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玄注《乾坤鑿度》卷下

| 术数相关| 2024-01-01 22:45:15| 0

卷下:蒼頡修為下文

乾坤鑿度卷下

坤鑿度

庖犧氏先文

公孫軒轅氏演籀

蒼頡修為下文

坤鑿度者,太古變乾之後,次鑿坤度。聖人法象知元氣隤委1,固甲作捍顥2,孕靈坤IMG_2563。聖人斷元,偶然成地4。積土形,不騫。太極有,地極成,人極靈5。

  1. 隤者濁。委隤而不能上也。

  2. 浩字。老物有甲堅固,氣老捍禦太顥也。凡捍怯拒上天也。 ○ 按:凡捍句有誤。

  3. 古地字也。坤者非地之名,是地之作用,以象地。坤元,萬物之孕靈,皆從神化者也。

  4. 聖者有巢之先不知何氏斷元。偶者,疋偶成天之功力者也。

  5. 古無人字,後作物為人長,塞之三材。聖人知有三極而立兩。兩道,天道地道也。

 

如履薄厚,如資長極1,天有太極,地有太壃2。

  1. 《萬形經》曰:聖人知地道薄,與天有銳,更洪物資長也。《爐灰經》曰:灰者死土,以天元氣練十周,十周者一千歲,却為正神之土,其味猶辛。上聖以灰資地,填圓塞化是也。灰可以資大土,令地不銳薄。聖人之大道,土重厚,物生甘。土薄,物辛酸。甘土生産,物秀而英實而已。又天味辛,地味甘,理之然也。地土滋下不苦,以天者伇氣辛苦不息,每一日行一度,以假風輪扶之,一度三千九百二十五里步。 ○ 按:「洪物」范注作法物,「資地」范注作資土。

  2. 天極髙遠,地極迷遠。

 

黄帝曰:天地宜盡闔1,地道距水澈2,女媧斷定足,其隤一址3。坤母運軸4,而後大央氏、百庭氏、大元氏,立坤元,成萬物,度推其理,釋譯坤性,生育百靈,效法之道矣5。

  1. 音閤。

  2. 天地盡有閤澈之所,聖人不能測度。地道以水盡為澈,澈者水窮也。

  3. 其和氣散,隤址不及,以天氣清輕自然,逐一隤,育羣物,址不能上也。 ○ 按:逐字原本誤作濁,今從范本。

  4. 注女媧氏,《地母經》云:女媧姓風名媧。又曰:踰西華黑水,有孕,女媧有神,斷地足立極,練五色氣,氣者石也,補天門缺,號曰女皇氏。有靈通萬物,決積水巨海也。成八山,封物號,地土宜可食,道人神,運軸騰天,元氣令物生生相續,新新不停,十三代子孫法焉,運軸蕃息也矣。

  5. 古無「之」「也」「矣」字,後賢益之也。三氏續媧皇,化萬物也。

卷下:坤元十性

坤元十性

坤為人門。

以坤之萬物門戶。已在上文說元,定為人門。

 

坤德厚。

薄不載群物,重厚可以匹天,迷遠可以盡極。坤厚者能載積氣,積氣者山石,聖神不能窮其性也。

坤有勢。

土德生而順其性,有岡阜崎壑之勢,天高西北勢上,地勢下東南,斯也有理。出《萬形經》說。

 

坤多利。

陰極則殺,陰和則利,利者土地滋澤。陰殺利者,物極則土侵殺利,柔極剛長,先霜及水,先柔後刑,陰中有殺,秋義殺也。

 

坤元有信。

生物倍出,故曰有信,元有信也。已在上文說之。

 

易平,坤道平易。

盈是反。北荒平易,萬里連均,夫海者三分。《萬形經》曰:坎,北方,無海平易,北荒迷遠也。

 

坤有大策。

已在上文爻數也。

 

坤純陰正。

《萬形經》曰:不正自咎,正順則正性存上。《大道》曰:上高則崩,自咎也。

 

坤法為人腹。

能藏大小荒穢,孕含好惡,法為人腹,事末源,藏,包之也。 ο 按:此注「末」字疑作「本」。

 

坤道有閉。

閉塞源脉,性不發洩,萬物不化,名之括包。坤閉之時,物不植,賢聖不產,大林不立,大道將敗,名曰道匿。

 

希夷名曰元,有德十,其形名八。

坤有八色。

聖人立坤元,索八坤位,好惡產物,恐傷元氣,均之八色之理。《萬形經》曰:色由體性貌色。

 

東下,西上,北黑,南輕,中殷甘滋,厥土厚肌1。東鹹,西淡,南污,北荒2。

  1. 音肥,實也。

  2. 南土輕浮,中土甘甜,下土污澤。東鹵惡,西淡,土味辛。赤北黑,北荒多堅實也。坤迍薄產,萬物衰少,不成厚。有大永之林,少者劣也。 ο 按:注文赤北黑三字疑有脫誤。

卷下:坤屬

坤屬

其體類有九,元氣裁坤之時,分之有九事,有性,有化,有屬。此女皇帝媧氏為文具載。

一离火,二巽風,三兌金。

火為坤母,巽為离父,金乃坤孫,以坤為聖人則之象也。

屬黨。

坤性體

性與體殊,前論性有十,後說體有三。

一刑殺,二默塞,三沉厚。

一刑者,陰體好殺,刑罰如此。默者充靜,充塞不動,沉者勢不自舉,體沉也。

坤有變化

一虛,二簡順,三潔凝。

體包萬物,能通其氣。虛,虛也。簡不違萬物,易承順於乾,順也,反體塞而潔凝,固重也,反戰凝變,理八卦也。

庖犧氏畫坤卦,有四象變理:和蕩為美,凌蕩為惡,雜配不和,德匹成正,互體反交,形體不同。

畫卦之始,諸同效之。

一惠位

惠訓順也。

正。

八卦錯推,順吉逆凶。古無吉凶字,有損益字,不同正體。亦聖人惡之,變只如此,至變也。

坤來山附,地兼山謙。

聖人曰:西南得朋,東北喪朋,乃終得正,謙道不進也。昇位可讓,德无違眾,名曰謙,此變理。惠,正也。

二復反本

天地否。

萬物不通化源塞,天地群物俱蔽厄。

地天泰。

天地交,萬彙和,勑聖天元,順物更通,復泰道也。

三蕩配

火下有地晉。

聖人曰:明而順,日新其德,通進而有亨,順蕩也,古無亨字。

地下有火,明夷。

反體凌蕩,聖人不愈。

四凌配

山附地剝。

落下也。剝道,聖人凌犯相推盪,象若不和,萬物不為美也。形若不正,萬業必為崎斜,乾坤將盡,蹇剝而行,大崔嵬之斁也。

八卦坤道聖人釋動植之源

《制靈經》曰:天有九道1,坤有四道2,易有二道3。坤四道者,上冥運。

  1. 天有九道,日月恒經歷之道也。

  2. 冥象化氣成。

  3. 吉凶。

冥運道

聖人若乾之初,又不顯隱默也。坤之初,道冥運塞,源同乾初也。

上冥運,物性包蔽,不顯其源。出處不知,潛隱罔差忒。

石含璞,若木含榴,榴者癭之類。

象道

《制靈經》曰:假,恐訓至也。古文無解。生曰象,又假生曰寓,化象物邪,象正體元。

含靈孕曰:天造群物,地成大象,萬物立由象,聖人設象,象而自立,物因象有,象自物生,若植石玉出,舒魚龍出,匠蓏味窒,植蓏望甘,窒若不可食,由象化。

氣化元

老氏曰:坤氣不和,物出不遂,氣滯終沮,氣滿終,氣化不永,坤之元體存,氣化存存1。元氣2。

  1. 存氣在也。

  2. 賢與聖,元氣不斁產之。愚決癡,元氣不毀愚之。斁,訓敗惡。毀訓及也。

物成坤化

坤道成1。坤大軵2。上發乃應3。庖氏曰:坤軵於乾,順亨貞4。軵依乾而行,乾一索而男,坤一索而女,依乾行道,乾為龍,純顥氣,氣若龍5。坤為馬6。

  1. 以元氣不侵害,萬物自彰。有害生不時。育不和,聖人之理亦如此也。《萬形經》曰:虛木受元體,可滿千歲。體者氣也,凡有壽,永長之氣,因天地氤氳之元,鶉入體,與天不朽。

  2. 軵者,輔也。

  3. 乾先而後坤,不敢事物,物先輔贊於乾,上發乃應也。

  4. 亨貞字,古本無,今書之不知何氏述也。先有行成字,行成者亨貞也。

  5. 乾類為長也。獸介之長為尊,百甲軵之於龍,大軵也。

  6. 聖以類為馬,馬者順行,坤亦有龍。太玄曰:土龍在坤。不敢爭類。馬思順體,唯坤順之。聖人知有上德,要下而奉,故顯尊也。坤之卑順。輔乾不敢為龍,故稱馬,軵依之理也。

 

乾為父,坤為母,皆軵順天道,不可違化1。乾君坤臣2。乾稱德三,坤以奉六,故成乾九3。乾二十五4,坤軵三十5。乾位爻六,坤承奉六6。右乾覆坤,乾元三,含兩坤,乾大策7,含坤小策8,大含小,下軵上,聖人裁以天地,膞軵而養萬源,正其道。

  1. 父資母育,聖人法焉。

  2. 從王事不敢違,无成有終,君唱臣和,上術下法。聖人畫卦,始有紀綱,唯淳德化以行於君臣,父子夫婦定矣。

  3. 君尊臣卑,下以職上,聖人以索,先乃成之,而奉六後也。已載於上經文。

  4. 是坤乘之。

  5.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者。得軵配者,在上文說之矣。

  6. 得三十六策,地乘天道,萬源行也,不終違拒。《制靈經》云:六有依通之理也。

  7. 二百一十六。

  8. 一百四十四,無取對上。

卷下:聖人象卦

聖人象卦

庖犧氏曰1:上山增艮2,定風尌信3,立雷作威4,水火成濟5。

  1. 上文畫卦,下文象卦,以形象比而設,其像似也。

  2. 艮住止坤,餘成山勢。

  3. 聖人尌立卦也,卦,信風以能相應。《萬形經》曰:風者,天地之大信。

  4. 雷以振懼威。

  5. 二性成壞,皆由此行,聖人以濟用群品。

 

聖人法物

法物者事之本也。

爭而後訟1,和而後解2,不通而否3,大通而泰4,乖而後睽5。

  1. 契不先決後訟。

  2. 兩明。

  3. 萬物與事不通,決有塞,舍之否也。

  4. 物通而行必泰。

  5. 物乖譴離。

 

無懷氏曰:上聖頤天以盡象,頤物以盡源,頤事以盡情,而後天平地成,萬穴効靈,五物IMG_256行,三天不亂,聖與造遊,理俾冥運,易動而敷,運化諸府。

聖人庖氏,大造元體,情遊冥運,究天地平成之理,明萬業當物之行,訓行也。易數散於三,天氣潛通於五物,物者事也。亂,治也。治行劈IMG_257  ,令萬彙不撓,蒼生效化。物尚有處,況於大業,帝王人倫,三天兩地已前說。

 

乾坤在道,日月相將1。天地與訓永常2,日月與明3,雖未盡大道,各尠彰洎性4。明柢5示元,蒼生息元6。大化行天地也7。

  1. 乾坤獲,正道見用,在訓存,存正之道大用。日與月相將,合而又離,不離乾坤者也。

  2. 天地恒存存。

  3. 天地得日月,恒久明輝。日月得天地,恒行;明聖人理法亦然。

  4. 洎,及也。天生太大之道,易起太大之先,易與天地為用,何以先而又用。《萬形經》曰:天地者體也。易者體中情性,在體中而出入,是天地者物,易也事也。物有事必用,若卦為人,爻為事,若天為易,可以化事也。比若天為卦,爻為易也,自然物理也。

  5. 訓本。

  6. 知本之元,唯聖人乎。蒼生賴有,思元造之本,生成者也。蒼生是天地之本,無蒼生,天柢不成。

  7. 庖氏聖人,知立大法,截鑿二度,出化本生。生者與之立,成者與之實,各令不失,守天之大化,可名易行變,變而通,通而天地大和,萬彙澄,陰陽靈,聖賢於間,天地大化行矣。

 

庖氏著乾鑿度上下文。

庖氏建治於宛墟,今宋國陳留縣有八卦臺,運蓍圖,日月神,朝記綈韋冠服,天一太一冊在。

 

媧皇氏、地靈母經。

古母字女邊,以子附近,今不同。媧皇女帝,生黑水西華,有神智,斷地足立極,煉石補闕窒天。今見積元氣石穴以六,沉沙斷足,有日精火具,有乾六龍臺,有陰陽見(古鉤字)。《萬形經》曰:天地失序,必有沮泄,媧皇用陰陽鉤治之也。據今後聖有鉤命決,媧氏一十五代法其王道,禮樂物器,依庖氏處九州,九州者,庖氏定九土也。 ◊ 按以「見」為古「鉤」字似有誤。

 

炎帝黃帝有易靈緯。

神農氏建治於魯,今泰山東曲阜縣也。縣有教農療,療者茆 IMG_258 ,益上聖門物器用缶盎 IMG_259 等,師法古易為考靈緯,象太古有籀文,元化不足,大法諄言而益飾,大象休徵法度已訓爾子孫。改女皇之太樂,改天地橐籥,鼓,益有四,聲有五,法有二,今樂臺在魯,教農臺在頓者也。 ◊ 按:此注文義難通,當有訛脫處。

 

公孫氏。

公孫氏,老孫氏,名軒轅,文法改籀篆,理文作契,典墳八冊,九簡十牘,咸易變大道之理法,一依上大庖氏之制也,作《易.八墳文》,釋八卦之理性,體元義增之,一如上法。遭之陽九百六,不沉於泉,天降聖文,萬代不泯,後附之。

 

周易。

文王姬昌之修,明修作之始也。聖教多難,唯聖與賢知之。於太古垂訓,至孫公之後,大百六數終,遇所雨大浩,又失其化教源,至於高辛代陽九數值火,又焚之。於後少求於嵩崗得河圖,內有易法而重修,再降大聖,易大行。又距禹代湯,禹洪水浩浩襄陵,汩沒五行,易又喪元,而於泰穴得洛書,內有太易,易之源流。大易既行者,今之連山、歸藏之名,緣而得之古秘。斯書何賢知之,而距於周王昌,中聖而又修源範軏,不墜門例,恒存此乾坤二鑿度上下文,恐是序乾坤之元體與易大行者也。若失易得此二度,再與起之,興也。若失度,易無以舉之也。

 

孔子附。仲尼魯人,生不知易本,偶筮其命得旅,請益於商瞿氏曰:子有聖智而無位,孔子泣而曰:天也,命也。鳳鳥不來,河無圖至,嗚呼天命之也!嘆訖而後息志停讀,禮止1。史削2。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明易幾教,若曰:終日而作,思之於古聖,頤師於姬昌法旦3。作九問、十惡、七正、八嘆、上下繫辭,大道大數,大法大義,易書中為通聖之問,明者以為聖賢矣4。孔子曰:吾以觀之曰:仁者見為仁幾之文,智者見為智幾之問,聖者見為通神之文。仁者見之為之仁,智者見之為之智,隨仁智也。

  1. 住也。

  2. 不作。

  3. 旦者,周公。立易簡而文。

  4. 若明易元,聖人也。

 

漢代舉。

後漢王鳳舉曰:不讀易經者,不得登朝。須道德二經與宰相剝勑批,魏亦如此。至唐虞世南舉曰:不讀易,不可為宰相。

 

舉先易,而後依孔子。附於後,是代代書之,後人書之,不得為先文也。

×关闭
微信二维码