰:二主士大夫位,佐於一國;四主三孤三公牧伯之位,佐於天子,皆同有助理之功也。二士大夫位卑,四孤公牧伯位尊,故有異也。
又云:三與五同功而異位。崔憬曰:三,諸侯之位;五,天子之位。同有理人之功,而君臣之位異者也。
繫辭下曰:爻有等,故曰物。干寶曰:等,羣也。爻中之義,羣物交集,五星四氣,六親九族,福德刑殺,衆形萬類,皆來發于爻,故總謂之物也。
京房乾卦傳曰:水配位為福德,【陸績曰:甲子水昰乾之子孫】。木入金鄉居寶貝,【甲寅木乾之財】。土臨内象為父母,【甲辰土乾父母】。火來四上嫌相敵,【壬午火乾官鬼】。金入金鄉木漸微,【壬申金同位傷木】。
京房易積算法曰:孔子曰:八卦鬼為繫爻,財為制爻,天地為義爻,【陸績曰:天地即父母也】;福德為寶爻,【福德即子孫也】,同氣為魯爻,【兄弟爻也】。
抱朴子引靈寶經【周、秦時書】。謂支干上生下曰寶日。【原註:甲午、乙巳,昰也】。下生上曰義日。【壬申、癸酉,昰也】。上克下曰制日。【戊子、己亥,昰也】。下克上曰伐日。【甲申、乙酉,昰也】。上下同曰專日。又云:入山當以保日及義日,若專日者大吉,以制日、伐日必死。淮南天文曰:子生母曰義,母生子曰保。【與寶通】。子母相得曰專,母勝子曰制,子勝母曰困。【困即繫也】。以勝擊殺勝而無報,以專從事而有功,以義行理名立而不堕,以保畜養萬物蕃昌,以困舉事破滅死亡。淮南之說與京房及靈寶經合,蓋周、秦以來相傳之法,九師言易,安知不用昰為占歟?【師法用辰不用日,故京易止據辰也】。
參同契曰:水以土為鬼。
今占法,水以土為官,以火為妻。案左傳曰:火,水妃也。蓋從所勝者名之。故鄭康成注尚書鴻範曰:木八為金九妻也。
比六三:比之匪人。象曰:比之匪人,不亦傷乎?干寶曰:六三乙卯,坤之鬼吏,在比之家,有土之君也。周為木德,卯為木辰,同姓之國也。爻失其位,辰體隂賊,【卯木以隂氣賊害土,故為隂賊】,管、蔡之象也。比建萬國,唯去此人,故曰比之匪人,不亦傷王政也。
小畜九五象曰:有孚攣如,不獨富也。九家易曰:有信,下三爻也。體巽,故攣如。如謂連接其隣,隣謂四也。五以四隂作財【卦體木,六四辛未土,乃制爻也,故為財】。與下三陽共之,故曰不獨富也。
随初九:官有渝,【此易經官爻之明文】。貞吉,出門交有功。九家易曰:渝,變也。謂陽來居初,德正為震,震為子,得土之位,故曰官也。隂陽出門,相與交通,隂往之上,亦不失正,故曰貞吉而交有功。
先儒皆以随為否上之初,初柔升上,昰乾之上九居坤初為震,坤之初六升乾上而為兑也。震初庚子水,得坤初乙未土之位,故曰官有渝。水以土為官鬼,官鬼變則吉也。上本隂位,故隂往之上,亦不失正。
漢書王莽傳曰:太后聽公卿采莽女,有詔遣大司徒、大司空策告宗廟,雜加卜筮,皆曰:兆遇金水,王相【服䖍曰:卜法横者為土,立者為木,邪向經者為金,背經者為火,因兆而細曲者為水。孟康曰:金水相生也】。卦遇父母得位。【父母者,京房所謂天地爻也。皇后母天下,父母得位,故吉】。所謂康強之占,逢吉之符也。
尚書鴻範曰:曰貞,曰悔
○又云:卜五占,用(句),二衍忒。(句)。鄭氏曰:二衍忒,謂貞悔也。
左傳僖九年曰:秦伯伐晉,卜徒父筮之,其卦遇蠱,曰:蠱之貞,風也;其悔,山也。
晉語曰:公子親筮之,曰:尚有晉國。得貞屯、悔豫皆八。韋昭曰:震在屯為貞,在豫為悔。
京房易傳曰:静為悔,發為貞。
唐六典曰:凡内卦為貞,朝占用之;外卦為悔,暮占用之。胡氏炳文曰:乾上九,外卦之終,曰有悔;坤六三,内卦之終,曰可貞。貞、悔二字,豈非發諸卦之凡例歟?
剝彖傳曰: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
豐彖傳曰: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虚,與時消息。臨彖傳曰:至於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左傳正義:易曰:伏羲作十言之教,曰乾、坤、震、巽、坎、離、艮、兑、消、息。
繫辭上曰:變化者,進退之象也。荀爽曰:春夏為變,秋冬為化,息卦為進,消卦為退也。
說卦曰:數往者順,知來者逆。仲翔曰:坤消從午至亥,上下故順也;乾息從子至巳,下上故逆也。
九家易注:泰卦曰:陽息而升,隂消而降。陽稱息者,長也,起復成巽,萬物盛長也。隂言消者,起姤終乾,萬物成熟,熟則給用,給用則分散,故隂用特言消也。
《易緯乾鑿度》曰:聖人因隂陽起消息,立乾坤以統天地。又云:消息卦純者為帝,不純者為王。
史記歷書:太史公曰:皇帝考定星歷,建立五行,起消息。注:皇侃曰:乾者陽生為息,坤者隂死為消也。
漢書:京房上封事曰:辛酉以來,少隂倍力而乘消息。孟康曰:房以息卦為辟。辟,君也。消卦曰太隂,息卦曰太陽,其餘卦曰少隂少陽,為臣下也。
後漢書:陳忠上疏曰:頃季夏大暑,而消息不協,寒氣錯時,水漏為變。天之降異,必有其故。所舉有道之士,可策問國典所務,王事過差,令處煖氣不效之意,庶有讜言,以承天誡。
說卦曰:震,東方也。離也者,南方之卦也。兑,正秋也。坎者,正北方之卦也。
案:震、離、兑、坎,隂陽各六爻。荀爽以為乾六爻皆陽,陽爻九,四九三十六,合四時。坤六爻皆隂,隂爻六,四六二十四,合二十四氣。蓋四正者,乾坤之用。翟玄注文言云:乾坤有消息,從四時來也。
繫辭上曰:兩儀生四象。仲翔曰:四象,四時也。兩儀,謂乾、坤也。乾二五之坤成坎、離、震、兑,震春、兑秋、坎冬、離夏,故兩儀生四象。
孟氏章句曰:坎離震兑二十四氣,次主一爻,其初則二至二分也。坎以隂包陽,故自北正,微陽動於下,升而未逹,極於二月,凝涸之氣消,坎運終焉。春分出於震,始據萬物之元,為主於内,則羣隂化而從之,極于南正,而豐大之變窮,震功究焉。離以陽包隂,故自南正,微隂生于地下,積而未章,至于八月,文明之質衰,離運終焉。仲秋隂形于兌,始循萬物之末,為主於内,羣陽降而承之,極于北正,而天澤之施窮,兑功究焉。故陽七之静始于坎,陽九之動始于震,隂八之静始于離,隂六之動始于兑。故四象之變,皆兼六爻,而中節之應備矣。【一行六卦議】,易緯昰類謀曰:冬至日在坎,春分日在震,夏至日在離,秋分日在兑。四正之卦,卦有六爻,爻主一氣,
康成注通卦驗曰:冬至坎始用事,而至六氣,初六爻也。小寒於坎直九二,大寒於坎直六三,立春于坎直六四,雨水於坎直九五,驚蟄於坎直上六。春分於震直初九,清明於震直六二,穀雨於震直六三,立夏於震直九四,小滿於震直六五,芒種於震直上六。夏至於離直初九,小滿於離直六二,大暑於離直九三,立秋於離直九四,處暑於離直六五,白露於離直上九。秋分於兑直初九,寒露於兑直九二,霜降於兑直六三,立冬於兑直九四,小雪於兑直九五,大雪於兑直上六。
孟康漢書注曰:分卦直日之法,一爻主一日,六十四為三百六十日,餘四卦震、離、兑、坎,為方伯監司之官。所以用震、離、兑、坎者,是二至二分用事之日。又昰四時各專王之氣,各卦主時,其占法各以其日觀其善惡也。魏正光歷曰:四正為方伯。薛瓚注漢書曰:京房謂方伯卦,震、兑、坎、離也。京氏易傳曰:方伯分威,厥妖馬生子亡。《易緯乾鑿度》曰:四維正紀,經緯仲序,度畢矣。康成云:四維正四時之紀,則坎、離為經,震、兑為緯。此四正之卦,為四仲之次序也。
京氏易傳曰:賦歛不理兹謂禍,厥風絶經緯。【四時不正也】。又云:大經在辟而易臣,兹謂隂動。【坎離為經,位方伯,故云大經。辟,辟卦也。大經在辟,謂方伯擬君,易其臣道也】。又云:大經摇政,兹謂不隂。【不隂不臣也】。漢書:魏相奏曰:東方之卦不可以治西方,南方之卦不可以治北方。春興兑治則饑,秋興震治則華,冬興離治則泄,夏興坎治則雹。
易繫辭曰:變通配四時。仲翔曰:變通趣時,謂十二月消息也。泰、大壯、夬配春,乾、姤、遯配夏,否、觀、剝配秋,坤、復、臨配冬,謂十二月消息相變通而周於四時也。
又云: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仲翔曰:謂十二消息,九六相變,剛柔相推而主變化,故變在其中矣。
又曰:往來不窮謂之通。荀爽曰:謂一冬一夏,隂陽相變易也。十二消息,隂陽往來無窮已,故通也。
又曰: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仲翔曰:乾為寒,坤為暑。謂隂息陽消,從姤至復,故寒往暑來也。隂詘陽信,從復至泰,故暑往寒來也。
又曰: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九家易曰:範者,法也。圍者,周也。言乾坤消息,法周天地而不過於十二辰也。辰,日月所會之宿,謂諏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夀星、大火、析木、星紀、玄枵之屬是也。【諏訾以下謂自寅至丑,自泰至臨也】。干寶注乾六爻曰:陽在初九,十一月之時,自復來也。初九甲子【乾納甲】,天正之位而乾元所始也。陽在九二,十二月之時,自臨來也。陽在九三,正月之時,自泰來也。陽在九四,二月之時,自大壯來也。陽在九五,三月之時,自夬來也。陽在上九,四月之時也,【四月於消息為乾】。又注坤六爻曰:隂氣在初,五月之時,自姤來也。隂氣在二,六月之時,自遯來也。隂氣在三,七月之時,自否來也。隂氣在四,八月之時,自觀來也。隂氣在五,九月之時,自剥來也。隂在上六,十月之時也,【十月於消息為坤】。
康成注乾鑿度曰:消息於雜卦為尊,每月者譬一卦而位屬焉,各有所繫。案,每月譬一卦者,如乾之初九屬復,坤之初六屬姤、昰也。臨、觀以下倣此。
春秋緯、樂緯曰:夏以十三月為正,息卦受泰初之始,其色尚黑,以寅為朔。殷以十二月為正,息卦受臨物之牙,其色尚白,以鷄鳴為朔。周以十一月為正,息卦受復,其色尚赤,以夜半為朔。
此後漢陳寵所謂三微成著,以通三統也。康成謂十日為微,一月為著。三微成著,一爻也;三著成體,乃泰卦也。
《易緯乾鑿度》曰:孔子曰:復表日角,臨表龍顔。泰表載【與戴同】,干。大壯表握訴龍角大辰,【古脣字】。夬表升骨履文。姤表耳參漏,足履王,知多權。遯表日角連理。否表二好文,【坤為文,故好文】。觀表出凖虎。剥表重童,【與瞳同】,明歷元。
案,十二消息皆辟卦,故舉帝王之表以明之。
周易參同契曰:朔旦為復,【初九晦至朔旦,震來受符】;陽氣始通,出入无疾,【仲翔云:謂出震成乾,入巽成坤,坎為疾,十二消息不見坎象,故出入无疾】;立表微剛,黄鐘建子,【韋昭曰:十一月黄鐘,乾初九也。康成曰:黄鐘,子之氣也,十一月建焉】;兆乃滋張,播施柔暖,黎蒸得常,臨爐施條,【九二】;開路正光,光耀漸近,日以益長,丑之大呂,【康成曰:大呂,丑之氣也,十二月建】;結正低昂,仰以成泰,【九三】;剛柔並隆,隂陽交接,小往大來,【仲翔曰:坤隂詘外為小往,乾陽信内為大來】;輻輳于寅,運而趣時,漸歷大壯,【九四】;俠列卯門,【春分為戼,戼為開門】;榆莢堕落,還歸本根,【二月榆落,魁臨于戼,翼奉風角,曰木落歸本】;刑德相負,【建緯戼戼,刑德並會,相見歡喜】;晝夜始分,夫隂以退陽,升而前,洗濯羽翮,【九五飛龍】;振索宿塵,乾健盛明,廣被四隣,陽於已【上、已】中而相干。姤始紀序,【初六】履霜最先,井底寒泉,【巽初六與乾初九為飛伏,乾為冰也】。午為蕤賓,【康成曰:蕤賓,午之氣也,五月建焉】。賓服於隂,隂為主人,遯去世位,【六二:遯乾二世】。收歛其精,懷德俟時,【陸績曰:遯,俟時也】。栖遲昧冥,否塞不通,【六三】萌者不生,隂伸陽屈,沒陽姓名,觀其權量,【六四】察仲秋情,任畜微稚,老枯復榮,薺麥芽蘖,因冒以生,【八月麥生,天罡據酉,詩緯推度災曰:陽本為雄,隂本為雌,物本為魂,雄生八月仲節,號曰太初行三節。宋均注曰:本即原也,變隂陽為雌雄,魂也。節猶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必知生八月仲者,據此時菱薺生以為驗也。陽生物行三節者,須雌俱行物也】。剝爛肢體,【六五:雜卦曰:剥,爛也。初足二辯四膚,指間稱辯,辯上稱膚,皆屬肢體】。消滅其形,【消艮入坤】。化氣旣竭,【秋冬為化】。亡失至神,【乾為神】。道窮則返歸乎坤元,【坤元即乾元】。
月令孟春曰: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正義曰:天地之氣謂之隂陽,一年之中或升或降,故聖人作象,各分為六爻,以象十二月陽氣之升。從十一月為始,至四月六陽皆升,六隂皆伏。至五月一隂初升,至十月六隂盡升,六陽盡伏。今正月云天氣下降,地氣上騰者,陽氣五月之時為隂從下起,上嚮排陽,至十月之時六陽退盡,皆伏于下,至十一月陽之一爻始動地中,至十二月陽漸升,陽尚微,未能生物之極。正月三陽既上,成為乾卦,乾體在下,三隂為坤,坤體在上,是陽氣五月初降,至正月為天體而在坤下也。十一月一陽初生而上排隂,至四月隂爻伏盡,六陽在上。五月一隂生,六月二隂生,隂氣尚微,成物未具。七月三隂生而成坤體,坤體在下,三陽為乾,而體在上,所以十月云地氣下降,天氣上騰。劉洽、汜閣、皇侃之徒既不審知其理,又不能定其旨趣,諠諠撓撓,亦無取焉。
荀慈明論易,以陽在二者當上升坤五為君,隂在五者當降居乾二為臣。盖乾升坤為坎,坤升乾為離,既成濟定,則六爻得位。繫詞所謂上下无常,剛柔相易,乾彖所謂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利貞之道也。【坎為性,離為命,二者乾坤之遊魂也。乾坤變化,坎離不動,各能還其本體,是各正之義也。此說得之京房】。左傳史墨論魯昭公之失民、季氏之得民云: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壯,天之道。言九二之大夫當升五為君也。慈明之說合于古之占法,故仲翔註易亦與之同。【玉弼泰六四注云:乾樂上復,坤樂下復。此亦升降之義,而弼不言升降】。
文言曰: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仲翔曰:陽始觸隂,當升五為君,時舍於二,宜利天下。
又曰:水流濕,火就燥。慈明曰:陽動之坤而為坎,坤者純隂,故曰濕。隂動之乾而成離,乾者純陽,故曰燥。
又曰: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慈明曰:謂乾九二本出於乾,故曰本乎天;而居坤五,故曰親上。坤六五本出於坤,故曰本乎地;降居乾二,故曰親下也。
又曰:雲行雨施,天下平也。慈明曰:乾升于坤曰雲行,坤降於乾曰雨施。乾坤二卦成兩既濟,隂陽和均而得其正,故曰天下平。【慈明注時乘六龍以御天云:御者,行也。陽升隂降,天道行也】。
又曰:與天地合其德。慈明曰:與天合德,謂居五也;與地合德,謂居二也。
與日月合其明。慈明曰:謂坤五之乾二成離,離為日;乾二之坤五為坎,坎為月。
坤彖曰: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慈明曰:乾二居坤五為含,坤五居乾二為弘,坤初居乾四為光,乾四居坤初為大。【乾上居坤三亦為含,故六三含章可貞。坤三居乾上亦成兩既濟也】。天地交,萬物生,故咸亨。
師彖曰:能以衆正,可以王矣。慈明曰:謂二有中和之德,而據羣隂,上居五位,可以王也。
六四,師左次,无咎。慈明曰:左謂二也,陽稱左。次,含也。二與四同功,四承五,五无陽,故呼二。含於五,四得承之,故无咎。
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承讀如墨子引書承以大夫師長之承】。慈明曰:大君謂二。師旅已息,既上居五,當封賞有功,立國命家也。宋衷曰:陽當之五,處坤之中,故曰開國。隂下之二,在二承五,故曰承家。
泰九二:朋亡,得尚于中行。慈明曰:朋謂坤。朋亡而下,則二得上居五,而行中和矣。
臨九二象曰:咸臨,吉,無不利,未順命也。慈明曰:陽感至二,當升居五,羣隂相承,故無不利也。陽當居五,隂當順從,今尚在二,故曰未順命也。
升彖曰:巽而順,剛中而應,是以大亨。用見大人,勿恤,有慶也。慈明曰:謂二以剛居中而來應五,故能大亨,上居尊位也。大人,天子,謂升居五,見為大人。羣隂有主,无所復憂,而有慶也。
九二象曰:九二之孚,有喜也。仲翔曰:升五得位,故有喜。六五象曰:貞吉升階,大得志也。慈明曰:隂正居中,為陽作階,使居五以下降二,與陽相應,故吉而得志。
繫辭上曰:天下之理得,而易成位乎其中矣。慈明曰:陽位成於五,隂位成於二,五為上中,二為下中,故曰成位乎其中也。
元亨利貞,皆言既濟【卦具四德者七:乾、坤、屯、随、臨、无妄、革,皆言既濟】。
乾:元亨利貞。述曰:易有太極,昰生兩儀。乾、坤,昰也。元,始。亨,通。利,和。貞,正也。乾初為道本,故曰元。六爻發揮,旁通于坤,故亨。乾二五之坤成坎,坤二五之乾成離,坎上離下,六爻位當,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昰,利貞之義矣。既濟傳曰:利貞,剛柔正而位當也。此二篇卦爻辭之通例。
乾彖傳曰:雲行雨施,品物流形。虞註云:已成既濟,上坎為雲,下坎為雨,故雲行雨施,【下坎謂五】。乾以雲雨流坤之形,萬物化成,故品物流形。
乾文言曰: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荀註云:乾升於坤曰雲行,坤降于乾曰雨施。乾坤二卦成兩既濟,隂陽和均而得其正,故曰天下平。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述曰:乾流坤形,坤凝乾元,終亥出子,品物咸亨,故元亨。坤為牝,乾為馬,隂順于陽,故利牝馬之貞。乾來據坤,故君子有攸往。【疏曰:陽來據坤五,三初之位,故君子有攸往也】。
屯:元亨利貞。述云:坎二之初,六二乘剛,五為上弇,故名屯。三變之正,故元亨利貞。
屯彖傳曰:雷雨之動滿形。虞註云:震雷坎雨,坤為形也。謂三已反正成既濟,坎水流坤,故滿形。謂雷動雨施,品物流形也。
随。元亨利貞,无咎。述曰:否上之初,二係初,三係四,上係五,隂随陽,故名随。三四易位成既濟,故元亨利貞,无咎。臨。元亨利貞。述曰:陽息至二,與旁通。臨者,大也。陽稱大,二陽升五,臨長羣隂,故曰臨。三動成旣濟,故元亨利貞。
无妄,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述曰:上之初。妄讀為望,言无所望也。四已之正成益,利用大作。三上易位成既濟,雲行雨施,品物流形,故元亨利貞。其謂三,三失位,故匪正。上動成坎,故有眚。體屯難,故不利有攸往。災及邑人,天命不祐,卦之所以為无妄也。襍卦曰:无妄,災也。
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虞註曰:上之初,與蒙旁通。悔亡,謂四也。四失正,動得位,故悔亡。離為日,孚謂坎。四動體離,五在坎中,故已日乃孚,以成既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故元亨利貞,悔亡矣。與乾彖同義。
彖傳曰: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虞註云:文明,謂離。說,兑也。大亨,謂乾。四動成既濟,定,故大亨以正。革而當位,故悔乃亡也。
乾彖傳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既濟:亨小,利貞。虞註云:小謂二也。柔得中,故亨小。六爻得位,各正性命,保合太和,故利貞矣。【虞註未濟云:濟,成也】。
彖傳曰:既濟亨,小者亨也。利貞,剛柔正而位當也。襍卦曰:既濟,定也。虞註云:濟成六爻,得位定也。
賁彖傳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虞註云:泰乾為人,五上動體,既濟賁離象,重明麗正,故以化成天下也。咸彖傳曰: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虞註云:乾為聖人,初四易位成既濟,坎為心為平,故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此保合太和,品物流形也。
恒彖傳曰: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虞註云:聖人謂乾。乾為道,初二已正,四五復位,成既濟,定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有兩離象,重明麗正,故化成天下。
家人上九象傳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謂也。虞註云:謂三動坤為身,上之三成既濟定,故反身之謂。此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損、益言既濟,夬九二、漸九五言既濟、泰、升,【二、升五】歸妹、豐、渙。
乾彖傳曰:元亨利貞。坤彖傳曰:元亨利牝馬之貞。此即用九、用六之義也。文言曰: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此申用九、用六之義,所謂中庸也。中庸亦云:惟聖者能之。【用九、用六,言用九、六不失其正也。中庸謂之用,中庸亦用也】。
易稱乾坤,乾不獨乾,坤不獨坤,故著用九、用六一條。乾用九兼坤,乾為首,坤先迷,故元首吉。坤用六兼乾,坤為終,乾陽大,故以大終。
史墨舉乾六爻曰:其坤,見羣龍无首,吉。俗儒謂乾變坤,非也。爻有九有六,凡稱九六者,隂陽之變。用九用六,六十四卦皆然,皆言變。故乾用九稱其坤,則坤用六亦當云其乾也。其坤其乾者,言乾坤六爻之變,非乾變坤,坤變乾也。自魏晉以來,諸儒皆不得解。【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稱九六,而不變者居半。其言不變,則見于卦爻之辭】。
周以前易書名象,皆占七八,至文王始用九六,以變為占,改名曰易也。【乾鑿度曰:陽以七,隂以八為彖,陽變七之九,隂變八之六。鄭註云:九六,爻之變動者。繫曰:爻效天下之動也。然則連山、歸藏占象,本其質性也。周易占變,效其流動也】。用九用六之法,在乾坤二卦。
繫下曰:若夫襍物撰德,辨昰與非,則非其中(句)。爻不備。虞註云:乾六爻二、四、上非正,坤六爻初、三、五非正,故襍物因而重之。爻在其中,故非其中,則爻辭不備。道有變動,故曰爻也。
坤彖傳曰:含弘光大。荀註曰:乾二居坤五為含,坤五居乾二為弘,坤初居乾四為光,乾四居坤初為大也。乾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荀註曰:見者,見居其位。田謂坤也。二當升坤五,故曰見龍在田。大人謂天子。九四:或躍在淵,无咎。荀註曰:乾者,君卦。四者,隂位。故上躍居五者,欲下居坤初,求陽之正地,下稱淵也。
上九,忼龍有悔。九家易曰:忼極失位,當下之坤三,屈為諸侯,故曰有悔者也。
坤初六:履霜,堅冰至。九家易曰:霜者,乾之命也。堅冰者,隂功成也。謂坤初六之乾四,履乾命令,而成堅冰也。六三:含章,可貞。述曰:三下有伏陽,故含章。三失位,當之三,故可貞。
六五:黄裳,元吉。述曰:坤為裳。黄,中之色;裳,下之飾。五當之乾二,而居下中,故曰黄裳。
老子道經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河上註云:道唯窈冥無形,其中有精,實神明之相薄,隂陽交會也】。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真猶誠也,誠猶信也。淮南解此經,引晉文公伐原,以為失信得原,吾弗為也。是精、真、信者,如易卦之中孚也】。
淮南泰族曰:天設日月,列星辰,調隂陽,張四時。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風以乾之,雨露以濡之。其生物也,莫見其所養而物長。其殺物也,莫見其所喪而物亡。此之謂神明。【神眇萬物】。聖人象之。故其起福也,不見其所由而福起。其除禍也,不見其所以而禍除。遠之則邇,延之則疎。稽之弗得,察之不虚。【誠不可揜】。日計無算,歲計有餘。夫濕之至也,莫見其形,而炭已重矣。風之至也,莫見其象,而木已動矣。日之行也,不見其移,騏驥倍日而馳,草木為之靡,縣熢末轉,而日在其前。故天之且風,草木未動,而鳥已翔矣。【鳥巢居,知風】。其且雨也,隂曀未集,而魚已噞矣。【魚潜居,知雨】。以隂陽之氣相動也,故寒暑燥濕,以類相從,聲響疾徐,以音相應也。故易曰:鳴鶴在隂,其子和之。【中孚微陽應卦,故鶴鳴子和】。高宗諒闇,三年不言,四海之内寂然無聲,一言聲然大動天下。【所謂言行動天地】。昰,以天心呿唫者也。【復見天心】。故一動其本而百枝皆應。【本謂初甲子,卦氣所起】。若春雨之灌萬物也,渾然而流,沛然而施,無地而不澍,無物而不生。故聖人懷天心,聲然能動,化天下者也。【參同契曰:故易統天心。復卦建始,蒙,聖人象之,故懷天心,聲然能動也】。故精神感於内,形氣動於天,則景星見,黄龍下,祥鳳至,醴泉出,嘉穀生,河不滿溢,海不溶波。故詩云:懷柔百神,及河嶠嶽。【乾元用九而天下治,既濟之效也】。
莊子:田子方曰:孔子曰:至隂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郭註:言其交也】。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為之紀而莫見其形。
至隂,坤也;至陽,乾也。肅肅出乎天,坤之乾也;赫赫發乎地,乾通坤也。至隂至陽,乾坤合于一,元也。【元】,兩者交通,亨也。【亨】,成和而物生,利也。【利】,六爻得正,貞也。【貞】,元亨利貞,既濟定也。或為之紀,而莫見其形,易也。故曰:易无體。
易道剛勝而柔危,故尚剛。道家則不然,乃曰剛強者死之徒,此儒與道之别也。夫子曰吾未見剛者,子路問強,聖門皆尚剛也。
後漢丁鴻傳:鴻因日食,上封事曰:臣聞天不可以不剛,【見董子繁露】。不剛,則三光不明。王不可以不強,不強則宰牧從横。註云:三光,日月星也。天道尚剛,易曰:乾,健也。天道終日乾乾,是其剛也。
君道尚剛不尚柔,【缺】。
蓍為陽,故云七。卦為隂,故云八。爻為變,故稱九六。天地之數,止七八九六。
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而天五為虚者,土生數五,成數五,二五為十,故有地十,則五為虚也。虚者為用,故一二三四得五為六七八九,而水火木金具,土居其中,故易止有七八九六,而天地之數已備矣。
七八九六合之為三十,而天地之數畢矣。
水火木金得土而成,故一二三四得五為六七八九。九六義【七八附】。
古文易上下本無初九、初六及用九、用六之文,故左傳昭二十九年蔡墨述周易,于乾初九則曰乾之姤,于用九則曰其坤【劉炫規過曰:蔡墨此意取易文耳,非揲蓍求卦。此本當言初九、九二,但以爻變成卦,即以彼卦名爻,其意不取于之。適所言其同人、其大有,猶引詩言其二章、其三章】。說者謂初九、初六皆漢人所加,然夫子十翼于坤傳曰六二之動,大有傳曰大有初九,文言曰乾元用九,坤傳曰用六永貞,則初九、初六、用九、用六之名,夫子時已有之,當不始于漢也。其九六之義,繫辭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有天九、地六、【九家易謂九天數、六地數、】。乾之筴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筴百四十有四,皆以四九、四六積算,則為乾九、坤六。又二十律本于易十一月,黄鍾,乾初九也,黄鍾為天統,律長九寸六分;林鍾,坤初六也,林鍾為地統,律長六寸,亦乾九、坤六,此九六之義也。其七為少陽、八為少隂、九為老陽、六為老隂之義,見于孔頴達之易乾卦正義及賈公彦之周禮太卜疏、崔憬之周易新義。孔、賈、崔之說本之陳諮議參軍張機易乾卦正義,所稱張氏即機也。機之說又本之鄭康成之易註。鄭易已亡,散見于五經正義及周禮、儀禮、公羊諸疏與王厚齋之集註。【集鄭氏易為一卷,附玉海後】。鄭註易有四象云:布六于北方以象水,布八于東方以象木,布九于西方以象金,布七于南方以象火。又註精氣為物,游魂為變云:精氣謂七八,游魂謂九六。七八,木火之數;九六,金水之數。木火用事而物生,故曰精氣為物;金水用事而物變,故曰游魂為變。言木火之神生物東南,金水之鬼終物西北。【此上鄭註】。若然,生物故謂之少,終物故謂之老,是老少之義也。合鄭、張、孔、賈、崔之說考之,七八九六實天地之全數耳。繫辭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子曰:夫易何為者也?【據古易次第】。虞仲翔註云:問易何為取天地之數也?下傳云:昰,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蓍圓而神七也【七七四十九】。卦方以知八也【八八六十四。周禮太卜曰:其經卦皆八,其别六十有四】。六爻,易以貢九六也。【繫辭曰:爻者,言乎變者也。
又曰: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
又曰:道有變動故曰爻。故易三百八十四爻皆稱九六】。昰,天地之數,易之所取止有七八九六,以為蓍卦之德,六爻之義。至其用以筮,而遇卦之不變者,則不曰七而曰八。蓋蓍圓而神,神以知來;卦方以知,知以藏往。知來為卦之未成者,藏往為卦之已成者,故不曰七而曰八。左傳襄九年:穆姜始往東宫而筮之,遇艮之八。晉語:重耳歸國,董因筮之,得泰之八。八者卦之數,故春秋内外兩傳,從無遇某卦之七者。以七者筮之數,卦之未成者也。【據揲蓍之時,七八九六皆卦之未成者。既成之後,則七八為彖,九六為變。及舉卦名,則止稱八不稱七,此古法也】。必知七八九六為天地之全數者。天地之數,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一二三四得五,為六七八九。水火木金行于四時,五五為土。【見太玄,二五為十,昰謂地十】。居中央,王四方,故天地之數,止有七八九六。七八十五,九六亦十五,二者合為一月之數。七八為春夏,九六為秋冬,四者合為一歲之周。天六地五,日有六甲,辰有五子,五六三十而天地之數畢。【三統歷日十一而天地之道畢,言終而復始,十一即五六也。漢志五六天地之中合,亦謂天六地五。楊傑賦謂天五地六,非漢法也】。故知七八九六為天地之全數,而易之所用也。
䷡【大壯】,䷘【无妄】。
繫上曰: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宫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虞註云:无妄,兩象易也。无妄乾在上,故稱上古。艮為穴居,乾為野,巽為處。无妄乾人在路,故穴居野處。震為後世,為聖人。後世聖人,謂黄帝也。艮為宫室,變成大壯,乾人八宫,故易以宫室。艮為待,巽為風,兑為雨,乾為高,巽為長,木反在上為棟。震陽動起,故上棟下宇,謂屋邊也。兑澤動下,為下宇。无妄之大壯,巽風不見,兑雨隔震,與乾體絶,故上棟下宇,以待風雨,盖取諸大壯也。
䷛【大過】䷼【中孚】
又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无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諸大過。虞註云:中孚上下兩象,易也。本無乾象,故不言上古。大過乾在中,故但言古者。巽為薪,艮為厚,乾為衣,為野。乾象在中,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穿土稱封。封,古窆字也。聚土為樹。中孚旡坤、坎象,故不封不樹。坤為喪期,謂從斬衰至緦麻,日月之期數。无離、坎日月,坤象,故喪期无數。巽為木,為入處。兑為口,乾為人。木而有口,乾人入處,棺歛之象。中孚艮為山邱,巽木在裏,棺藏山陵,椁之象也。故取諸大過。
䷪【夬】。䷉【履】。
又曰: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虞註云:履,上下象易也。乾象在上,故復言上古。巽為繩,離為罔罟,乾為治,故結繩以治。後世聖人,謂黄帝、堯、舜也。夬旁通剝,剝坤為書,兑為契,故易之以書契。乾為百,剝艮為官,坤為衆臣,為萬民,為迷暗。乾為治,夬反剝,以乾照坤,故百官以治,萬民以察,故取諸夬。大壯、大過、夬,此三蓋取直,兩象上下相易,故俱言易之。大壯本无妄,夬本履卦,乾象俱在上,故言上古。中孚本无乾象,大過乾不在上,故但言古者。大過亦言後世聖人易之,明上古時也。
䷬【萃】。《䷒》【臨】。
大畜:利貞。虞註云:與萃旁通。此萃五之復二成臨,臨者大也,至上有頤養之象,故名大畜。
案,萃者,臨兩象易也,故萃五之復二成臨。虞註襍卦:大畜,時也。大畜五之復二成臨,時舍坤二,故時也。【兩象易,故不言四之初】。
䷏【豫】。『䷗』【復】。
小畜,亨。虞註云:與豫旁通。豫四之坤初為復,復小陽潛,所畜者小,故曰小畜。
○初九,復自道,何其咎,吉。虞註云:謂從豫四之初成復卦,故復自道。出入无疾,朋來无咎,何其咎,吉。乾稱道也。
案,豫者,復兩象易也,故豫四之坤初為復。小畜與豫旁通,而兼及兩象易者,漢法也。其本諸繫下,无妄、中孚、履與大畜倣此。
【有卦之反,有爻之反。卦之反,反卦也;爻之反,旁通也。
○王氏畧例曰:卦有反對】。
襍卦曰:否泰,反其類也。虞註云:否反成泰,泰反成否,故反其類。終日乾乾,反復之道,【否反泰,泰反否】。
復彖傳曰: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虞註云:剛從艮入坤,從反震,故曰反動【艮反震】。
觀卦曰:觀,盥而不薦。虞註云:觀,反臨也,【觀,反臨】。
觀六二曰:闚觀,利女貞。虞註云:臨兑為女,兑女反成巽,【兑反巽】。
明夷,虞註云:夷,傷也。臨二之三而反晉也。
漸:女歸吉。虞註云:女謂四。歸,嫁也。坤三之四承五,進得位,往有功,反成歸妹。兑:女歸吉。
繫上曰:鼓之舞之以盡神。荀註云:鼓者,動也。舞者,行也。謂三百八十四爻動行相反。其卦【反卦之明文】。所以盡易之藴。【六十四反卦】。
案:古无反卦之說,唯虞註觀、復、明夷、漸五條,乃真反卦也。其襍卦一條,及虞註同人、荀註繫辭二條,仍可通之於旁通耳。【乾、坤、否、泰,旁通而兼及卦者也。
○同人九五曰:同人先號叽而後笑,大師克相遇。虞註云:同人反師。此旁通而云反者,亦乾、坤、否、泰之例也】。
朱震周易叢說曰:荀爽解中孚曰:兩巽對合,外實中虚。則古人取象,有用反卦為象者,於此可見。
繫下曰:重門擊,以待虣客。蓋取諸豫。九家易曰:下有艮象,從外示之。【示與視同;】,震、復為艮。兩艮對合,重門之象也。
又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虞註云:謂反損成益。
虞註序卦云:否反成泰,咸反成恒。
序卦正義曰:今驗六十四卦,二二相耦,非覆即變。覆者,表裏視之,遂成兩卦,屯、蒙、需、訟、師、比之類,昰也。變者,反覆唯成一卦,則變以對之,乾、坤、坎、離、大過、頤、中孚、小過之類,昰也。【此條昰,宋人反對之說,非漢人反卦之謂】。
反復不衰卦
乾象傳曰:終日乾乾,反復道也。述云:反復合於乾道。頤卦曰:頤,貞吉。虞註云:晉四之初,反復不衰。與乾、坤、坎、離、大過、小過、中孚同義,故不從臨、觀四隂二陽之例。繫上曰: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殺讀為衰】。者夫!虞註云:謂大人也。庖犧在乾五,動而之坤,與天地合聰明。在坎為聰,在離為明。神武謂乾,睿知謂坤。乾、坤、坎、離,反復不衰,故而不衰者夫!
朱子語類曰:三十六宫都是春,易中二十八卦翻覆成五十六卦,惟有乾、坤、坎、離、大過、頤、小過、中孚八卦,反覆只昰本卦,以二十八卦凑此八卦,故言三十六也。
半象
虞註需卦曰:大壯四之五。九二:需于沙,小有言。虞註云:大壯,震為言。四之五,震象半見,故小有言。
又註:需大象曰:二失信變體,噬嗑為食,故以飲食【二變初為半,震】。
又註訟六三曰:乾為舊德。食為初、四、二已變之正,三動得位,體噬嗑食,四變食乾,故食舊德。
註豫卦辭曰:三至上體師象,故行師。
註訟初六云:初四易位成震,言三食舊德,震象半見。註小畜卦辭云:需上變為巽,上變為陽,坎象半見,故密雲不雨。
註晉上九曰:動體師象。
註:益六二曰:三乾【當作變】,折坤牛體,噬嗑食,故王用亨于帝。【亦謂震半象】。
說文谷字下云:泉出通川為谷。从水,半見出於口。又片字下云:判木也。从半,木。俎字下云:从半,肉在且上。
大畜九三曰:二已變,三體坎,二至五體師象。【謂坤半象】,爻變受成法。
家人上九曰:有孚威如,終吉。虞註云:謂三已變,與上易位成坎。坎為孚,故有孚。乾為威如,自上之坤,故威如。易則得位,故終吉也。象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謂也。虞註云:謂三動,【三得正而動,與上易位,此受成法也】。坤為身,上之三成既濟定,故反身之謂。此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漸初六曰:鴻漸于干,小子厲,有言无咎。虞註云:艮為小子,初失位,故厲。變得正,三動受上成震,震為言,故小子厲,有言无咎也。
上九:鴻漸于陸。虞註云:陸謂三也。三坎為平,變而成坤,故稱陸也。
又曰:其羽可用為儀,吉。虞註云:謂三變受成既濟,與家人彖同義。上之三得正,離為鳥,故其羽可用為儀,吉。三動失位,坤為亂,乾四止坤,象曰不可亂,彖曰進以正邦,為此又發也。三已得位,又變受上,權也。孔子曰:可與適道,未可與權,宜无性焉。
漸彖傳曰:進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剛得中也。虞註云:謂初已變為家人,四進已正而上不正,三動成坤為邦,上來反三,故進以正,可以正邦。其位剛得中,與家人道正同義。三在外體之中,故稱得中。乾文言曰中不在人,謂三也。此可謂上變既濟定者也。
諸卦旁通。
乾文言曰:六爻發揮,旁通情也。陸績注云:乾六爻發揮變動,旁通於坤,坤來入乾,以成六十四卦,故曰旁通情也。【旁通,如乾與坤之與鼎,蒙與革之類】。
旁通卦變
小畜,亨。虞註云:與豫旁通。豫四之坤初為復,復小陽潛,所畜者小,故曰小畜。
○初九,復自道,何其咎,吉。虞註云:謂從豫四之初成復卦,故復自道。出入无疾,朋來无咎,何其咎,吉。乾稱道也。
○九二,牽復,吉。象曰:牽復在中,亦不自失也。虞註云:變應五,故不自失。
○九三,車說輹。虞註云:豫,坤為車,為輹。至三成乾,坤象不見,故車說輹。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虞註云:豫,坎為血,為惕。惕,憂也。震為出,變成小畜,坎象不見,故血去惕出。得位承五,故无咎也。
履虎尾,不咥人,亨。虞註云:與謙旁通。以坤履乾,以柔履剛,謙坤為虎,艮為尾,乾為人。乾兑乘謙,震足蹈艮,故履虎尾。兑悦而應,虎口與上絶,故不咥人。
○彖傳曰: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虞注云:剛中正謂五。謙震為帝,五帝位,坎為疾病,【謙坎】,乾為大明。五履帝位,坎象不見,故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象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虞注云:乾天為上,兑澤為下,謙坤為民,坎為志。謙時坤在乾上,變而為履,故辯上下,定民志也。大有,元亨。虞註云:與比旁通。
○彖傳曰:其德剛建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虞註云:大有通比,初動成震為春,至二兑為秋,至三離為夏,坎為冬,故曰時行以乾亨,坤昰以元亨。
○初九,无交害,匪咎。艱則无咎。虞註云:初動震為交,比坤為害。艱難謂陽動比初成屯。屯,難也。變得位,艱則无咎。
○九二,大車以載,有攸往,无咎。虞註云:比坤為大車,乾來積上,故大車以載,【比變成大有,故乾來積上】。
旁通相應。
暌彖傳曰:說而麗乎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虞註云:剛謂應乾五伏陽,非應二也。與鼎五同義。
鼎,元吉,亨。虞註云:柔進上行得中,應乾五剛,故元吉,亨也。
又彖傳曰: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昰,以元亨。虞註云:柔謂五,得上中應乾五剛。巽為進,震為行,非謂應二剛,與暌五同義也。
震、巽特變。
說卦曰:震為雷,其究為健,為蕃鮮。虞註云:震巽相薄,變而至三,則下象究。與四成乾,【變至三則成巽,故下象究。二至四體乾,故與四成乾】。故其究為健,為蕃鮮。【鮮白也。巽為白。虞註巽九五云:蕃鮮白,謂巽也】。巽究為躁卦。躁卦則震,震雷巽風无形,故卦特變耳。
又曰:巽為木,為風,其究為躁卦。虞註云:變至五成噬嗑,為市,動上成震,故其究為躁卦。明震内體為專,外體為躁。
下經恒六五云:恒其德,婦人吉,夫子凶。虞註云:動正成乾,故恒其德。婦人謂初。巽為婦,終變成益,震四復初,婦得歸陽,從一而終,故貞婦人吉也。震,乾之子,而為巽夫,故曰夫子。終變成益,震四從巽,死於坤中,故夫子凶也。【恆與益旁通諸卦,旁通則從旁通卦變。恆内震外巽之卦,故終變成益】。
恆卦彖傳云: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虞註云:初利往之四,終變成益,終則有始,故利有攸往也。
又云:日月得天而能久照。虞註云:動初成乾為天,至二離為日,至三坎為月,故日月得天而能久照也。
又云: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虞註云:春夏為變,秋冬為化。變至二離夏,至三兑秋,至四震春,至五坎冬至,故四時變化而能久成。
上經小畜彖云:小畜,亨。虞註云:與豫旁通。豫四之坤初為復,復小陽潛,所畜者小,故曰小畜。
又初九:復自道。虞註云:謂從豫四之初成復卦,故復自道。又九三:輿說輹。虞註云:豫坤為車、為輹,至三成乾,坤象不見,故輿說輹。
豫彖傳曰: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虞註云:豫變小畜、坤為地,動初至三成乾,故天地以順動。過謂失度。忒,差迭也。謂變初至需、離為日,坎為月,皆得其正,故日月不過。動初時震為春,至四兑為秋,至五坎為冬,離為夏,四時為正,故四時不忒。通變之謂事,盖此之類。
案,小畜内象巽,豫内象震,震巽特變小畜,從旁通之例,豫終變成小畜,猶恒終變成益也。
蠱彖云:先甲三日,後甲三日。虞註云:謂初變成乾,【大畜】。乾為甲,至三成離,【賁】。離為日,謂乾三爻在前,故先甲三日,賁時也。變三至四體離,【噬嗑】。至五成乾,【无妄】。乾三爻在後,故後甲三日,无妄時也。【蠱體巽,五震】。
下經巽九五云:无初有終,先庚三日吉,後庚三日。虞註云:震巽相薄,雷風无形,當變之震矣。巽究為躁卦,故无初有終。震,庚也。謂變初至二成離,【家人】。至三成震,【益】。震主庚,離為日,震三爻在前,故先庚三日,謂益時也。動四至五成離,【噬嗑】。終上成震,震爻在後,故後庚三日也。巽初失正,終變成震,得位故吉。震究為蕃鮮白,謂巽也。巽究為躁卦,躁卦謂震也。與蠱先甲三日,後甲三日同義。
君子為陽大義。
泰小往大來,傳曰: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否大往小來,傳曰:小人道長,君子道消。則陽為君子,隂為小人,明矣。故坤卦辭君子有攸往,君子謂乾陽。
說卦方位即明堂方位,【缺】。
自内曰往,自外曰來。内卦為主,外卦為賓,為客。陽謂君子,隂為小人。初為隐,【乾初九:龍德而隐。
又曰:隐而未見】。為潛,【乾初九:潛龍】。為微,【繫下曰:幾者動之微。虞註云:陽見初成震,故動之微。易乾鑿度曰:天道三微而成著,謂一爻】。為幾,【虞註繫辭曰:幾謂初】。為嘖,【繫辭:探嘖索隐。虞註云:嘖謂初】。為始,為深,為足,為趾,為履,為拇。二為大夫,【乾鑿度】為家,【虞註】為中和。四為三公,【乾鑿度】為心,為疑。五為中和,【太玄】為天子,為大君,為大人。上為宗廟,【乾鑿度】為首,為角,為終。
六不居五【皆指乾五】。
下為先,上為後;下為内,上為外。
陽為存,隂為亡;陽為吉,隂為凶。
陽為吉,為慶,為喜,為生,為德,為始,為存。
隂為凶,為惡,為殺,為刑,為終,為亡。
初九、九五為聖人,初六、六四、上六為小人。
九三為君子。九二為庸人。九四為惡人,為庸人。上九為庸人。
六二、六四為君子。
陽失位為庸人,隂失位為小人。
隂陽失正為邪。
二五為中和。
性命之理,【缺】。
君子小人。
乾鑿度曰:一、聖【復初九】,二、庸【臨九二】,三、君子【泰九三】,四、庸【大壯九四】,五、聖【夬九五】,六、庸【乾上九】,七、小人【姤初六】,八、君子【遯六二】,九、小人【否六三】,十、君子【觀六四】,十一、小人【剝六五】,十二、君子【坤上六】,十三、聖人【初九】,十四、庸人【九、二】,十五、君子【九、三】,十六、庸人【九、四】,十七、聖人【九、五】,十八、庸人【上、九】,十九、小人【初、六】,二十、君子【六、二】,二十一、小人【六、三】,二十二、君子【六、四】,二十三、小人【六、五】,二十四、君子【上六】二十五、聖人【初九】二十六、庸人【九二】二十七、君子【九二】二十八、庸人【九四】二十九、聖人【九五】三十、庸人【上九】三十一、小人【初六】三十二、君子【六二】三十三、小人【六三】三十四、君子【六四】三十五、小人【六五】三十六、君子【上六】三十七、聖人【初九】三十八、庸人【九二】三十九、君子【九三】四十、小人【當作庸人,謂九四】四十一、聖人【九五】四十二、庸人【上九】。孔子曰:極至德之世不過此。乾三十二世消,坤三十六世消。鄭注云:三十二君之率,陽得正為聖人,失正為庸人;隂失正為小人,得正為君子。
隂得正為君子,失正為小人,九三亦為君子。
泰彖傳曰: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陽為君子,隂為小人。
○又一說隂小人,變之正則為君子。解六五:君子維有解,昰也。又蒙六五:失正為童蒙,變之正為聖人。蒙彖傳:蒙以養正,聖功昰也。
離九四曰:如其來如,焚如,死如,弃如。
大有初九:无交害。虞註云:害謂四,四離火為惡人。旅九四:旅于處。虞註云:巽為處,四焚弃惡人,失位遠應,故旅於處,言无所從也。
繫下云:子曰:德薄而位尊。虞註云:鼎四也。則離九四凶惡小人,故德薄。
大有九四:匪其尫。虞註云:其位尫足。尫體行不正,四失位,折震足,故尫
○象曰:匪其尫,无咎,明辯折也。虞註云:折之離,故明辯折也。四在乾則尫,在坤為鼠,【晉】。在震噬胏得金天,在巽折鼎足,在坎為鬼方,在離焚死,在艮旅于處,言无所容,在兑暌孤孚厲,三百八十四爻獨无所容也。
乾用九,見羣龍。彖傳曰:時乘六龍以御天。此帝王五行相次之道也。乾六龍,故明堂有六天。一為道本,初九勿用,天之主氣乃上帝也,故月令止有五帝。【天為玄,兼五色,天之主氣即太極也】。
一二三四得五為六七八九,故爻止用七八九六,而一二三四在其中。五得五為十,故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太衍之數五十而五在其中。天地之數五不用,故九疇五行不言用;大衍之數一不用,故著數四十九。乾為仁。
虞仲翔註易云:乾為仁。史記五帝本紀云:其仁如天。管子曰:天仁地義。
易爻初為元士,乾六龍皆御,而初為元士者,案士冠禮記曰:天子之元子,猶士也。天下無生而貴者也。鄭注云:元子,世子也。無生而貴,皆由下升。又鄭郊特牲注云:明人有賢行著德,乃得貴也。愚謂二義相兼乃成。易氣從下生,其得位者從下而升,如二升五,亦有賢行著德,故得升五也。
屯二:乘馬班如,乘震馬。晉語:震為車,婦乘墨車也。艮為言。
艮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杜註左傳曰:艮為言
○春秋傳曰:艮,山也,於人為言。說卦曰:成言乎艮。繫辭曰:吉人之辭寡。謂艮也。
中和之本,贊化育之本。
又曰:兼三才而兩之。虞仲翔註云:謂分天象為三才,以地兩之,立為六畫之數,故倚數。參天兩地有坎、離之象,此中和之本也。說卦云:幽贊于神明而生蓍。此贊化育之本。
乾五為聖人。
虞氏謂文王書經繫庖犧于九五,故庖犧在乾五震初為聖人。【缺】。
乾九三:君子【缺】。
坤六三:匪人【缺】。
坤文言述坤六三之義云:婦道也,妻道也,臣道也。盖坤于乾有婦道,有妻道,有臣道,獨不云有子道,子道屬之六子也。聖人易例之分明,如昰公羊傳曰臣子一例,乃春秋之例,非易例也。此治易者所當知耳。
易例卷下
【臣】等謹案《讀易舉要》四卷,宋俞琰撰。是書文淵閣書目、焦竑經籍志、朱睦㮮授經圖皆著於録,然外間傳本殊稀,故朱彝尊經義考亦云未見。今惟永樂大典尚散見于各韻之中,...
(清)王夫之撰《周易稗疏》•附《攷異》【初次点校】:丁不二【再次点校】:暂无【点校底本】:《钦定四库全书》第39册•經部33•易类 (清)王夫之撰《周易稗疏》提...
《丙子学易编》是宋代李心传撰《周易》研究著作,存一卷。因成书时间在宋宁宗嘉定九年(1216),即丙子年,故名《丙子学易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书于嘉定九...
(元)蕭漢中撰《讀易考原》【初次点校】:丁不二【再次点校】:暂无【点校底本】:《钦定四库全书》第25册•經部19•易类(元)蕭漢中撰《讀易考原》提要【臣】等謹案...
[北宋]欧阳修著《易童子问》北宋文坛领袖人物欧阳修一生经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在《诗经》和《易经》,《易童子问》就是他在《易经》方面的代表作。《易童子问》精彩地诠释了...
周易舉正三卷,舊本題唐郭京撰。京不知何許人,崇文總目稱其官為蘇州司戶參軍。據自序言御注孝經,刪定月令,則當為開元後人。序稱曾得王輔嗣、韓康伯手寫真本,比校今世流...
(宋)林至撰《易裨傳》【初次点校】:丁不二【再次点校】:暂无【点校底本】:《钦定四库全书》第15册•經部09•易类 (宋)林至撰《易裨傳》提要【臣】等謹案:易禆...
《周易啓蒙翼傳外篇》附於《周易啓蒙翼傳》之後,之所以名為「外篇」,是因所論皆屬《周易》之外的易學分枝。《翼傳》主要是順著朱熹《正義》和《啟蒙》二書的義理來詮釋《...
【初次点校】:丁不二【再次点校】:暂无【点校底本】:《钦定四库全书》第18册•經部12•易类 [宋]蔡渊撰《易象意言》提要【臣】等謹案《易象意言》一卷。宋蔡淵撰...
(清)任陳晉撰《易象大意存解》【初次点校】:丁不二【再次点校】:暂无【点校底本】:《钦定四库全书》第52册•經部46•易类 (清)任陳晉撰《易象大意存解》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