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四庫全書 易例卷上
元和惠棟撰
繋土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乾鑿度曰:孔子曰:易始於太極,【鄭註云:氣象未分之時,天地之所始也】。太極分而為二,【七九八六】,故生天地。【輕清者上為天,重濁者下為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節,故生四時。四時各有隂陽剛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風水火山澤之象定矣。其布散用事也,震生物於東方,位在二月。巽散之於東南,位在四月。離長之於南方,位在五月。坤養之於西南方,位在六月。兑收之於西方,位在八月。乾制之於西北方,位在十月。坎藏之於北方,位在十一月。艮終始之於東北方,位在十二月。八卦之氣終,則四正四維之分明,生長收藏之道備,隂陽之體定,神明之德通,而萬物各以其類成矣。【萬物是八卦之象,定其位則不遷其性,不淫其德矣,故各得自成者也】。皆易之所包也,至矣哉,易之德也。
三統歷曰:經元一以統始,易太極之首也。春秋二以目歲,【春陽中,秋隂中】,易兩儀之中也。【即天地之中】,於春每月書王,易三極之統也。於四時雖亡事,必書時月,易四象之節也。時月以建分至啓閉之分,【即四正四維】,易八卦之位也。象事成敗,易吉凶之效也。朝聘會盟,易大業之本也。故易與春秋,天人之道也。傳曰:龜,象也。筮,數也。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是故元始有象,一也。春秋,二也。三統,三也。四時,四也。合而為十,成五體,以五乘十,大衍之數也。而道據其一,其餘四十九所當用也。
虞氏註曰:太極,太一也。分為天地,故生兩儀也。四象,四時也。兩儀,謂乾、坤也。乾二五之坤,成坎、離、震、兑。震春,兑秋,坎冬,離夏,故兩儀生四象。乾、坤生於春,艮、兑生於夏,震、巽生於秋,坎、離生於冬,故四象生八卦。
禮記禮運曰:夫禮必本於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隂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於天也。【正義曰:必本於太一者,謂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氣也。極大曰太,未分曰一。其氣既極大而未分,故云太一也。
○未分曰一,故謂之太一。未發為中,故謂之太極。其理一也】。
呂覽大樂曰: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生於度量,本於太一。太一出兩儀、【高註:兩儀,天地也。出,生也】。兩儀出隂陽、【棟謂春夏為陽,秋冬為隂,則隂陽即四時也】。
乾鑿度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見氣也。【以其寂然無物,故名之為太易】。太初者,氣之始也。【元氣之所本始。太易既自寂然無物矣,焉能生此太初哉?則太初者亦忽然而自生】。太始者,形之始也。【形見也,天象形見之所本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地質之所本始也】。氣形質具而未離,故曰渾淪。【雖含此三始,而猶未有分判。老子曰:有物渾成,先天地生】。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成而未相離。【言萬物莫不資此三者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老子道經曰:道常無名。
○禮記曲禮正義引河上公註云:能生天地人,則當大易之氣也。
八卦由納甲而生,故繋辭曰:在天成象。易者,象也。象也者,象也。古只名象,臯陶謨帝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是也。至周始有三易之名,然春秋傳曰見易象,則象之名猶未亡也。夏建寅,象首艮,故謂之連山。商建丑,象首坤,故謂之坤。乾坤以藏之,又謂之歸藏。夏商占七八,文王演易,始用九六,以變者為占,故謂之易。
○說文據祕書曰:日月為易。參同契曰:日月為易,剛柔相當。虞仲翔註曰:字从日下月,坎為月,離為日。故仲翔註繋辭曰:易謂坎離。蓋坎上離下成既濟,定六爻,得位利貞之義。既濟彖曰:利貞,剛柔正而位當也。象之名易,其取諸此乎?
荀慈明註易,以乾在二者當居坤五,在四者當居坤初,在上者當居坤三;坤在初者當居乾四,在三者當居乾上,在五者當居乾二。如此則六爻得位,所謂日月為易,剛柔相當,合于坎、離之義。此說最為名通,當本諸漢經師。故當時兗、豫言易者,皆宗荀氏,而九家易以荀為主,謂之荀九家。惜其書已亡,李氏集傳所載者,僅三之一耳。
祭義曰:昔者聖人建隂陽天地之情,立以為易。易抱龜南,而天子卷冕北面,雖有明知之心,必進斷其志焉,元不敢專以尊天也。【鄭註:立以為易,謂作易。易抱龜,易官名。周禮曰:太卜】。
論語: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五十而知天命,正指學易時】。
易者,贊化育之書也。其次為寡過。夫子以易贊化育,【其義詳於中庸;】,而言無大過者,謙辭。
史記孔子世家曰:孔于晚而喜易,序【易序卦】,彖、繋、象、說卦、文言,【不書雜卦】,讀易,韋編三絶,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漢書儒林傳曰:孔子蓋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絶,而為之傳。
淮南泰族曰:易之失鬼。註云:易以氣定吉凶,故鬼。莊子曰:易以道隂陽。
漢書儒林傳曰:蜀人趙賓以為箕子明夷,隂陽氣無箕子。箕子者,萬物方荄兹也。
蜀才本作其子讀為荄兹,荀爽亦主此說。劉向曰:今易箕子作荄兹。古音其亥子兹同物,明夷體坤,坤終亥出子,故云其子之明夷。班固不通易,反以賓言為非,非實録也。
參同契曰:日月為易。虞翻註云:字从日下月
○說文曰:祕書說日月為易,象隂陽也。【祕書在參同契之先,魏伯陽蓋有所受之也】。漢書儒林傳曰:自魯商瞿子木受易孔子。【商瞿,姓也】。以授魯橋庇子庸。【姓橋,名庇,字子庸】。子庸授江東馯左括,号韓】。臂子弓。子弓授燕周醜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椉。子椉授齊田何子裝。及秦禁學,易為卜筮之書,獨不禁,故傳受者不絶也。漢興,田何以齊田徙杜陵,號杜田生,授東武王同子中、雒陽周王孫、丁寛、齊服生,皆著易傳數篇。同授淄川楊何,字叔元,元光中徵為大中大夫。齊即墨成至城陽相。【姓即墨,名成】。廣川孟但,為太子門大夫。魯周霸、莒衡胡、臨淄主父偃,皆以易至大官。要言易者,本之田何。
班固曰:詩、書、禮、樂、春秋五者,五常之道,易為之原。阮籍曰:文王係其辭,於是歸藏逝而周與興。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故謂之易。
紀瞻曰:昔庖犧畫八卦,隂陽之理盡矣。文王、仲尼係其遺業,三聖相承,共同一致,稱易準天,無復其餘也。褚澄曰:易彌天地之道,通萬物之情,雖有象數為宗,蓋無體不可以一體求,屢遷不可以一遷執也。
顔延之曰:淳象始于三畫,兼卦終于六爻。
伏羲用蓍而作八卦,而筮法亦由之而始。後人專謂筮法者,非也。作八卦者,所以贊化育。聖人幽贊於神明而生蓍,贊化育之本也。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而五為虚。【土生數五,成數五,二五為十,故有地十。太玄經五五為土,月令中央土,其數五,亦是成數】。故大衍之數五十,三才五行畢舉于此矣,故以作八卦。三才者,京房章句曰:日十也,月十二也,星二十八也,合之為五十。三統歷曰:日合于天統,月合于地統,斗合于人統。乾,天也;坤,地也;艮,人也。艮為星,星主斗,故斗合于人統。【後世三統之說本此】。其德圓而神,故四十九。【七七,故圓而神】。其一,天之主氣也。【即昊天上帝,道之本也。
○馬融以為北辰】。分而為二以象兩,乾坤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掛一以象三,六子也。【天地人並生于太初】。傳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舉兩儀而三才在其中矣。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明堂之本也。歸奇于扐以象閏,定朔之始也。象兩,象三,象四時,象閏,是為四象。四象由分二而生,故云兩儀生四象。四營而成易,太初之氣寒温始生,故云易也。【三氣相承】,十有八變。乾、坤各三畫,故成卦。六子三索而成,故八卦而小成,所謂四象生八卦也。引信三才,觸類而長之,以成六十四卦。聖人成能,故天下之能事畢矣。大衍之數有三才,故分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卦亦有三才,有兼才】。大衍之數有五行,播五行于四時,故揲之以四,以象四時。四時為明堂之位,故說卦帝出乎震三節,皆陳明堂之法。明堂以聽朔為先,以閏月定四時成歲,而合朔之法正,故歸奇于扐以象閏。王者坐明堂,聽朔行政,明堂月令由是出焉,所以贊化育也。伏羲用蓍作八卦,以贊化育,其道如此。始于幽贊,終于嚮明。【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蓋取諸此。言明堂之法取諸離。蔡邕引說卦,謂雖有總章以下五名,而總謂之明堂】。孔子所謂吾道一以貫之也。【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繋辭所謂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是也】。
聖人之作易也,以至誠能盡其性,立天下之大本,故幽贊于神明而生蓍。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所謂蓍之德圓而神也。分二則有隂陽,所謂觀變于隂陽而立卦也。掛一則有三才,所謂參天也。揲四歸奇,則發揮于剛柔而生爻,所謂兩地也。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則人道立而三才具,兼三才而兩之,立六畫之數,所謂參天兩地而倚數也。六畫而有六十四,八八之數,所謂卦之德方以知也。
繋下曰:陽卦多隂,隂卦多陽,陽一君而二民,隂二君而一民。揲卦之時,尚未有畫,故仲翔曰:不道乾坤者也。
乾六爻二、四、上為隂,則坤之位也;坤六爻初、三、五為陽,則乾之位也,故用九。用六之法,乾二居坤五,坤五降乾二,乾四居坤初,坤初居乾四,乾上居坤三,坤三居乾上。坤稱用,發揮于剛柔而生爻,立地之道,故稱用也。
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虚五而可衍。大衍之數五十,虚一而可用。一與五皆道之本也。一者大也,五者極也,故謂之太極。
○洪範五皇極,鄭注云:極,中也。楊子曰:中和莫尚于五。
易道晦蝕且二千年矣,元亨利貞乃二篇之綱領,魏晉已後,註易者皆不得其解。案革彖辭曰:已日乃孚,元亨利貞,晦亡。虞翻註云:悔亡,謂四也。四失正,動得位,故悔亡。離為日,孚謂坎,四動體離,五在坎中,故已日乃孚。已成既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故元亨利貞,悔亡。與乾彖同義。人乾文言曰: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荀爽注云:乾升于坤為雲行,坤降于乾為雨施。乾坤二卦成兩既濟,隂陽和均而得其正,故曰天下平也。是漢已前解四德者,皆以既濟為言。莊三年穀梁傳曰:獨隂不生,獨陽不生,獨天不生,三合然後生。乾鑿度曰:天地不變,不能通氣。鄭玄注云:否卦是也。
又曰:隂陽失位,皆為不正。注云:初六隂不正,九二陽不正。故虞翻注下繋云:乾六爻,二、四、上非正;坤六爻,初、三、五非正。蓋乾必交坤而後亨,爻必得位而後正。若四德專謂純乾,獨陽不生,不可言亨,二、四、上爻不可言貞,既非化育之常,又失用九之義。原其所以,因漢末術士魏伯陽參同契用坎離為金丹之訣,後之學者徵剙異說,諱言坎離,于是造皮膚之語以釋聖經,微言既絶,大義尤乖。殊不知聖人贊化育,以天地萬物為坎離,何嫌何疑而諱言之乎?今幸東漢之易猶存,荀、虞之說具在,用申師法,以明大義,以遡微言,二千年絶學庶幾未墜,其在兹乎!其在兹乎!
虞仲翔注易,以易之利貞皆謂變之正,及剛柔相易,乾升坤降之類。案:荀子臣道篇曰:上下易位然後貞。此說與易合。但荀子專指湯、武,則有不盡合耳。天地之始。
序卦曰: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干寶注云:物有先天地而生者矣。今正取始于天地,天地之先,聖人弗之論也。余謂聖人言太極,太一【禮運】,言元言一,即天地之先也。但不言,无與言先天圖耳。
象,五帝時書名。
象者,五帝時書名也。堯典歷象日月星辰,此歷書也。象以典刑,臯陶謨【俗稱益稷】,曰方施象刑惟明,此刑書也。予欲觀古人之象,此易書也。易曰:在天在象。法象莫大乎天地,聖人因天,故治天下之書皆名象。周禮六官稱六象懸于象魏,故春秋傳命藏衆魏曰:舊章不可忘也。韓宣子聘魯,見易象猶沿五帝之名,則象為書名無疑也。
伏羲時止有八卦,參天兩地而有六畫,故有六十四。其六十四卦之名,則後人所加也。
兼才之說,乾稱天行,坤稱地勢。坎稱習,習,襲也。離稱兩,兩地之義。震稱薦,薦,再也。巽稱重,艮稱兼,兼三才之義。兑稱麗,麗澤,兑君子以朋友講習,習亦習也。皆有重義繫下,所謂因而重之也。
乾初爻曰:潛龍勿用。坤初爻曰:履霜堅氷。至虞仲翔以乾初為積善,坤初為積惡,故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史記太史公自敘曰:故易曰: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其漸久矣。仲翔注易云:坤消至遯、艮,子弑父;至否、坤,臣弑君。是其義也。易甲子卦氣起中孚,甲子即初九也。繋辭論中孚九二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即所謂失之毫釐,差以千里也。故曰:正其始,萬物理。【始即初爻】,此當是易傳之闕文,而易緯引之,非易緯之本文也。【正其始一作正其本,本與始皆為初也。初最微,故曰毫釐,即詩之德輶如毛也。初九積善成名,初六積惡滅身,故曰:失之毫釐,差以千里】。繋辭:憂悔吝者存乎介。介謂纎介,初之類也。參同契曰:纎介不正,悔吝為賊。
之卦之說,本諸彖傳,而雜見于荀慈明、姚元直、范長生、侯果、盧氏諸人之註,惟虞仲翔之說尤備而當,今從攷之。乾坤者,諸卦之祖。乾二五之坤成震、坎、艮,坤二五之乾成巽、離、兌,所謂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復、臨、泰、大壯、夬,陽息之卦,皆自坤來。遘、、否、觀、剝,隂消之卦,皆自乾來。而臨、觀二陽四隂,大壯、四陽二隂,泰、否三陽三隂。又以例諸卦,自臨來者四卦,明夷、解、升、震也。自來者五卦,訟、无妄、家人、革、巽也。自泰來者九卦,蠱、賁、恆、損、井、歸妹、豐、節、既濟也。自否來者九卦,隨、噬嗑、咸、益、困、漸、旅、渙、未濟也。自大壯來者五卦,需、大畜、暌、鼎、兌也。自觀來者四卦,晉、蹇、萃、艮也。自乾坤來而再見者,從爻例也。卦无剝、復、夬、遘之例,故師、同人、大有、謙從六子例,亦自乾、坤來。小畜,需上變也。履,訟初變也。豫自復來,乃兩象易,非乾、坤往來之謂也。頣、小過,晉四之初、上之二也。大過、中孚,訟上之三、四之初也。此四卦與乾、坤、坎、離反復不衰,故不從臨、觀之例。師二升五成比,噬嗑上之三,折獄成豐,賁初之四,進退无恒而成旅,皆據傳為說,故亦從兩象易之例。屯、蒙從坎、艮來,屯剛柔始交,蒙以亨行時中,亦據傳為說,不從臨、觀之例。因繋辭、彖傳而復出者二,暌自无妄來,蹇自升來,皆二之五。其後李挺之作六十四卦相生圖,用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之說,至于三而極。朱子又推廣之,而用王弼之說,名曰卦變,且以已意增益,視李圖而加倍。至作本義,又以二爻相比者而相易,不與卦例相符,論者謂不如漢儒之有家法也。
易林補遺:京房占法,一爻動則變,亂動則不變。若然,一爻變為九六,二爻以上變為七八也。愚謂左傳所占卦,如云其卦遇蠱,其卦遇復,穆天子傳其卦遇訟,皆六爻不動也。其云遇艮之八,及晉語遇泰之八,皆二爻以上變,仍為七八而不變也。
左氏所占皆一爻,動者居多。
左氏所占云云。案易林補遺論京房變法,第六爻為宗廟,縱動不變,其餘一爻動則變,亂動則不變也。此言甚有理。穆姜筮往東宫,遇艮之隨,則云艮之八是亂動不變。
文言曰:天玄而地黄,故爻辭稱黄中者,皆謂隂爻居中。坤六五黄裳,離六二黄離,遯六二黄牛,革初九黄牛【指二】,鼎六五黄耳。
公羊日食伐鼓義曰:求乎隂之道也。注云:求,責也。此抑隂之義。
○又曰:充,陽也。充,崇也。此扶陽之義。
董子繁露曰:大旱雩祭而請雨,大水鳴鼓而攻社,天地之所為,隂陽之所起也。或請焉,或怒焉者何?曰:大旱者,陽滅隂也。陽滅隂者,尊壓卑也,固其義也。雖大甚,拜請之而已,無敢有加也。大水者,隂滅陽也。隂滅陽者,卑勝尊也。日食亦然,皆下犯上,以賤傷貴,逆節也。故鳴鼓而攻之,朱絲脅之,為其不義也。此亦春秋之為強禦也。故變天地之位,正隂陽之序,直行其道,而不忘其難,義之至也。
剝上九曰:碩果不食。
乾鑿度曰:隂消陽言剝。當九日之時,陽氣衰消,而隂終不能盡陽,小人不能決君子也。謂之剝,言不安而已。
復彖曰:朋來无咎。
坤彖曰:東北喪朋。
泰九二曰:朋亡。
白虎通曰:諸侯世位,大夫不世,安法?所以諸侯南面之君,體陽而行,陽道不絶;大夫人臣北面,體隂而行,隂道絶。以男生内嚮,有留家之義;女生外嚮,有從夫之義。此陽不絶、隂有絶之效也。
乾文言曰: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荀註云:存謂五,為陽位。
豫六五曰:貞疾,恒不死。象曰:恒不死,中未亡也。
○案:荀註文言曰:存謂五為陽位,亡謂上為隂位。五中陽位,故中未亡。是陽无死義。
論語:子曰:天生德於予,恒魋其如予何?包咸註云:天生德者,謂授我以聖。惟德合天地,吉无不利,故曰其如予何。【是時夫子研極易理,知命之學,故有是語】。
韓非子解老曰:天地之道,理也。體天地之道,故曰無死地焉。荀子儒效篇曰:通則一天下,窮則獨立貴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汙,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
易二五為中和,坎上離下為既濟,天地位,萬物育,中和之效也。三統歷曰:陽隂雖交,不得中不生,故易尚中和。二五為中,相應為和。
○說文曰:咊,相譍也。咊即和也,譍即應也。
師九二曰:在師中吉,无咎。王三錫命。乾鑿度曰:師者,衆也。言有盛德,行中和,順民心,天下歸往之,莫不美命為王也。行師以除民害,錫命以長世德之盛。
彖曰:能以衆正,可以王矣。荀註云:謂二有中和之德,而據羣隂,上居五位,可以王也。
泰九二曰:朋亡,得尚于中行。荀註云:中謂五,朋謂坤。朋亡而下,則二得上居五,而行中和矣。
臨六五曰:知臨,大君之宜,吉。乾鑿度曰:臨者,大也。陽氣在内,中和之盛,應於盛位,浸大之化,行于萬民,故言宜處王位,施大化,為大君矣。臣民欲被化之詞也。
文言曰:利貞者,性情也。述曰:易尚中和,故曰和貞者情性,情和而性中也。聖人體中和,贊化育,以天地萬物為坎離也。
周禮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聖、義、忠、和。鄭註云:忠,言以中心和,不剛不柔。
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朱子曰: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則性也】。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不誠則不能獨,獨者中也,故未發為中,已發為和。張湛列子註云:稟性之質謂之性,得性之極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朱子曰:大本者天命之性,達道者循性之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此至誠之事,所謂贊化育與天地參者也。中和於易為二五,繋上曰: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易成位乎其中,故言天地位】。
又曰:仲尼曰:君子中庸。
又曰:仲尼祖述堯、舜。【仲尼,孔子字。漢安昌侯張禹曰:仲者,中也;尼者,和也。此篇論中和之義,故篇中兩舉仲尼,以至誠屬之,以致中和之事歸之。中和者,既濟也。孔子論定六經,以立中和之本而贊化育,下篇所云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是也。孔子無位而當既濟,故子思兩舉表德之字以明之】。
又論強曰: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
周禮師氏: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馬融傳云:德行内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至德者,中德也。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失中庸則無以至道,故曰以為道本。鄭註云:至德,中和之德,覆幬持載含容者也。
孟子曰:中也,養不中。趙岐註云:中者,履中和之氣所生,謂之賢。
禮器曰:君在阼,夫人在房,大明生於東,月生於西,此隂陽之分,夫婦之位也。【鄭註:大明,日也】。君西酌犧象,夫人東酌罍尊。【鄭註:象日出東方而西行,月出西方而東行也】。禮交動乎上,樂交應乎下,和之至也。【鄭註云:交乃和】。
○案:禮,中也;樂,和也。禮交動乎上,樂交應乎下,上下相應,故云和之至也。
揚子太玄曰:五為中和。
又曰:中和莫尚於五。
法言曰:立政鼓衆,莫尚於中和。
又曰:甄陶天下,其在和乎?龍之潛亢,不獲其中矣。是以過中則惕,不及中則躍,其近於中乎?【惕躍近中,猶忠怒近道】。
莊子消摇游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揀補注云:天地之正,猶天地之中。易之九五、六二,即天地之正也。六氣,隂陽、風雨、晦明也。
荀子勸學篇曰:詩者,中聲之所止也。
周禮:大司徒曰:以五禮防萬民之偽而教之中,以六樂防萬民之情而教之和,
【案:中和為六德之二】。
周禮大宗伯曰:以天產作隂德,以中禮防之;以地產作陽德,以和樂防之;以禮樂合天地之化,百物之產。
○案,天交乎地,故以天產作隂德;地交乎天,故以地產作陽德;禮天地之中,故以中禮防之;樂天地之中,故以和樂防之。在易,二五為中,相應為和。
樂記曰: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也。【荀子勸學篇曰:樂之中和也】。
淮南精神曰:萬物背隂而抱陽,冲氣以為和。高誘曰:萬物以背為隂,以腹為陽,身中空虚,和氣所行。為隂故腎雙,為陽故心特。隂陽與和,共生物形,君臣以和,致太平也。
荀悦申鑒曰:以天道作中,以地道作和。
禮器曰:因名山升中于天。盧植註云:封泰山,告太平,升中和之氣於天。【後漢祭祀志註】。
項威註漢書曰:封泰山,告太平,升中和之氣于天。祭土為封,謂負土於泰山,為壇而祭也。
洪範五行傳曰:王之不極,是謂不建。鄭註云:王,君也。不名體而言王者,五事象五行,則王極象天也。天變化為隂陽,覆成五行。極,中也。建,立也。王象天,以情性覆成五事,為中和之政也。王政不中和,則是不能立其事也。
周禮大司徒曰: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日東則景夕多風,日西則景朝多隂。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隂陽之所和也。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樹之。【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狹豐邑之未宏,陋譙居之猶偏。求中和而經處,揆景緯以裁基。註:周禮曰: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隂陽之所和,故曰中和也】。
三統歷曰:夫歷春秋者,天時也,列人事而目以天時。傳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師古:日中謂中和之氣也】。是故有禮誼動作威儀之則以定命也,能者養以之福。【師古曰:之,往也,往就福也】。不能者敗以取禍,故列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之事,以隂陽之中制其禮。故春為陽中,萬物以生;秋為隂中,萬物以成。【所謂天地之中】。是以事舉其中,禮取其和,歷數以閏正天地之中,以作事厚生,皆所以定命也。易金火相革之卦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又曰:治歷明時,所以和人道也。【公羊疏云:案三統歷云春為陽中云云,賈、服依此以解春秋之義】。賈逵春秋左傳註云:取法隂陽之中,春為陽中,萬物以生;秋為隂中,萬物以成。欲使人君動作不失中也。【說文禾字云:嘉穀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時之中,故謂之禾。和从禾】。
淮南汜論曰:天地之氣,莫大於和。和者,隂陽調,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與成,必得和之精。
白虎通曰:木者少陽,金者少隂,有中和之性,故可曲可直從革。董子繁露曰:天有兩和,【春秋為和】,以成二中。【冬夏為中,在易二五為中,相應為和。即天地之中】,歲立其中,用之無窮。是北方之中,【坎】,用合隂,而物始動於下。南方之中,【離】,用合陽,而養始美於其上。動於下者,不得東方之和不能生,中春是也。其養於上者,不得西方之和不能成,中秋是也。然則天地之美惡,在兩和之處,二中之所來歸,而遂其為也。是故東方生而西方成,東方和自北方之所起,而西方和成南方之所養長。起之不至於和之所不能生,養長之不至於和之所不能成。成於和,生必和也。始於中,止必中也。中者,天下之所終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於和,而道莫止於中。中者,天地之美達理也,聖人之所保守也。詩云:不剛不柔,布政優優。此非中和之謂歟?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此至誠之贊化育】。能以中和養其身者,其壽極命,【此至誠之盡性,與術士之養身異】。男女之法【男女即坎離也。下云:天地之隂陽當男女,人之男女當隂陽】。法隂與陽,陽氣起於北方,至南方而盛,盛極而合乎隂,【堪輿以四月癸亥、十月丁巳為隂陽交會】。隂氣起於中夏,至中冬而盛,盛極而合乎陽,【繋下曰:隂陽合德。虞註云:合德,謂天地保太和,日月戰。三統歷曰:隂陽合德,氣鍾於子】。不盛不合,是故十月而俱盛,終歲而乃再合。
又曰:天地之隂陽當男女,人之男女當隂陽。隂陽亦可以謂男女,男女亦可以謂隂陽。天地之經生,至東方之中而所生大養,至西方之中而所養大成。一歲四起業而必於中,中之所為而必就於和,故曰和其要也。和者,天之正也,隂陽之半也,其氣為最良,物之所生也。誠擇其和者,以為大得天地之奉也。天地之道,雖有不和者,必歸之於和,而所為有功;雖有不中者,必止之於中,而所為不失。是故陽之行始於北方之中,而止於南方之中;隂之行始於南方之中,而止於北方之中。隂陽之道不同,至於盛而皆止於中,其所始起皆必於中。【始復天地之中】,中者,天地之太極也。【太極即大中】,日月之所至而却也。長短之隆不得過中,天地之制也。又云:男女體其盛,臭味取其勝,居處就其和,勞佚居其中,寒暖無失適,飢飽無過平,欲惡度理,動静順性命,喜怒止於中,愛懼反之正,此中和常在乎其身,謂之得天地泰。【地天泰而天地泰者,二五易位成既濟,故云天地】。得天地泰者,其壽引而長;不得天地泰者,其壽傷而短。
越紐録曰:范子曰:湯執其中和,舉伊尹,收天下雄雋之士,練卒兵,率諸侯伐桀,為天下除殘去賊,萬民皆悦而歸之。是所謂執其中和者。
范子曰:臣聞古之賢主聖君,執中和而原其終始,即位安而萬物定矣。不執其中和,不原其終始,即尊位傾,萬物散。文、武之業,桀、紂之跡,可知矣。
白虎通曰:易曰:黄帝、堯、舜氏作。黄帝中和之色,自然之性,萬世不易。黄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萬世常存,故稱黄帝也。
又曰:夏、殷、周者,有天下之大號。夏者,大也,明當守持大道。殷者,中也,明當為中和之道也。
周書度訓曰:和非中不立,中非禮不慎,禮非樂不履。法言先知篇曰:立政鼓衆,動化天下,莫尚於中和。
又曰:甄陶天下者,其在和乎!剛則甈,柔則坯。【註云:甈,燥也。坯,慢也。言失和也】。龍之潛亢,不獲其中矣。是以過中則惕,不及中則躍。【上躍居五】。其近於中乎!【進德修業,故近於中】。聖人之道,辟猶日之中矣,不及則未,過則昃。
易氣從下生,【缺】。
荀子成相曰:文、武之道同伏羲。
序卦曰: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干寶註云:物有先天地而生者矣。今正取始於天地,天地之先,聖人弗之論也。故其所法象,必自天地而還。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彊字之曰道。上繋曰:法象莫大乎天地。莊子曰: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春秋穀梁傳曰:不求知所不可知者,智也。而令後世浮華之學,彊支離道義之門,求入虚誕之域,以傷政害民,豈非讒說殄行,大舜之所疾者乎?
干令升,此註若豫知後世有陳摶、种放、穆修、李之才、邵雍諸人造先天圖以亂聖經者,而諄諄言之如此,其䘙道也深矣。即此一節註,便當從祀。
文廟。古有聖人之德,然後居天子之位。【即二升坤五義】。
乾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述曰:臨坤為田,大人謂天子。陽始觸隂,當升坤五為天子,故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文言曰: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寛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述曰:德成而上,故曰君德。疏云:二德成而升坤五,故云德成而上。謂德已成而居坤位,故云君德也。
漢書蓋寛饒傳寛饒奏封事引韓氏易傳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若四時之運,功成者去,不得其人,不居其位。
漢書《藝文志》易家:韓氏二篇。名嬰。伏羲作易,分布六爻,以五為君位,隂為虚,陽為實,故用九之義。乾之九二當升坤五,以坤虚無君,九二有君德,故升坤五。坤為田,五為大人。經云: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二中而不正,升中正之位,故文言曰:龍德而正中者也。不得其人,不居其位,謂六居五,失位當降也。此論易爻升降之理如是,非三代之法。故自夏禹受舜禪而傳子啟,大人世及以為禮矣。寛饒不揆時義,動以五帝之法相繩,故太子庶子王生以寛饒欲以太古久遠之事匡拂天子,宜其為文吏所詆挫也。
禮運: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鄭註:公,猶共也。禪位授聖,不家之睦親也】。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鄭註:傳位於子。案:大道既隱,謂伏羲作易之大道不行也】。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趙岐註云:有道之世,小德小賢樂為大德大賢役,服於賢德也。【陽大隂小,陽升隂降,故隂為陽役】。
墨子:公孟子曰:昔者聖王之列也,上聖立為天子,其次立為公卿大夫。【公孟子即公明子,孔子之徒】。
文選四十七引墨子曰:古者同天之義,是故選擇賢者,立為天子。天子以其知力為未足,獨治天下,是以選擇其次,立為三公。
周書:殷祝曰:湯放桀而歸於亳,三千諸侯大會,湯退再拜,從諸侯之位。湯曰:此天子位,有道者可以處之。【孔晁註:讓諸侯之有道者】。天子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故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紀之,唯有道者宜久處之。【久居天子之位】。湯以此讓三千諸侯,莫敢即位,然後湯即天子之位。【三千諸侯勸之也】。與諸侯誓曰:隂勝陽即謂之變,而天弗施。【逆天道,故不施】。雌勝雄即謂之亂,而人弗行。【雌勝雄、女凌男之異,逆人道,故不行焉】。故諸侯之治政在諸侯之大夫,治於從【言下必順上】。湯即位,君臣之道立,故舉隂陽雌雄之理以明之,即易之大道也。
中庸:子曰: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鄭註云:言作禮樂者,必聖人在天子之位。
以易言之,六居五,是有位而無德,猶當時之周王也。九居二,是有德而無位,猶孔子也。乾二居坤五,是聖人在天子之位也,猶文、武也。故孔子曰: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緯書所論,多周、秦舊法,不可盡廢。【缺】。
荀子宥坐篇曰: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何為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虚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謂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滿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歎曰: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戰國策曰:秦客卿造曰:聖人不能為時,時至弗失。
中【缺】。
升降【升降,即上下也】。
呂覽五月紀曰: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隂陽。【兩儀,天地也。出,生也】。隂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章猶形】。渾渾沌沌,離則復合,合則復離。【渾讀如衮冕之衮,沌讀近屯,離散合會】。是謂天常。【天之常道】。
尚書大傳曰:書曰:三歲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其訓曰:積不善至於幽,六極以類降,故黜之;積善至于明,五福以類升,故陟之。
揚子太玄曰:陽推五福以類升,隂幽六極以類降,升降相關,大貞乃通。
○案,陽升隂降,隂陽得位相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故云大貞乃通,猶經言元亨利貞也。大衍之數五十一章,即伏羲作八卦之事,後人用之作卜筮,即依此法。【缺】。
左傳之卦說【缺】。
承乘【缺】。
應【缺】。
當位不當位,【附應】。
易重當位,其次重應,而例見于既、未濟彖辭。既濟彖曰:利貞,剛柔正而位當也。此言當位也。未濟彖曰:雖不當位,剛柔應也。此言應也。未濟六爻皆不當位而皆應,易猶稱之,則易于當位之外,其次重應明矣。六十四卦言當位者十三卦【履九五,否九五,臨六四,噬嗑六五,賁六四,遯二五,蹇彖及六四,巽九五位正中,兌九五,渙九五正位,節九五居位中也,中孚九五,既濟】。言不當位者二十二卦【需上六,降三,師六三見五象,履六三,否六三,豫六三,臨六三,噬嗑彖及六三,大壯六五,晉九四,睽六三,解九四,夬九四,萃九四,困九四、六三見上象,震六三,歸妹彖六三,豐九四,旅九四未得位,兌六三,中孚六三,小過彖剛失位及九四,未濟彖及六三】。言應者十七卦【蒙二五,師二五,比、小畜、履、同人二五,大有、豫、臨二五,无妄二五,咸、恒、遯二五,睽二五,革二五,鼎二】。
【五,中孚】,而皆于彖辭發之。
世應【附遊歸】
京房易積算法曰:孔子易云:有四易,一世二世為地易,三世四世為人易,五世八純。【八純,俗本作六世,訛】。為天易,遊魂歸魂為鬼易。
易乾鑿度曰:三畫成乾,六畫成卦。三畫已下為地,四畫已上為天。易氣從下生,動於地之下,則應於天之下;動於地之中,則應於天之中;動於地之上,則應於天之上。【註云:天氣下降以感地,故地氣動升以應天也】。初以四,二以五,三以上,此之謂應。
又云:天地之氣必有終始,六位之設皆由上下,故易始於一【易本無體,氣變而為一,故氣從下生也】。分於二【清濁分於二儀】。通於三【隂陽氣交,人生其中,缺,故為三才】。於四【缺】。盛於五【二壯於地,五壯於天,故為盛也】。終於上。
左傳昭五年正義曰:卦有六位,初、三、五奇數,為陽位也。二、四、上耦數,為隂位也。初與四,二與五,三與上,位相値為相應。陽之所求者隂,隂之所求者陽,陽隂相値為有應。隂還値隂,陽還値陽,為無應。
干寶易蒙卦注曰:蒙者,離宫隂也,世在四。
謙彖曰:謙,亨。九家易曰:艮山坤地,山至高,地至卑,以至高下至卑,故謙也。謙者,兌世【五世】。艮與兌合,故亨。
噬嗑初九:屨挍滅趾。干寶曰:屨挍,貫械也。初居剛躁之家,【震為躁卦】。體貪狠之性,【坎為貪狠,震為隂賊,二者相得而行,故云】。以震掩巽,【巽五世,故掩巽】。強暴之男也,行侵陵之罪,以陷屨挍之刑也。恒彖曰:恒,亨,无咎,利貞,久於其道也。荀爽曰:恒,震世也。巽來乘之,【震三世,下體成巽】。隂陽會合,故通无咎。長男在上,長女在下,夫婦道正,故利貞,久于其道也。
解彖曰: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拆。荀爽曰:解者,震世也。【二世】,仲春之月。草木萌牙,雷以動之,雨以潤之,日以烜之,故甲拆也。
益六三曰:王用享於帝,吉。干寶曰: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故王用享於帝,在巽之宫。【三世】,處震之象,是則倉精之帝同始祖矣。
井卦曰:改邑不改井。干寶曰:水,殷德也;木,周德。夫井,德之地也,所以養民性命而清潔之主者也。自震北行至於五世,【震,五世井】,改。殷紂比屋之亂俗,而不易成湯昭假之法度也,故曰改邑不改井。
豐: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干寶曰:豐,坎宮,隂世在五,以其宜中而憂其側也。坎為夜,離為晝,以離變坎,至于天位,【五為天子】,日中之象。殷水德,坎象,晝敗而離居之。周伐殷,居王位之象也。勿憂者,勸勉之言也。言周德當天人之心,宜居王位,故宜日中。
下繋曰: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九家易曰:夬本坤世,【五世】。下有伏坤,書之象也。【坤為文】,上又見乾,契之象也。【乾為金】,以乾照坤,察之象也。夬者,決也。取百官以書治職,萬民以契明其事。契,刻也。大壯進而成夬,【大壯。坤四世陽進成夬】,金。決竹木為書契象,故法夬而作書契矣。
劉禹錫辯易九六論曰:董生述畢中和之語云:國語晉公子親筮之,曰:尚有晉國。得貞屯悔豫,皆八。按坎二世而為屯,屯六二為世爻;震一世而為豫,豫之初為世爻。屯之二、豫之初皆少隂不變,故謂之八【兩卦至歸魂始變為九】。京房乾傳曰:精粹氣純,是為遊魂。陸績曰:為隂極剥盡,陽道不可盡滅,故返陽道,道不復本位為遊魂。例八卦先曾王父樸菴先生易說,【諱有聲,字律和;】曰碩果不食,故有游歸。
又曰:隂陽代謝,至於遊魂。繋云: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樸菴先生曰:此易緯以遊魂為鬼易也】。
乾彖曰:大明終始。荀爽曰:乾起坎而終於離,坤起離而終於坎。離坎者,乾坤之家,而隂陽之府,故曰大明終始。家君曰:乾遊魂於火地,歸魂於火天,故曰終於離。坤游魂於水天,歸魂於水地,故曰終於坎。
干寶序卦注曰:需,坤之游魂也。雲升在天而雨未降,翺翔東西之象也。王事未至,飲宴之日也。夫坤者,地也,婦人之職也,百穀果蓏之所生,禽獸魚鱉之所託也。而在遊魂變化之象,即烹爨腥實以為和味者也。故曰:需者,飲食之道也。
又訟卦注曰:訟,離之游魂也。離為戈兵,北天氣將刑殺。【訟主八月】。聖人將用師之卦也。
隨彖曰:隨,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隨。大亨貞,无咎。荀爽曰:隨者,震之歸魂。震歸從巽,故大通【震三世下體成巽,至歸魂始後,本體】。動爻得正,故利貞。陽降隂升,嫌於有咎,動而得正,故无咎。蠱彖曰:蠱,元亨而天下治也。荀爽曰:蠱者,巽也。巽歸合震,【巽三世至游魂,皆震也】。故元亨也。蠱者,事也。備物致用,故天下治也。
姤彖曰: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荀爽曰:謂乾成於巽而舍於離,坤出於離,與乾相遇,南方夏位,萬物章明也。九家易曰:謂陽起子,運行至四月,六爻成乾,巽位在已,故言乾成於巽。既成,轉舍於離,坤萬物皆盛大,從離出,與乾相遇,故言天地遇也。
家君曰:乾一世外卦,四世内卦,皆巽也,故言乾成于巽。遊魂於火地晉,故言舍于離。坤歸魂于火天大有,故言出於離,與乾相遇。又案,巽本宫四月卦也,一世外卦,四世内卦,皆乾也,知巽亦成于乾。
易例卷上
<經部,易類,易例>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